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1日09:04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9月10日電 財經觀察:服貿會彰顯中國經濟“三力”
新華社記者陳恃雷 王曉潔
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服貿會)9日在北京閉幕。作為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在線下舉辦的第一場重大國際經貿活動,服貿會彰顯了中國經濟的活力、潛力和對世界經濟的助推力。
活力四射
記者在服貿會現場看到,各個論壇座無虛席,主持人、嘉賓、與會者熱烈討論;各個展館人頭攢動,參展商、客戶、普通消費者熱情高漲。
“此時召開這場高規格的服貿會,展現了中國堅持經濟全球化的決心和信心,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和活力。”英國杜倫大學金融學首席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郭杰說。
據統計,本屆服貿會吸引了包括近200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來自148個國家和地區的2.2萬家企業和機構線上線下參展參會。
“在世界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今天,中國政府搭建了一個促進全球服務貿易的平臺,幫助中外企業重獲業務發展動能,促進服務進出口貿易,最重要的是提振商業信心。”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高樂說。
ABB集團首席執行官羅必昂在“跨國公司視角下的服務貿易便利化高峰論壇”上說,服貿會是一個讓客戶和供應商共同探索新機會的絕佳平臺,同時也是中國經濟快速恢復與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標志。
潛力巨大
在意大利天冰造雪設備公司展臺前,人們被紛紛飄落的雪花吸引。該公司曾參與都靈、索契、平昌等6屆冬奧會造雪建設和賽事保障,目前向北京冬奧會所有雪上場館提供造雪設備和系統建設支持。
天冰造雪設備(三河)有限公司總經理弗洛里安·哈杰澤里告訴新華社記者,中國發展非常快,出現了很多諸如冰雪產業這樣的新興行業,中國市場孕育了巨大商機。
包括冰雪產業在內的服務經濟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國際貿易的新引擎、國際合作的新熱點,成為各國產品、技術和服務更好融入全球價值鏈的渠道。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王炳南在“服務貿易開放發展新趨勢高峰論壇”上說,當前服務業創造了全球經濟總量的70%左右,就業崗位的45%,直接投資的60%,跨境并購的一半以上。過去10年,全球服務貿易年均增長4.2%,高于貨物貿易增速。中國服務貿易近5年年均增長4.7%,2019年服務進出口達7850億美元,連續6年居世界第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馬建堂說,盡管中國服務貿易規模已穩居世界第二,但與中國龐大的經濟體量相比,發展仍然滯后。2019年,中國服務貿易增加值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與世界平均水平差了9個百分點。“辯證地看,差距意味著潛力,后發可轉為優勢。”
馬建堂認為,由于中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持續深化,人力資本優勢更加顯現,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推進,目前中國服務貿易進入快速發展期。
“中國國內消費市場和發展潛力巨大,隨著技術不斷升級、數字化提速、改革開放持續推進,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局面將讓國際投資者不可忽視。”瑞銀投資銀行亞太區主管及中國總裁金弘毅說。
助力強勁
作為全球服務貿易的重要供需樞紐,中國經濟快速復蘇讓世界備受鼓舞。
在印度孟買觀察家基金會前主席庫爾卡尼看來,作為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在線下舉辦的第一場重大國際經貿活動,服貿會成功舉行表明中國經濟正為遭受疫情重創的世界經濟提供重要驅動。
“中國經濟健康發展對世界經濟是重要利好,”庫爾卡尼說,“在全球抗疫的背景下,中國舉辦服貿會向世界發出強烈信號,即經濟全球化應該更強大、更包容。”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余虹說,盡管面對疫情帶來的風險和挑戰,中國依然通過舉辦服貿會,以有力舉措展現中國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服貿會不僅有助于推動中國服務業發展,在全球經濟遭受疫情沖擊之際,也有助于穩定全球的服務貿易。
“服貿會將推動中國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也會助力世界經濟從危機中尋找出路,從低迷邁向復蘇。”郭杰說。(參與記者:朱晟、張興軍、王麗麗、王慧慧、蔡國棟)
新聞鏈接:
特稿:從“駝鈴悠遠”到“一鍵下單”——擴大國際服務貿易為共建“一帶一路”賦予新動能
體育跨界,產業融合——盤點服貿會上的“體育+”
數據向好 綜合保稅區將推動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
北京發布“五新”產業人力資源開發目錄
從貴州銅仁碧江城區驅車30分鐘,即到范木溪。2015年,蘇銅兩市簽訂了《銅仁市、蘇州市共建產業園區框架合作協議》,銅仁·蘇州產業園在銅仁市碧江區正式掛牌成立。依托蘇州成熟的產業園區運行經驗,蘇銅兩市各結對縣級市(區、縣)合作共建10個工業園區、9個現代農業園區。
數據顯示,7月份市場銷售繼續回暖,商品零售28920億元,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增長0.2%,彰顯出消費市場正呈現加快回暖復蘇良好態勢。疫情發生之后,面對嚴峻的出口形勢,一系列有力有效的穩外貿穩外資政策舉措不斷出臺,為企業紓困解難,出口增速創下疫情暴發至今的紀錄。
2020年注定是中國歷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在這個舉國上下銳意進取、再接再厲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十三五”規劃的關鍵之年,一場猝不及防、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突襲神州大地。
政策給力,讓保障民生的底線越兜越牢。一年來,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復雜局面,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兜牢民生底線。改革發力,讓改善民生的底氣越充越足。一年來,黨和政府始終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堅持以發展促民生改善,使一張張民生清單如期兌現,一個個美好愿望化為現實。
近年來,北京建立了一整套優化營商環境的體制機制,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大幅提高。“簡政放權”“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減稅降費”等,是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高頻詞。
中共中央辦公廳近日發出《關于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明確提出將2019年作為“基層減負年”。空耗精力的會多文多、名目繁雜的督查檢查考核多、流于表面的痕跡管理多,而且層層加碼,讓基層不堪重負。
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積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政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善于從理論層面總結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為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提供學理支撐。
京津冀協同發展事關國家戰略布局,更是為了充分發揮環渤海地區經濟合作發展協調機制的作用,打造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引擎,激發京津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潛在動力。京津冀協同發展要“形成合力”、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向改革創新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