2020年10月10日08:5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拉薩10月9日電 題:西藏第一面五星紅旗曾在這里升起
新華社記者韓曦樂、格桑邊覺
穿越金沙江,崗托村石山上的“西藏”兩個紅色大字赫然在目。
70年前,解放軍在這里升起西藏第一面五星紅旗;70年后,這個昔日貧窮、落后的村莊,已舊貌換新顏,大步邁向新時代新生活。
這是9月24日拍攝的西藏昌都市江達縣崗托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紅星,從這里照耀西藏
崗托村,隸屬昌都市江達縣,與四川隔江相望。
1950年10月6日,拉開西藏解放序幕的昌都戰役,在這里打響了第一槍,時年8歲的普巴第一次見到了帽子上鑲著紅星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通過解放軍駐守崗托時放映的幕布電影,小普巴知道了毛主席,知道了北京,知道了國旗上紅色與五顆星的意義。那時起,戰士們軍帽上的紅星,像種子一樣,植根在普巴心中。
西藏昌都市江達縣崗托村十八軍行軍雕像(9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在西藏昌都市江達縣崗托村,普巴在屋頂上換上了嶄新的國旗(9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27歲時,他選擇參軍,成為了自己年少時“最感激的人”。參軍期間,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74年,普巴退伍。之后他回鄉擔任村干部,帶領村民發展農業生產,改善基本生活,屢次獲得地方上的嘉獎。
70年來,他親歷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西藏民主改革、改革開放、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見證著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
這是9月24日拍攝的西藏昌都市江達縣崗托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天塹,從這里變為通途
舊西藏,廣袤的土地上,沒有一條公路。橫亙在川藏之間的金沙江,更是難以逾越的天險。
1954年,川藏公路成功貫通。20世紀70年代,金沙江大橋建成,國道317線在崗托村成功連通了金沙江兩岸。天塹從此變通途,崗托村也因此成為西藏“東大門”。
70年來,昌都逐步形成了對接周邊的“四縱三橫三聯”公路網,鄉村公路也遍及全市所有行政村。
貢松格來講述崗托村的變遷(9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旦增尼瑪曲珠 攝
1977年,20歲的崗托村村民貢松格來開始用一輛二手的解放牌卡車,在昌都至成都之間運輸木材。
貢松格來跑運輸的40多年間,換了8輛車。隨著路況的優化、貨車性能和載重的提升,他的收入也從一年2萬元增長到20萬元。在他的帶動下,村里至少有15戶村民買了貨車,奔波在川藏公路上。
國道317線交通狀況的持續改善,加速暢通了西藏與內地之間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越來越多的過路車輛,拐進了這座自帶“紅色資源”的村莊。
“如今,村里80%以上的家庭都有了汽車。”崗托村第一書記薛偉說。
西藏昌都市江達縣崗托村一戶人家的屋頂上國旗飄揚(9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薪火,在這里代代相傳
回憶起解放前的日子,88歲的江永次仁幾度落淚。“那時候沒有尊嚴可言,生命也無足輕重。”老人舉起右手,食指第一個關節處,呈現出接近90度的彎折,這是封建農奴時代留給他難以磨滅的傷痛。
解放軍的到來,改變了他的命運。
江永次仁老人在回憶往事(9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昌都戰役期間,18歲的江永次仁作為向導,跟隨十八軍一同進軍昌都。“一次戰斗之后,戰友們用白布蓋住兩位犧牲戰士的面部,含淚背著尸體,走了幾天幾夜,回到已經解放的江達縣安葬。”他回憶道。
1959年,江永次仁加入中國共產黨。作為崗托鄉的一名干部,工作中,他時刻牢記黨員身份,積極參與到有益于群眾的各項事業中。
退休后,他申請加入黨的政策村級宣傳隊,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村民們宣傳黨的精神和惠民政策。
“我親歷了西藏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是怎么來的,我一定要讓年輕一輩知道。”江永次仁說。
兩年前,江達縣投資超過1300萬元修建了“十八軍渡江紀念公園”,崗托村黨支部經常在十八軍行軍雕像前開展支部活動。目前崗托村49名黨員中,已有約四分之三是中青年。
在西藏昌都市江達縣崗托村,普巴拉著孫子(左)和孫女在田間散步(9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更換屋頂的國旗,是普巴每個月一次的“儀式”。年事已高的普巴,腿腳大不如前,于是把農活交給了女兒,但唯獨爬上樓頂換國旗這件事,普巴堅持親力親為。“現在我們的美好日子,是他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這份恩情,我們不會忘記。”他說。
在西藏日喀則市吉隆縣,施工人員在西藏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線路9標段進行塔上作業(9月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在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西藏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線路4標段施工人員在暴風雪中作業(5月2日攝)。
?11月27日上午,2020西藏自治區高新數字、綠色工業招商引資暨西藏好水推介會在廣州召開,集中展示了西藏特色產品優勢和信息化產業發展潛力。西藏自治區經濟和信息化廳、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林芝市人民政府、廣東省對口援藏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新電商平臺拼多多推出“好水出藏 優品入粵”“雪域優品 醉美林芝”直播推介活動,進一步推動高原優質農特產品飛出西藏,走進千家萬戶。
(觀察者網訊)大選敗局已定的特朗普政府,正利用最后的任期加緊給中美關系“埋雷”、鞏固政治遺產。而外交部發言人當時提出嚴正交涉,并明確指出:中國從未承認美國設立的所謂“西藏事務特別協調員”。
值得一提的是,家具廠8名工人均是當地農牧民,白瑪多吉教會他們木工技藝和上漆等,如今他們每人月薪保底有4000元,忙碌時則有萬余元。白瑪多吉的家具廠及央吉一家,正是扶貧產業貸款和易地扶貧搬遷的受益者。
時光回轉, 2011年7月20日,時值西藏自治區和平解放60周年,科技日報記者在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見到了時任副院長的尼瑪扎西。科技日報記者 周維海攝 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科研人員在青稞試驗室做研究。
他就是共產黨員、被西藏農牧科技界譽為“中國青稞之父”“青稞王子”“青稞領域的袁隆平”的原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院長尼瑪扎西。而今,在西藏農牧科學院農業研究所3號試驗田里,尼瑪扎西培育的青稞新品系“13-5171-7”金黃璀璨,稈高、穗大、抗倒伏,適應機械化收獲。
埃菲社11月2日刊發題為《西藏:通往天空之門的高速路》的觀察報道稱,脫貧攻堅根治西藏貧困“頑疾”。顏如森(音)以前在西藏西南部一個海拔超過4800米的偏遠村莊以放羊為生,每天的收入為9元。
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院長尼瑪扎西在出差途中遭遇車禍不幸逝世。今年,西藏青稞種植面積達215萬畝,他培育的青稞新品種已廣泛種植,培養的后輩們也將繼承他未竟的事業。
圖為1994年,尼瑪扎西在西藏農科院工作時的照片(資料圖)。中新網拉薩11月3日電 題:西藏農民眼中的尼瑪扎西:他是扎根田間的“青稞博士”西藏農科院 供圖 2020年8月30日,尼瑪扎西又一次帶隊前往阿里下鄉,參與西藏新一輪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
尼瑪扎西曾這樣描述青稞的良種研究和推廣:“今年一看有希望,明年一種又不行,在希望和惋惜的交織中度過一年又一年。2010年,尼瑪扎西牽頭啟動了西藏青稞全基因組測序、西藏青稞起源與進化以及青稞高原適應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