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02日16:29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飄色是嶺南地區一種融戲劇、魔術、雜技、音樂、舞蹈于一體的傳統民俗藝術。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在廣州番禺,當地民間藝術工作者將飄色在水面上進行展示,也被稱作“水色”。湖水的律動將飄色“巧、妙、奇”的特點表現地淋漓盡致。
哪吒伏魔、三調芭蕉、獨占鰲頭還有嫦娥奔月,這些在水面上緩緩移動的人物場景造型就是不同的水色。表演中,耳熟能詳的傳統文化典故,各種類似雜技的造型,再加上小演員們的可愛表演引起了不少游客駐足觀看。
據了解,飄色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廣東,屬于社火表演藝術形式之一。是由若干人推著一座裝飾華麗的色板,色板上安排好固定姿勢的人物形象。比如這些船板上的小人就是由4到7歲的孩童扮演,他們經過專門的訓練,再加上經過精心偽裝的鋼材支架固定支撐凌空而立。利用巧妙的力學原理,營造出"飄"的效果。
黃圃飄色、賽龍舟習俗、麒麟舞、臘味傳統制作工藝,中山市黃圃鎮一個鄉鎮就擁有4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山臘味傳統制作工藝是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為工人們在晾曬臘味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