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1日22:55 來源:新華網
初秋時節,從甘肅蘭州一路向東到達平涼,綠樹成蔭、梯田如波,從遠處望去,一派阡陌縱橫、林茂糧豐的新景象。
甘肅省平涼市梯田。新華網 高增硌 攝
誰能想到,這里曾被貼上過“苦瘠甲天下”的標簽。平涼市地處隴東,曾是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地區之一,遇到汛期林田和耕作道路損毀嚴重,水土流失等生態治理難題多年來一直是群眾脫貧路上的“絆腳石”。
近年來,隨著黃河流域生態治理、梯田建設深入推進、“固溝保塬”等綜合治理工程,昔日的溝壑縱橫、黃土漫天煥發了新顏。
“以前上游的煤礦向河里排污,導致河水和周邊的土地都變黑了。牛羊連河邊的草都不吃了。”甘肅省平涼市崇信縣市民趙女士說。
甘肅省平涼市汭河一角。 新華網 高增硌 攝
如今,經過整治,這里發生了徹底改變。“近些年通過河道治理、種草植樹,山綠了、水清了,地里也肯‘長’糧食了。”站在汭河岸邊,趙女士說,“說句心里話,環境好了,我們的幸福感也大大提高了。”
平涼市崇信縣水務局副局長張榮平告訴記者,通過推行“河長+警長”巡查監管模式,部署開展了保護母親河“零點行動”、新窯礦區環境治理大會戰、河道溝道治理、違法違規采砂“清零”等行動,城區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率達到95%以上。
一系列的務實舉措,讓黑河變清,汭河變美,黑鸛、蒼鷺、鴛鴦、燕鷗等珍稀鳥類棲息龍澤湖畔,成為一道百姓親水近綠的美麗風景線。
生態環境的改善,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開辟了新渠道。
“以前,160多戶村民住在半山腰,吃水要下山挑,住的是破舊的窯洞。在黨的好政策的支持下,白家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平涼市白家村黨支部書記白寧安說起今昔變化,心中充滿感慨。
“山洼地修得平整,砂化路直通山頂。村民們開始陸續搬下山住進新房子。現在村子是山清水秀,辦起了農家樂,發展鄉村旅游對我們幫助很大。”他說。
甘肅省平涼市白家村。新華網 高增硌 攝
近些年平涼大力推進全域旅游,把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旅游開發同步推進,將白家村作為旅游示范村建設,基礎設施配套和人居環境改善同步實施,白家村一躍成為3A級旅游景區。
白寧安說,按照“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村里組建了旅游服務專業合作社,已吸納38戶貧困戶入社。目前,白家村已全部脫貧。
生態產業變身“搖錢樹”,優美環境成了“聚寶盆”,綠色發展開辟了一條條新路。與此同時,平涼也在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地域優勢發展畜牧業。
“這里自然生態環境好。我們挖掘舊居窯洞‘背風向陽’優勢,建成了冬暖夏涼、干燥通風的窯洞牛舍。”甘肅省平涼市崇信縣錦屏鎮副鎮長文濤說,充分利用閑置窯洞,避免了重復投資新建牛舍,又提供了良好養牛條件,牛群發病率大幅下降。
甘肅省崇信縣錦屏鎮窯洞牛社。
“窯洞養牛衛生環保、牛長勢快、發病率低。”今年41歲的朱海萍,祖祖輩輩都以務農為生。2017年,身為貧困戶的她通過政府扶貧項目,貸款購買了10頭牛,政府還提供免費窯洞牛舍和養殖培訓。
三年過去了,朱海萍不僅脫了貧,日子也是越過越紅火。朱海萍給記者算了筆賬:“以前在外打工,一個月掙3千多。回到家鄉后,如今牛群規模已擴大到150多頭,1頭牛政府還給補貼3000元,最后可賣到1萬多元。今年預計可掙30萬元左右。”
朱海萍養牛致富只是平涼紅牛養殖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產業扶貧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
如今,山清水秀、產業興旺,平涼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今昔巨變,生動而深刻地證明: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李函林)
7月20日,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靈芝鄉俊峰村的村民正在當地養牛專業合作社的“母牛超市”里選購牛。新華社發(王毅攝) 7月20日,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靈芝鄉俊峰村的村民正在當地養牛專業合作社的“母牛超市”里選購牛。
勞務輸出的“靈臺模式”,讓村黨支部書記變身“勞務信息員”,收集上報信息;讓工作能力強的村民成為“勞務經濟人”,也叫“勞務紅娘”,帶領農戶去務工。靈臺將勞務產業作為助推精準脫貧的主導產業之一,成立了什字鎮富康勞務產業黨總支,在28個村分別成立了勞務產業黨支部,讓各村黨支部書記參與其中,成為勞務信息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