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06日11:5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十一”假期,眾多游客選擇參觀博物館,各地博物館出現排隊長龍。10月2日上午9點,遼寧省博物館門口已經排起了三十幾米長的隊伍,參觀者出示預約碼和健康碼后,有序進館參觀。類似的場景在成都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等也不斷出現,游客參觀熱情高漲,對博物館精彩的展覽和先進的服務表示滿意。
記者近日從國家文物局獲悉:截至2019年底,全國備案的博物館達到5535家,比上一年增長181家。相比于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只有21家博物館,今天的中國博物館數量增長了260多倍。特別是“十三五”以來,我國平均每2天新增一家博物館,達到平均25萬人擁有一家博物館。博物館的參觀人數也節節攀升,“逛博物館”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
——“5535家”背后,是博物館建設力度持續加大。
今年6月28日,江蘇省文物局發出今年第三張《博物館備案確認書》,同意南通通作家具博物館備案。至此,南通市備案博物館總數已增至25座。這是今年南通市建成的第二座博物館。作為我國近代博物館事業的發祥地,南通市近年來以博物館建設為抓手,打造環濠河博物館群,成功晉升國家5A級景區。
博物館建設熱潮遍及全國。截至2019年,已有11個省份的博物館總數超過200家,其中山東、浙江、河南、陜西超過300家。北京、甘肅、陜西等一些省份已達到12萬至13萬人擁有一家博物館。江蘇已基本實現“縣縣有博物館”的目標。
截至2019年,我國包括文物和其他部門在內的國有博物館3825家,占比約69%;非國有博物館1710家,占比約31%。一大批特色鮮明的博物館相繼落成,香山革命紀念館、天津國家海洋博物館、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很多新建成的博物館造型獨特、氣勢宏大,成為當地的地標性建筑和文化旅游中心。據統計,2019年全國博物館帶動旅游收入約324億元。
——“5535家”背后,是群眾的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
截至2019年底,全國免費開放博物館達到4929家,全年接待觀眾10.22億人次。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認為,普惠均等是我國博物館顯著特征,“每個社會個體都能走入博物館的文化殿堂,汲取知識與養分。博物館成為文化惠民的重要力量。”
我國博物館的策展水平也日益提升,眾多精湛的展覽令觀眾大飽眼福。2018年,國家博物館舉辦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型展覽“偉大的變革”,4個月吸引全國423萬觀眾共赴“時光之約”,僅觀眾留言就達312萬多字。“為新中國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華夏第一王都——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基本陳列”……展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淀。
層出不窮的精品展覽使博物館成為不同年齡觀眾的“打卡地”。首都博物館一項調查顯示,18歲以下的參觀者和家人一起參觀的占到了43.9%。陜西歷史博物館的調查也發現,19歲至30歲之間的參觀者占總人數的比重最大,達44.62%。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把參觀博物館作為出游時的必備項目。據統計,2019年全國博物館舉辦展覽2.86萬個,接待觀眾12.27億人次,其中非國有博物館接待1.19億人次。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參觀博物館人數最多的國家。
——“5535家”背后,是科技創新服務創新不斷升級。
當前我國博物館正在加速現代化、智慧化建設。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方法在博物館推廣應用,智慧博物館建設方興未艾,博物館走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今年2月,國家博物館線上《國博好課》,首期邀請專家孫機解讀“鎣”的功用。國博講解員們在各大直播平臺上帶領觀眾“云看展”,40多個虛擬展廳吸引了1.2億點擊量。與此同時,山西博物院在各平臺推出直播活動,主題涉及青銅文化、民族融合、壁畫藝術,觀看量超過65萬人次;鄭州博物館工作人員手持云臺拍攝文物展,通過5G網絡現場直播,吸引了大批觀眾……據統計,今年春節期間全國博物館共推出2000余項線上展覽,總瀏覽量超過50億人次。
此外,博物館走出去步伐頻率加快,文明交流互鑒力度空前。“十三五”期間,我國博物館舉辦300余場文物進出境展覽,受到廣泛好評與歡迎。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06日 01 版)
就藏品數量來說,河南博物院以111053件(套)館藏文物遙遙領先,位居第二、第三的洛陽民俗博物館(洛陽匾額博物館、洛陽老子紀念館、洛陽契約文書博物館)、鶴壁市博物館的藏品數量分別為72331件(套)、53876件(套)。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博物館舉辦展覽2.86萬個,教育活動33.46萬場,接待觀眾12.27億人次,比上年增加1億多人次。有關單位在現場向南京博物院捐贈一批反映合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物證資料。
山西青銅博物館開展的“銅牌童樂”教育活動。”談到山西青銅博物館的館藏,山西省博物院副院長趙志明說:“中國青銅器的科學、歷史、藝術價值,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是增強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博物館舉辦展覽約2.6萬個,教育活動近26萬次,參觀人數達11.26億人次,比上年增加1億多人次。18日,2019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湖南省博物館舉行,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發布了一系列關于我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最新數據。
題:守望傳統,擁抱未來——聽博物館講述超級IP的中國故事 國際博物館協會主席蘇埃·阿克索伊表示,近年來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已引起國際博物館界的高度關注和普遍贊譽。
博物館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表現載體,被視為是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象征。” 鄭福堂說,他本來的設想就是在以金融業為主的鄭東新區創建鄭州銀行博物館,現在看到政府大力扶持非國有博物館,他對自己的信心也更足了一些。
就在這幾年間,人們發現,博物館變了。文創產品的開發,讓人們在生活中領略傳統文化之美,把博物館文化帶回家。下一步,博物館相關人員還需要在宣傳營銷、品牌建立等各個環節精益求精,推動博物館文創精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