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1日13:47 來源:經濟日報
遠處蒼山茫茫,近處洱海清清。
初秋時節,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生態廊道行進,就像走入了一幅山水田園長卷。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看到,一邊是青瓦白墻的白族民居,一邊是波光粼粼的洱海,青山綠水間,游人如織。
“洱海生態廊道環湖129公里,總投資91.91億元,今年將完成主體工程建設。這條生態廊道將村莊與洱海物理隔離,可以減少人類對洱海水質的污染,既是展示道,也是休閑道、致富道。”洱海生態廊道建設指揮部工程部負責人段能告訴記者,環洱生態廊道建設包括生態修復及濕地建設工程、生態監測廊道建設工程、生態搬遷工程、管網完善工程、科研試驗地建設工程等子項目,2019年已完成海西30公里主體工程建設。今年3月復工以來,正在加速推進。
洱海古稱“葉榆澤”,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上世紀80年代起,流域內人口不斷增長、旅游業飛速發展,洱海流域污染負荷快速增加,藍藻大面積暴發。“人進湖退”還是“湖進人退”?這一進與退的辯證法考驗著當地干部的發展觀。
為了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2016年11月,云南省采取斷然措施,開啟“搶救模式”治理洱海,大理白族自治州隨后在洱海流域展開村鎮“兩污”治理、流域“兩違”整治、農業面源污染減量等洱海保護治理“七大行動”,印發《大理市洱海生態環境保護“三線”劃定方案》,劃定藍線、綠線、紅線區域對洱海湖濱生態予以保護,促進實現洱海健康水生態環境。其中,藍線至綠線內的建筑進行有償自愿騰退,對涉及的1806戶居民實施生態搬遷,騰退近岸土地面積約1029畝。而生態廊道就是這條“綠線”的“變現”,也是“湖進人退”的見證。
對大理來說,這些搶救式保護既有壯士斷腕的決心,也有啃“硬骨頭”的堅毅,除了高位推動,更有全民參與。
洱海之濱的古生村,古樸的白族民居錯落有致,湖濱的木棧道旁草木蔥蘢。
“現在木棧道的地方,以前都是民居,現在退出來,讓洱海透透氣。”灣橋鎮古生村黨支部書記何橋坤指著村落告訴記者,過去,村民主要靠種植養殖業謀生,污水直接排入洱海。現在村里實現了“四水”全收,村民的洗滌、衛生間、廚房、圈舍“四水”收集處理后再排放。現在,環境更美了,古村更干凈了,游客也越來越多,去年,村人均純收入1.6萬元。
“你看,洱海水質這么清澈,環境這么優美,變化這么大!”坐在自家的院落里,53歲的古生村村民何利成笑意盈盈。為了保護洱海,他經歷了三次“從頭再來”。“我15歲就在洱海打魚,1996年當地取締網箱養魚、機動漁船,我轉而承包魚塘。沒想到,2000年魚塘也被取締了。2015年,我開了客棧,2017年,洱海沿岸餐飲客棧被叫停。2018年11月,大理搞生態廊道建設,我家的院子后退了7米多。”
幾番調整,何利成漸漸嘗到了洱海保護的甜味,“我們的付出是值得的,生態廊道建設我們拿到了補償款,還置換了一塊安置地,我打算繼續開民宿。現在,湖邊有人行步道、自行車道,成了網紅打卡地,游客是之前的好幾倍,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的”。
與洱海相伴十多年的上海交通大學云南(大理)研究院院長王欣澤一直監測著洱海水質的變化。他告訴記者,洱海開展治理比較早,很多實踐是開創性的。經過多年持續努力,這里的水質不斷改善提升,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全湖水質實現7個月Ⅱ類,全湖總體水質為優。“洱海周邊以農業面源污染為主,特點是點多面廣,治理難度較大。經過長期治理,現在取得階段性成效。”他最大的感慨是,“洱海治理不會立竿見影,最終實現水質穩定向好,非常考驗我們的耐心。”
生態保護并非不要經濟發展,而是要高質量發展。如何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當地在持續探索。
洱源縣,因洱海發源地而得名。從大理古城出發,車行一個半小時,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來到蒼山腳下的鳳羽鎮,這里被列入大理州鄉村振興試點。在佛堂村,退步堂、天馬草堂、稻田劇場、白米倉等文旅元素與果園、村落有機融合,讓小山村顯得尤為特別。
站在可否館的茅棚下,山風陣陣。大理千宿文旅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封新城說,他是2013年11月來到這里的,被當地的風物所吸引。“這里是蒼山洱海的交匯點,鳥語花香,我想打造中國最大的露天美術館。”他開始在這里投資,成為“新農民”。鎮政府與千宿文旅公司簽訂了《產業發展框架合作協議》,采取“政府引導、企業發動、農戶種植、企業回購”的模式重點打造綠色水稻、綠色油菜“一壩兩品”。封新城介紹:“我們保持這里的原生態,打造春天的油菜、秋天的水稻等鳳羽好物品牌。我們還想推出鳳羽宴,讓本土食材增值,最終把文旅、物產、藝術在這里打通,帶動鄉村振興。”
生態保護正在倒逼當地產業轉型。大理州委書記陳堅感慨地說,“大理這些年一方面保護洱海,另一方面實現流域轉型綠色發展,通過轉型發展來促進更高水平的洱海保護”。他說,大理的產業將轉向文旅和大健康產業,傳統農業轉向生態有機農業。同時,“跳出流域保護洱海,跳出洱海發展洱海”,最終實現洱海流域產業協同、區域協同,在發展中守住、守好洱海,讓各族群眾過上更美好幸福的生活。(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晉 梁劍簫)
瀘沽湖位于四川省和云南省交界處。近年來,四川、云南兩地多措并舉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瀘沽湖沿岸地區加快實施湖泊保護治理項目,積極探索流域共治共管新途徑。通過有效減輕入湖污染負荷,瀘沽湖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旅游收益顯著提升,帶動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往日的工人村,硬像個大破窯,住得人發毛……如今的工人村,環境多美好,青山碧水映藍天,紅花配綠草,光纖接到戶,天然氣更環保。從1956年來到武鋼,60多年來,吳傳發一家人先后參與了武鋼集團的建設,也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鋼鐵之城——武漢市青山區的變遷。
為打造戶外運動小鎮,去年一條42公里的馬拉松賽道在界頭花海之中建成,成為全國唯一一條全程建在鄉村的馬拉松賽道,并成功舉辦首屆騰沖美麗鄉村花海馬拉松。類似界頭鎮、光明村這樣富了村寨、美了家鄉的的生態產業發展模式,正在成為云嶺大地各族群眾奔向小康生活的康莊大道。
2020年1月20日,昆明,滇池,習近平總書記察看保護治理情況。時間再前推到2008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也曾到滇池治污工程考察生態文明建設情況。
19世紀中葉,受地殼運動、黃河改道和河套水利開發影響,形成了一個河跡湖泊——烏梁素海。回歸:總體水質已達Ⅴ類,鳥類繁衍棲息這個夏天,闊別烏拉特前旗多年后,張圓再次踏上烏梁素海的湖岸時,感觸頗多。
2月17日,生態環境部公布了1月份168個重點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其中,我省安陽、焦作、洛陽、南陽、濮陽五個城市空氣質量排在后20名,鄭州市跳出了后20名。21日(周四),我省東部空氣質量持續好轉,其他地區仍中度污染,預計鄭州、濮陽、安陽、新鄉等地為中度到重度污染。
“人努力,天幫忙”,生態環境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近日反饋,2018年11月洱海湖心斷面水質為Ⅱ類。對245條洱海主要入湖溝渠中水量較大、水質較差的溝渠,有針對性地進行水質監測,倒逼河湖治理和河長制落實。
” 檢查人員對機組負責人進行批評教育,要求嚴格落實管控要求,切實把污染物排放總量降下來,并要求中原區加大對駐廠監督員、網格員、管理員的宣傳培訓力度。隨后,督查組來到登封市告成鎮河南中美鋁業有限公司進行督查。
檢查人員對機組負責人進行批評教育,要求嚴格落實管控要求,切實把污染物排放總量降下來,并要求中原區加大對駐廠監督員、網格員、管理員的宣傳培訓力度。隨后,督查組來到登封市告成鎮河南中美鋁業有限公司進行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