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1日13:34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新發展格局怎么看·怎么辦】
作者:石建勛(同濟大學國家創新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自9月21日起,光明日報開設《新發展格局》系列專欄,刊發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理論文章,介紹新發展格局的深刻含義;推出記者發自一線的報道,介紹各地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擴大對外開放等系列改革成果,敬請關注。
9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全面理解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深刻內涵,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和把握。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萬美元,城鎮化率超過60%,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新發展格局強調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有助于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構建新發展格局強調擴大內需的重要性,不是過去的簡單重復,而是要堅持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依靠科技創新,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形成更多新的增長極,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未來一個時期,中國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實現高質量發展,既要持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疏通國內經濟大循環的堵點、斷點,也要把握好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滿足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使新發展格局有持續、安全、高效、穩定的動力源和支撐面。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提升我國產業鏈體系質量、維護經濟安全的客觀需要。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實現發展規模、速度、質量、結構、效益、安全相統一”。經濟安全突出反映在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的安全上。長期以來,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處于中低端,產品的附加值不夠高,品牌效應不夠強,某些高科技產品和技術對供應鏈的依賴性強,隨時面臨被斷供“卡脖子”的風險,威脅著我國的產業和經濟安全。因此,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構建自主、安全、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
要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加快推進科技強國建設,加強協同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強化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保障能力,加快實現從代工到研發、從模仿到創新、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和“中國創造”的轉變;要加快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鞏固傳統產業優勢,強化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抓緊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尤其要利用我們全球最完備產業配套體系和超大規模市場的獨特優勢,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器”。
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是“自我封閉”,而是要推進更高水平開放。關起門來搞“內循環”,只會導致“死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強調暢通內外循環、內外并重、內外相互促進,是新形勢下的更高水平開放發展布局。開放發展的重要內涵在于促進競爭、激發新動能。開放帶來的競爭與合作,對于更好地實現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保持內循環機體的活力和競爭力至關重要,這樣才能使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更加穩固。暢通內外循環是要將我國的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有機嵌入全球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之中,成為全球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增強不可替代性。
只有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才能優化生產要素的跨國配置,擴大優質商品、服務的進口,進一步滿足國內的生產和消費需求,使國內大循環更加通暢,質量更高。為此,要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堅持進口與出口并重、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相互協調,增強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黏合度,逐步實現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提升投資和貿易便利化水平,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促進與相關國家的交流與合作。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有效應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戰略選擇。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復雜深刻變化,全球經濟放緩,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孤立主義等逆全球化思潮有所蔓延,加之罕見的疫情沖擊,全球化分工帶來的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布局面臨嚴峻挑戰。面對全球經濟日益加強的不確定性,構建新發展格局就要下好先手棋,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關鍵是要做好自己的事,用改革開放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通過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著力釋放內需潛能,在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為經濟全球化注入新動能、注入確定性,引領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合作共贏作出重要貢獻。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主動塑造和延長戰略機遇期的必然選擇。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以往中國的戰略機遇期,客觀上更依賴于外部環境出現有利變化,具有明顯的外生性。隨著中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從追趕者、學習者逐漸向領跑者轉變,競爭力、影響力和塑造力不斷提升,更多需要靠自己的努力爭取和創造發展機遇。為此,要充分發揮我國兼具門類齊全的工業生產能力、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在暢通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加快推動完善和構建更加公平公正、包容普惠、互利共贏的規則體系,著力提升中國的國際規則制定權和話語權,為中國和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創造更多的共享性和普惠性機遇。
我國在過去幾十年間充分利用要素價格低廉的優勢,通過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近年來,隨著外部環境和我國要素稟賦的變化,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發展空間受限。而我國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奠定了堅實基礎。事實上,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已經在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順應這一轉變,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有利于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繁榮國內經濟為中國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發展增添強勁動力。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21日 04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根據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和中央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宣講提綱精神,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理論教育講師團精心策劃、制作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宣講系列微動漫,共20篇。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新發展階段催生新發展格局,“十四五”時期要與時俱進貫徹新發展理念,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黨中央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高度進行謀劃,提出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30日下午就加強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舉行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當今時代,擁有知識產權的數量和質量,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技術創新能力和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更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中國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國將更加積極地融入全球市場,更加主動地深化對外合作,為世界經濟復蘇發展創造更多機遇和空間。
19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對話會并發表題為《構建新發展格局 實現互利共贏》的主旨演講,強調我們絕不會走歷史回頭路,不會謀求“脫鉤”或是搞封閉排他的“小圈子”。
國家主席習近平19日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對話會并發表題為《構建新發展格局 實現互利共贏》的主旨演講,強調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要全面深化抗疫國際合作,推動世界經濟復蘇。中國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對外開放,同世界各國實現互利共贏,共創亞太和世界更加美好的未來。
面向亞太工商界,習近平縱論新發展格局
中國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對外開放,同世界各國實現互利共贏,共創亞太和世界更加美好的未來。讓我們攜起手來,風雨同舟、守望相助,堅持開放合作,暢通內外循環,共創共享亞太和世界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