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4日19:48 來源:揚子晚報
大數據時代,數字經濟正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引領社會革新的加速器。互聯網深層次拓展了發展空間,也帶來了隱私保護的風險挑戰。聊一次微信,發一個朋友圈,連一次無線網,訂一份外賣等等,我們的個人信息就可能存在泄露風險。今年國家網絡安全周的主題為“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網絡信息安全問題已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新課題。
保護個人信息,網絡平臺應做好自我審查義務。行業、企業作為關鍵信息的基礎運營者,應該有尊重用戶意愿、保護用戶隱私的義務。遵守法律規定,守住不拿用戶隱私信息做交易的底線,更應該在設計新產品和新的商業模式時,把隱私保護考慮進去,解決好安全與發展的關系。在網絡安全和個人信息安全的紅線前,誰都不能成脫韁之馬,誰也沒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唯有兼顧了信息安全的新產品、新模式,才能經得起市場的檢驗。
保護個人信息,還需要管理部門加強立法和監管。近日頒布的《民法典》在人格權編中專門設立了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一章,讓個人信息使用有法可依。在嚴厲打擊網絡黑客、電信網絡詐騙、侵犯公民個人隱私等違法犯罪行為外,主管部門更應把監管關口前移,完善信息采集、存儲、利用、開放的基礎規則和治理模式。進一步明確運營商、銀行、電商等的權責,提高對信息泄密者的處罰成本。只有真正筑起信息安全的防火墻,才能打牢數字經濟發展的地基。
保護個人信息,更需要每個人提高安全意識。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不瀏覽未經認證的網站;不隨意下載安裝未知APP;在網上不隨意透露自己的個人信息;對自己電腦中的重要文件進行多層加密;萬一發生了個人信息被泄露的問題,應主動通過有效手段及時維權,必要時可向有關部門反映,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只有這樣才能打造個人信息的“安全堡壘”。
平衡好信息利用與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的關系,事關每個人的合法權益,也關乎數字經濟能否真正行穩致遠。只有從法律上筑起安全防護網、從技術上打造安全數據鏈、同時在理念上提高安全意識,多方協同用力,才能打贏個人信息保衛戰。
出品:揚子視評工作室
策劃:時力強 黃鳳
評論員:林昀
制作:周嘉楠
據今年5月報道,南京市建鄴區莫愁湖街道長虹路的路邊公廁就安裝了人臉識別取紙設備。據新華社,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薛軍表示,人臉信息作為生物識別信息,一般來說伴隨著人的一生,是不可更改的。
進入數字時代,很多企業建立了自己的征信系統,加大征信業開放力度相當于聚合這部分社會資源,促使征信服務機構提供多維度個人信用評分制度,提高行業整體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征信信息的獲取源自于公民、企業等信用主體的交易行為,涉及個人隱私、商業機密,要注意做好信息安全保護。
新技術不斷催生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的同時,一些APP侵害用戶權益問題也在顯現,對違規APP進行整治是當務之急。檢測中還發現,中小APP開發企業整改應對能力不足,出現了管理短板、技改短板、經驗短板,已成為治理重點。
據韓聯社報道,韓國負責個人信息保護政策的中央行政機構“個人信息保護委員會”25日以臉書擅自使用用戶信息為由,對其處以67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978萬元)的罰款,并進行刑事控告。
針對“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泄露”一事,今天(17日)早間8時34分,@圓通速遞 發布聲明回應稱,疑似有加盟網點個別員工與外部不法分子勾結,利用員工賬號和第三方非法工具竊取運單信息,導致信息外泄。公司隨后向當地公安部門報案,并全力配合調查。相關犯罪嫌疑人于9月落網。
我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11月1日零時正式啟動,持續至12月10日,隨后開展普查數據處理、匯總等工作,2021年對外發布主要數據公報。技術和制度的雙重保障,應該可以消除居民對個人信息泄露的擔憂,相信絕大多數居民面對人口普查時,能夠打消顧慮積極配合人口普查。
據了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從今天(11月1日)開始持續到12月10日,全國大概有700萬名普查員和普查指導員將對4億多住戶進行填報。與歷次人口普查不同的是,這次普查全面采取電子化采集方式,由普查員使用智能手機或PAD登記普查對象信息并聯網實時上報。
北京商報記者嘗試安裝叮嗒出行后發現,僅因誤觸開屏廣告,幾秒之內,手機便顯示正在下載并要求安裝“淘寶特價版”App。App通過收集的信息對用戶進行精準營銷,還可能涉嫌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涉嫌不正當競爭,違背了基本的市場經濟準則。
10月28日,新京報記者獲悉,據工信部最新發布的2020年第五批關于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通報結果,有贊精選涉及違規收集個人信息等問題被點名。工信部近期組織第三方檢測機構對手機應用軟件進行檢查,截至目前,尚有131款APP未完成整改,其中涉及有贊精選等電商類APP。
近日,一篇講述手機失竊后事主驚心動魄的經歷的文章在網絡熱傳。草案對敏感個人信息作出界定,并設專節明確敏感個人信息處理規則,即基于個人同意處理敏感個人信息的,個人信息處理者應當取得個人單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