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3日10:01 來源:農民日報
金秋時節,香飄四野。中原大地,生機勃發。
創新引領農產品加工業,產業振興助力全面小康。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新形勢下,素有“中原糧倉”“中州油庫”“芝麻王國”“花生之都”之稱的河南省駐馬店市,如約迎來一年一度的農產品加工行業盛會——第二十三屆中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盛會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獲批的第一批線下舉辦的全國性展會,充分表明了黨中央、國務院對鄉村產業發展和穩產保供工作的特殊重視。
今年辦會,面對大戰大考的如山責任,駐馬店承載著非常時期的國人希冀,必須堅定扛起決戰決勝的使命擔當。
3個“全國百強”(GDP總量全國百強第98位、全國城市品牌百強榜第80位、全國城市傳播百強榜第75位)帶來的城市發展底氣,62個農業產業化集群和1680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奠定的農業高質量發展基礎,22年辦會鍛造的熱情好客、開放包容的鮮明品格和自信自強、自尊自愛的精神氣質,完善優化指揮調度、聯防聯控、群防群控“三項機制”筑牢的疫情防控安全防線……
帶著金秋的濃墨重彩,帶著積淀的累累碩果,牽手中國農加工投洽會再次啟程,駐馬店正以嶄新姿態書寫絢麗出彩新答卷。
“會園聯動”吸引高端產業集群加速聚集
9月1日,中國(駐馬店)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內,今麥郎、克明面業、思念食品等一個個知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現代化生產線晝夜不停、開足馬力,搶時間、趕訂單……目之所及,是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是新思路新思維競相涌流。
一頭連著農業、農村和農民,一頭連著工業、城市和市民。農產品加工業是農業現代化的支撐力量和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是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的產業。
近年來,駐馬店堅持把農產品加工業作為提升農業價值的重要環節、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支撐,把產業園建設作為“一號工程”,全力打造河南乃至全國農產品加工、新型工業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平臺,建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標桿示范園區,以全市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跨越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花香引“蝶”來,碩果滿枝頭。截至今年5月底,園區已成功簽約產業類項目11個,合同總投資168.6億元;簽署框架協議項目4個,合同總投資69.6億元。總投資20億元的克明食品產業園等項目,已經試生產;總投資11.5億元的五得利集團日處理小麥5000噸面粉生產項目,計劃今年12月主體完工。
伴隨農產品加工企業的逐步發展,產業園周邊形成了相對成熟的農業科學技術力量配備。農業領域的6個院士工作站、21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催生出以花生為主的正陽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級駐馬店農業科技園區以及汝南、泌陽、正陽3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這些園區加上眾多星創天地項目等現代農業孵化器,帶動了農業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和推廣應用。
“目前,產業園已具備集群式承接產業轉移的條件,為中國農加工投洽會拓展功能、擴大影響力、豐富內涵、展示成果提供了新的載體和空間。”在前不久召開的第二十三屆中國農加工投洽會新聞通氣會上,農業農村部、省政府負責同志充滿信心地向大家介紹,產業園與中國農加工投洽會“雙引擎”聯動,有力推動了駐馬店市乃至河南省特色農產品加工規模持續壯大,農產品加工業質量效益全面提升。
“糧穩肉足”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
“糧頭食尾”“農頭工尾”,以農產品加工業帶動農業“接二連三”,拉長產業鏈條,不斷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這一切的基礎,都來自駐馬店越扛越穩的產糧重任。
“糧食生產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要立足打造全國糧食生產核心區這一目標和任務,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開辟新途徑、挖掘新空間、培育新優勢、取得新突破。”
今年以來,駐馬店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農業生產,做到“兩手抓、兩不誤”,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讓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經歷秋冬種、春管、夏收,全市迎來夏糧十六連豐。秋糧播種面積640萬畝,比上年增加38萬畝。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以一加一面粉、克明面業等為龍頭的面制品加工企業在傳統產業鏈條基礎上,展開多層次延鏈補鏈,即便在疫情期間也是全負荷生產來滿足市場需求。在守好“糧袋子”的同時,駐馬店還以抓實“六穩”“六保”為己任,全力讓“菜籃子”“肉架子”更加充盈,并源源不斷供應全國市場。
以重慶恒都集團為龍頭,加快肉牛(夏南牛)屠宰加工產業集群建設,叫響了“夏南牛”肉牛品牌;依托君樂寶、花花牛等龍頭企業,抓住伊利集團落戶駐馬店的機遇,實施奶業振興行動,大力推進優質奶源基地、社會化規模奶牛養殖場建設;以確山、汝南、西平等縣為主,加快優質生豬生產、生態育肥羊基地建設……
目前,全市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有5030家,年出欄1萬頭以上的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24家,帶動全市生豬年出欄量1200萬頭以上,常年外調生豬600萬頭以上。全市肉類和蛋類總產量分別居全省第一位和第二位;豬、牛、禽、羊飼養量分別居全省第一二三四位,畜牧業總產值270億元。全市9個縣均為全國畜牧大縣、生豬調出大縣,3個縣為全國肉牛大縣,4個縣為河南省奶業發展重點縣。
“因農而生,因農而興,因農而旺。”在駐馬店市委副書記、市長朱是西看來,駐馬店之所以能在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道路探索不止、深耕細作,并讓中國農加工投洽會從一個“馬路市場”成為“5A”級展會,追根溯源就是牢牢抓住了糧食生產這個核心競爭力。
“三鏈同構”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
“麥秀兩歧、穰穰滿家”,豐收成為每年綻放在天中大地上的花。然而,既有“糧滿倉”的喜悅,也有“吃不完”的煩惱。農業“大而不強”曾一度成為駐馬店的困擾,制約著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腳步。
對于駐馬店這個農業大市來說,“三鏈同構”無疑是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助燃劑。
為此,駐馬店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扎扎實實推進“三鏈同構”,有效帶動農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逐步探索出一條由農業大市邁向農業強市的高質量“蝶變”之路。
圍繞“三鏈同構”,駐馬店重點打造糧食、油料、肉奶精深加工三大優勢產業集群,調味品和食用菌兩大特色產業集群,飲料制造和休閑食品制造兩大高成長性產業集群,為農產品加工業注入了新活力。
正陽花生被農業農村部評為“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西平縣優質小麥成了目前國內體量最大的優質小麥區域公用品牌……依靠“品牌引領”,大幅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駐馬店質量興農、品牌強農的腳步愈走愈快。
不僅如此,駐馬店大力培育農產品質量安全品牌,目前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4個、國家級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1個、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35個、國家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21個,有效期內“三品一標”農產品達到了319個。
與此同時,駐馬店大力發展農村電商行業,讓農民搭上“互聯網快車”,在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中找到致富的路徑。截至目前,全市95%以上的特色農產品實現線上平臺展示銷售,網絡銷售額突破16億元。
“我們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推進農業區域化、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綠色化、品牌化發展,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推進農業大市向現代農業強市轉變。”放眼未來,市委書記陳星信心滿懷。
沒有等來的輝煌,只有拼來的精彩。天中大地、沃野千里,不僅收獲著歲歲豐收的喜悅,更播撒出鄉村振興、絢麗出彩的期盼。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農業農村部指出,全國秋收基本結束,秋糧增產已成定局。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劉莉華表示,全年糧食產量將再創歷史新高,連續6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前三季度,農業農村經濟保持持續向好、穩中有進的態勢。“前三季度,農業農村經濟保持了持續向好、穩中有進的態勢,‘三農’壓艙石作用更加凸顯,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撐。還要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建設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提升農產品產地商品化處理水平。
據魏百剛介紹,今年我國夏糧早稻雙雙增產,產量達到3402億斤,比上年增加44.8億斤,早稻面積扭轉了連續7年下滑勢頭。” 此外,今年前三季度,糧食種植結構持續優化,優質專用小麥面積占比達到35.8%,優質稻谷面積進一步擴大,大豆面積預計連續5年增加。
總體看,全國秋冬種作物種子供應充足,質量良好,秋季市場運行平穩,冬小麥種子售價同比有所下降。全國雜交冬油菜種子市場價格124.26元/公斤,同比上漲2.79%,常規冬油菜種子市場價格53.27元/公斤,同比基本持平。
秋糧的產量占全年糧食產量近四分之三,農業農村部發布,目前,全國秋收已全面展開,收獲過兩成,豐收已成定局。在秋收的同時有序推進秋種,穩定秋播小麥面積,高標準、高質量完成秋冬種,為明年的夏糧豐收奠定基礎。
依馬木·哈力克家住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簡稱新疆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51團,距烏魯木齊1200多公里,總人口5萬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272戶、5352人,是新疆兵團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難中之難。
據農業農村部網站消息,11月11日,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主持召開常務會議,研究部署農業農村經濟工作。要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和秋糧收購、“菜籃子”產品生產供應等工作。
前三季度,農業農村部門著力穩定糧食、生豬等重要農產品生產,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622元,實際增長6.4%;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局長楊振海說,已經有24個省份相繼發布了促進生豬生產的措施。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目前,秋糧收獲接近尾聲,農業農村部預計全年糧食實現增產,總產量繼續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劉莉華介紹,優質專用小麥比例達到33%,大豆、油菜籽、花生等油料作物面積增加。
題:為下一年豐收播種希望——全國加快部署秋冬種工作綜述 今年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保持穩中有進良好勢頭,夏糧、早稻豐收到手,秋糧收獲已過半,增產趨勢明顯,糧食生產有望實現“十六連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