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xxxxbbbb国产,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free性欧美媓妇喷水,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字幕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從“一步千年”到“百年跨越”

2020年09月23日21:42  來源:人民網-扶貧頻道

5034

  “很久以前,沒有地,沒有天。沒有風和雨,沒有日月星辰,沒有白天黑夜,不辨東南西北,到處迷霧茫茫。”

  這首詩句源自云南拉祜族的長篇詩體神話——《牡帕密帕》。今天,這部創世史詩安靜地躺在云南省普洱市瀾滄縣老達保村民小組傳承基地,見證日月輪轉,目睹滄桑巨變。

  “牡帕密帕”是拉祜語的譯音,意為“造天造地”。

  在云南,生活著獨龍、基諾、德昂、阿昌、布朗、普米、景頗、佤、拉祜等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上世紀50年代,黨和國家針對“直過民族”歷史特點和發展狀況,采取一系列特殊政策推動社會主義改造,發展“民族直過區”經濟和文化。

  自此,“直過民族”由原始社會跨越幾種社會形態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奇跡般地實現“日月換新天,一步跨千年”。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調研時強調,要加快貧困地區、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為到2020年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加緊奮斗。

  如今,云南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已有9個實現整族脫貧,傈僳族、怒族今年內可實現全面脫貧。獨龍族鄉親給習近平總書記寄去感恩信,拉祜族人民唱起快樂頌歌,各族群眾發自內心地感恩黨和國家,民族凝聚力不斷增強。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要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

  今天,站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節點,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正化作“直過民族”開啟新生活、新奮斗的不竭動力。而昂首行進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道路上的“直過民族”,也正從“一步跨千年”邁向新時代的“百年跨越”。

  

  是新路,亦是心路

  2010年,去往云南省瀾滄縣翁基古村落的路,通了。

  一年后,布朗族青年倪羅做起了自己的民宿生意。今年1月,他迎來雙胞胎兒子的出生。伴隨著這件喜事,他的民宿生意也越來越紅火。

  “10年前,我們這兒路不通、電不通,大家靠種甘蔗和玉米生活。日子挺難的!”如今,靠著經營民宿和茶葉生意,倪羅的年收入超過了20萬。

  1949年2月,瀾滄解放。1953年4月,瀾滄獲國家批準成立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作為由原始社會末期、封建領主制向地主制轉化時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直過區”,境內拉祜族、佤族、布朗族三種“直過民族”分布在132個行政村,總人口28.85萬人,占全縣少數民族人口的73%。

  自治縣成立初期,境內沒有公路,通往外界及區、鄉的道路只有驛道20多條,運輸全靠騾馬馱運和人力挑背,從邊遠山寨到縣城往返通常要幾天時間。解決人畜飲水問題,靠得是水桶挑水、自制竹簡抬水或簡槽引水的簡易方式。

  “一出家門就爬坡、山高坡陡石頭多”,這是當時交通難的真實寫照。

  到 21 世紀初,這里的縣鄉公路路面等級依然較低,大部分村組未通公路;農田水利化程度低,電力覆蓋低,約 50%村寨未通電,而大部分“直過民族”人民依然住在茅草房、竹笆房,出行難、飲水難、用電難、住房難等問題成為脫貧的“攔路虎”。

  瀾滄,就是云南“民族直過區”最真實的縮影。

  以交通、飲水、住房等為標志的基礎設施不足,則是造成“直過民族”條件性致貧的重要外因。

  “貧困地區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狀況較差,很多地方沒有打通‘最后一公里’。”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最后一公里”,正是云南打贏“直過民族”脫貧攻堅戰的首要任務。

近年來,云南省著力改善基礎設施,讓大山里的“直過民族”走出去、引進來。(賈翔 攝)

  云南省委書記、云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豪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云南省創新“一個民族一個行動計劃、一個民族一個集團幫扶”的精準幫扶模式,全面實施了提升能力素質、組織勞務輸出、實施安居工程、培育特色產業、改善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保護六大工程。

  其中,民族特色村寨和安居工程建設的成效最為直接。道路硬化工程讓大山里的“直過民族”得以走出去、引進來,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更讓貧困群眾心氣兒足了起來。

  新路修通了,各族人民的心路也隨之連通。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來到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云山村,沿著村寨里平整的水泥路前行,一幢幢磚混結構瓦房整齊排列,道路兩旁樹木花草蔥郁茂密,房前屋后瓜果飄香,詩句中的“桃花源”躍然眼前。

  長期以來,云山自然寨是一個集“少、山、窮”為一體的拉祜族聚居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74戶574人,貧困發生率高達70%。未經硬化的泥土路隔絕了村寨與外面的世界,木板房、茅草屋仍是村民的主要居所,這里的生活依舊留存著原始印記。

在滬滇合作項目助力下,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云山村從“少、山、窮”走向了“富、強、美”。(賈翔 攝)

  2019年,上海市累計投入各類幫扶資金6333.11萬元,從人力、財力、物力上給予瀾滄支持援助,更從美化房屋結構、改善人居環境等方面著手,免費為云山自然寨整村推進項目做規劃設計。

  “以前都是泥巴路,下雨天都不敢出門。現在路修好了,我也買了個摩托車。”拉祜族村民石扎體感觸頗深。

  如今,云山自然寨從過去的木板房、竹片房、土基房變為現代元素與民族特色有機結合的磚混結構大瓦房;群眾進出的道路也從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泥土路,變為寬敞筆直的硬化路面;居住環境實現了人畜分離,牲畜糞便滿地、污水橫流的極差環境不復存在。

  近年來,“東西部協作”正成為云南凝聚各方幫扶力量,共同為扶貧事業添薪加火的重要舉措。在溝通與協作中,貧困群眾的封閉思想與先進的發展理念得以碰撞,從而以最快的速度激發內生動力。

  

  有“老人”,更需“新人”

  2015年,拉祜族青年扎培將來最想成為的人,來了。

  這一年,勐海縣畜牧獸醫工作站高級獸醫師羅志華,被派到云南省勐海縣布朗山鄉曼囡村委會曼班三隊,擔任駐村扶貧工作組組長。到今天,羅志華依然不愿離開這片他耕耘過了五年,卻依然深愛的土地。

  “我來的時候,村寨道路硬化了,修建了籃球場,開通了電視網絡、移動信號,村子里的基礎設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村民們不會講漢語,見到生人就躲,思想也停滯不前。”

  入村以來,羅志華從督促村民講衛生做起,進行村內綠化建設,帶領駐村工作隊員組織村民走進掃盲班,更教會這里的“直過民族”群眾學科技用科技,發展生產脫貧致富。

勐海縣布朗山鄉曼囡村曼班三隊駐村工作組組長羅志華(賈翔 攝)

  “這5年的時間,我們這里變化很大。我們家隊長對我很好,教我養豬、種糧食,還帶我一起學習。”去年7月,22歲的扎培成為一名正式黨員。現在,他是羅志華重點培養的致富帶頭人,定期給村民們上課,用漢語和拉祜語教學。

  脫貧攻堅任務能否完成,關鍵在人。

  “直過民族”要實現脫貧攻堅奔小康,人是根本。

  而要把“人”這篇文章做好,通過教育扶貧斬斷代際傳承的“窮根”是關鍵。

  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宋鄉是一個集邊疆、山區、民族、貧困為一體的省級貧困鄉。2013年4月,李偉華作為一名基層扶貧干部來到勐宋鄉,擔任黨委副書記、鄉長。

  “剛來這兒的時候,大部分人不會說漢語,文化水平很低,更談不上教育觀念,學生輟學是常態。”在李偉華看來,搞好“直過民族”的文化教育,是幫助他們擺脫貧困的第一步。

  李偉華也把“教育扶貧”當做自己扶貧工作的首要任務,他堅持每月組織召開一次由鄉教育助理、中小學校長、村教育協管員參加的教育專題研究會。同時,推動“把幼兒園辦到村寨”,啟動控輟保學“四級聯動”和“五長包干”負責制。

  “現在,學生輟學和流動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村寨里也廣泛流傳著拉祜族的一句名言:鳥無知識不能飛,人無知識要吃虧。”李偉華說,通過推廣教育,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在無形中增強了。

  在云南,如果說基層扶貧干部抓教育正成為常態,那產業帶頭人教技術,則成為大山深處的“直過民族”新風尚。

  今年65歲的朱有勇是云南的“老人”,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還有另一個身份——“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技能培訓班”創始人。

  這個培訓班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親自授課,采用延安“抗大”的辦學模式,以產業示范點為實訓基地,采取邊學習、邊生產的方法,面對面、手把手地在田間地頭、禽畜圈旁將農業技能傳授給學員,補齊科學文化素質短板、快速提高農業生產技能, 確保最前沿科技能夠運用實際勞動中。

  “我們這兒畢業不考試,看誰學習之后種出的產量高, 產量最高的還能得到朱院士的獎學金呢。”在云山村蒿枝壩村民小組的“科技小院”,一位參加過培訓的農戶告訴記者。

  5年來,朱有勇和他的團隊為1500多名農民進行了培訓。從冬季土豆、林下三七到蔬菜、茶葉和豬牛養殖,前后開設的24個技能班,90%的學員都脫了貧。更重要的是,“科技扶貧”埋在深山里的這顆種子,讓“直過民族”在脫貧之后,有了鞏固提升、保障不返貧的堅實底氣。

  在云南,解決脫貧攻堅中“人”的問題,無論是基層干部還是產業帶頭人,都是外力凝聚。

  而要實現脫貧合力,最根本的還是“直過民族”群眾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內生動力的提升。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酒井鄉老達保村致富帶頭人李娜倮(賈翔 攝)

  “吉祥的日子我們走到一起……拉祜拉祜拉祜喲,快樂的拉祜人,幸福吉祥,吉祥幸福,快樂到永遠。”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酒井鄉老達保村的拉祜廣場上,李娜倮和村民彈起吉他,唱起《快樂拉祜》。

  老達保是一個美麗的拉祜族村寨,這里的拉祜族村民“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村民李娜倮是十八大代表,也是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拉祜族新青年。

  2013年6月,在李娜倮的組織下,瀾滄老達保快樂拉祜演藝有限公司成立。3個月后,村民親手打造的原生歌舞“《快樂拉祜》——老達保拉祜風情”實景演出項目正式與觀眾見面,好評如潮。

  公司成立至今,自編自創12個本土特色節目,就地演出730余場次,接待游客11.6萬余人次,演出收入384萬元,群眾分紅250萬元,旅游綜合收入819.6萬元,公司被確定為全國“公司+農戶”旅游扶貧示范項目。

  如今,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徹底改變了老達保村的面貌,村民在享受快樂的同時走向了脫貧奔小康的新路。2019年末,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萬余元,90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曾經的“后進村”“貧困村”,如今成了富裕村、明星村。

  云南“直過民族”的脫貧攻堅之路,也是一條干部人才、貧困群眾的新時代奮斗之路。“直過民族”歷史性告別絕對貧困,歸根結底,是“人”的奉獻、覺醒、變化和提升。

  

  已圓夢,再追夢

  2020年,景頗族小伙子勒干的創業夢,圓了。

  今年,在云南省瑞麗市勐秀鄉戶瓦村,勒干終于有了自己的事業,一個將近300平方的牛舍,不久前正式建成。

  “這些年,一直跟著我兄弟干活兒,我也想自己干點事業。政府給了我將近5萬的養殖補貼,我想把養牛這事也做大。”

  勒干說到的兄弟,是云南有名的致富帶頭人段必清。2009年大學畢業后,“村官”段必清分配到戶瓦村。他用籌集到的資金向村民租賃了15畝荒山,建起了養雞場。2014年初,他成立了“瑞麗市戶瓦山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 探索“合作社+公司+科技+農戶”的養雞生產模式。

瑞麗市勐秀鄉戶瓦村,景頗族青年勒干(左一)和家人其樂融融。(賈翔 攝)

  勒干,就加入了這個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已擁有50畝育雛基地、70畝林下養殖示范基地、5畝標準化屠宰冷庫基地,年生產雞蛋超過70萬枚,戶均增收9000余元。

  脫貧攻堅的歷史進程中,與勒干一起圓夢的,還有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的七十多萬貧困群眾。

  截至目前,云南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基本實現“兩不愁三保障”,70.75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1039個貧困村出列,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26.69%下降到2.41%,獨龍、基諾、德昂、阿昌、布朗、普米、景頗、佤、拉祜等9個民族實現整族脫貧,傈僳族、怒族今年內可實現全面脫貧。

  “鄉親們脫貧只是邁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看望慰問各族干部群眾時留下的這句話,已成為云南“直過民族”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基礎上,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建成小康社會,邁向現代化進程的新夢想。

  在德宏州瑞麗市勐秀鄉勐典村,景頗族村民麻買在實現從貧困戶到奔小康的轉變后,積極向黨組織靠攏。2015年7月,他向勐典村民小組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2016年,麻買家被納入易地搬遷項目。當他知道易地搬遷安置點需要占用2家農戶的田地時,主動把自家6.4畝田地換給一家農戶。麻買說:“國家政策那么好,給我們蓋新房搬到城里住,我們要積極支持國家這些項目,自己拿出點田地來參與這些建設是光榮的,不應計較個人得失。”2017年7月,麻買正式轉為中共黨員。

  在普洱市瀾滄縣東回鎮東崗村,瀾滄良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設的“中國工程院朱有勇院士科技扶貧示范基地”、南京農業大學“郭巧生專家工作站”“定制藥園”產業基地和“東回鎮扶貧車間”成為最醒目的標識。

  “扶貧車間鼓勵貧困戶采取土地委托給專業合作社經營種植,并承諾最低收益或保底收購。土地流轉使老百姓得到了租金,通過資產入股的方式,優先向有勞動力、有就業意愿的入股農戶提供就業崗位。”公司負責人鄭舒文介紹說。

  白及示范種植基地3000畝,滇黃精良種繁育基地200畝,滇黃精林下種植示范基地200畝……車間的建立和使用,通過經營中藥材種植技術開發以及中藥材加工、銷售,讓當地群眾實現了“車間建在家門口,掙錢不用往外走”。

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混鎮勐混村的肉牛養殖場實現了綠色循環產業鏈。(賈翔 攝)

  在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混鎮勐混村,東西協作機制下成立的滬滇小組設計了一條圍繞高端農業資源,發展產業、基礎設施,將各種廢料變廢為寶、循環利用的致富道路。

  滬滇小組聯合村干部大力引進高端農業種植產業,福建一家姬松茸加工企業看中村內硬件條件,主動到勐混村拉巴廳片區投資建設大棚種植姬松茸,利用肉牛養殖場產生的牛糞和當地甘蔗渣作底土,種植姬松茸。

  “種植季一過,底土殘渣可以作為種植包谷和甘蔗的肥料;而甘蔗葉和包谷桔梗又是肉牛的飼料,廢物利用,形成循環經濟,提高了村民們的收入。”勐混村村委會監督主任李文春說,這條“種草-養牛-種菇-肥料-種草”綠色循環產業鏈,讓養牛戶的每頭牛增收3000元,種植姬松茸則每棚可以增收3到6萬元,真正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在云南的“民族直過區”,發展教育和素質提升斬斷了窮根,產業培育和東西協作鋪就了新路,推動脫貧攻堅銜接鄉村振興,更讓這個“隱秘的角落”開始擁抱新時代的太陽。

  今天,從“一步跨千年”邁向“百年跨越”,云南“直過民族”正逐夢新征程。

文章關鍵詞:直過民族 控輟保學 代際傳承 養雞生產 人口較少民族 實訓基地 老人 辦學模式 民族直過區 百年跨越 責編:王江龍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云南“直過民族”青年扎培丨從刀耕火種到上網帶貨

    扎培今年22歲,是云南省勐海縣布朗山鄉曼囡村曼班三隊的村民。”  扎培學會網購之后,帶著曼班三隊村民們掀起一股網購“浪潮”。扎培說:“小時候我沒有見過汽車,第一次看見大大的一輛車開過來,我害怕,就跑到山上躲著。

  • 科教鋪路社會參與 激發幫扶內生動力——上海松江對口幫扶云南西雙版納紀實

    光明日報記者 任 鵬 顏維琦 曹繼軍 任維東  上海與云南西雙版納,雖然距離遙遠,卻有著不解之緣。2018年,在松江援滇干部的推動下,《勐臘縣橡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規劃方案》中將《上海橡膠產業扶貧規劃》單列出來。

  • 云南雙江:這個“直過民族”聚居村凝聚了合力

    八月的云南省臨滄市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稻谷成熟,秋茶飄香,處處呈現豐收景象。”  罕學明在進村委會工作以前是胖品自然村的“伙子頭”,熱愛布朗文化,傳承了布朗族牛腿琴制作和彈奏技藝,現在成為村里的牛腿琴制作師傅和牛腿琴彈奏師傅。

  • 云南省德宏州4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族脫貧

    7月31日,記者從云南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新聞發布會德宏專場發布會上獲悉,德宏州4個貧困縣已脫貧摘帽,18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4.91萬人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6.05%下降至0.31%,4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族脫貧,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 “全面小康道路上,我們要奮力奔跑不掉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民族地區考察、調研,就少數民族脫貧發展等作出重要指示。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附近的立蘭酒莊內,回族脫貧戶海國寶的大兒子海福貴在開拖拉機。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