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9日15:18 來源:科技日報
◎ 科技日報記者 龍躍梅
28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科考實習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求索的使命與擔當,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與夢想,挺進深藍,劈波斬浪,順利平安。
圖片來源:中山大學黨委宣傳部
2016年6月教育部批復同意中山大學在“十三五”期間新建一艘6000噸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該船于2019年10月28日正式開工建造。此次下水后將立即開展舾裝調試,預計2021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中山大學”號船長114.3米,型寬19.4米,型深9.25米,整個船體線型優美、高大威武。該船具備無限航區全球航行能力,經濟航速11.5節,最大試航速度16節,經濟航速下續航能力15000海里,額定人員編制下自持力60天,定員100人。
“中山大學”號強在哪里?
據該船總設計師、中船集團第708所主任助理吳剛介紹,“中山大學”號是目前我國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
我國是海陸兼備大國,有廣泛的海洋戰略、安全和經濟利益。進入21世紀,海洋領域國際競爭愈發激烈,與世界海洋強國相比,我國的海洋科考、海洋科技相對滯后。
中山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山大學科考船建設指揮部總指揮孫冬柏介紹說,“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具備科學考察和人才培養的雙平臺功能。它配備了大量先進科考儀器和科考操控支撐設備,建有設施先進、功能齊全、能滿足樣品處理、檢測分析和數據處理的各類實驗室,船舶平臺的綜合性能和科考功能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是名副其實的海上大型“移動實驗室”。
據該船總建造師、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張文龍介紹,“中山大學”號的科考作業實驗空間大,而且具有可擴展性強。除了760平方米的固定實驗室,艉甲板作業面積超過610平方米,可搭載十多個移動集裝箱式實驗功能模塊,大大提高船舶的綜合科考作業能力和工作效率。
此外,該船還擁有直升機熱降平臺,可有效提高人員輸送和物資轉運能力,并可作為無人機的起降平臺,從三維空間上大大擴展了本船科考觀測的范圍。
作為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中山大學”號在國內科考船中具備多個“首次”。吳剛說,該船在國內科考船中首次采用L型全回轉低噪聲推進器、首次采用輪緣永磁側推、首次采用直流母排+儲能蓄電池的組合設計、首次采用全航速主動式減搖鰭等。“中山大學”號非常注重綠色環保性能,滿足最新國際排放要求,并將取得中國船級社 Clean標志,確保對大氣環境、水體等科考調查的影響降至最低。
“中山大學”號要干什么?
中山大學地處我國南海之濱,有著悠久的海洋科考和研究歷史。自上個世紀20年代起,中山大學就在我國南海開展海洋科考。1928年,中國歷史上首次對西沙群島的科學考察就是由中山大學的朱庭祜和朱翙聲兩位教授完成的。上世紀60年代,中山大學還在國際上率先開展海洋生物化合物研究,開啟了國內外海洋藥物研究的新局面。
圖片來源:中山大學黨委宣傳部
“建造世界一流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打造高水平海上移動科研平臺和人才培養基地,與國內外優秀海洋科學家交流與合作,是歷代中大人從不懈怠的海洋夢想。”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說。
參加下水命名活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表示,時至今日,人類對海洋的了解遠不如對太空的了解,原因在于海洋考察設備少、裝備弱、人才缺。“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體現了這所大學對國家海洋戰略、對人類經略海洋的深刻認識以及堅毅決心,也必將為國家了解海洋、發展海洋、守護海洋發揮重要作用。
羅俊院士向記者表示,作為一所毗鄰南海的“雙一流”綜合性高校,中山大學發展海洋科學、培養海洋人才、服務國家海洋戰略的初心不改、決心不變,我們將以“中山大學”號為平臺和載體,加強與國內各涉海兄弟單位的交流與合作,為國家走向深海遠洋貢獻力量。
冷知識
為什么“中山大學”號的英文名是“Zhong Shan Da Xue”?
在儀式上,當幕布下垂,“中山大學“四個字映入眼簾,引來現場歡呼。
但是,細心的網友注意到了,為什么船體上“中山大學”號英文名用的是“Zhong Shan Da Xue”拼音呢?
記者查閱了大量資料,終于找到答案!
原來,根據交通運輸部令2016年第85號《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登記辦法》第三章第一節“船舶命名”規定:
“船名包括中文名稱和英文名稱。中文名稱由兩個及兩個以上規范漢字或兩個及兩個以上規范漢字加阿拉伯數字組成。”
重點來了!
“英文名稱為中文名稱中規范漢字的漢語拼音或者中文名稱中規范漢字的漢語拼音加阿拉伯數字組成”。
原來如此!
來源:科技日報
10月14日,中山大學南方學院教師性侵案受害女生小雪(化名)告訴新京報記者,廣州中院已作出終審裁定,維持原判。廣州中院二審認為,經司法鑒定及質證,對陶某洋無罪辯護的意見不予采納,陶某洋的行為已構成強奸罪,駁回其上訴,維持原審判決。
“我命名你為‘中山大學’號,愿你承續并光大中山大學永恒的家國情懷,滿載一代又一代中大人和建設者的熱切期盼……”中山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山大學科考船建設指揮部總指揮孫冬柏介紹,“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具備科學考察和人才培養的雙平臺功能。
5月4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請河南轉運隊,雷神山醫院遼寧醫療隊,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援鄂醫療隊相關負責人回答媒體提問。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援鄂醫療隊領隊、醫學工程部主任朱慶棠就如何在ICU床位不足情況下對重癥病人展開救治作了相關介紹。
中國藥學會科技開發中心、光明網科普事業部聯合發布
專訪:相信塞爾維亞定能戰勝疫情——訪中國赴塞爾維亞抗疫醫療專家組 彭志強對于塞爾維亞的高效行動和方艙醫院的建設速度感到驚訝,認為塞方重視中國專家的建議,積極采用中國的一些防控經驗。
3月21日,援助塞爾維亞抗疫醫療專家組一行6人乘專機飛往塞首都貝爾格萊德,由中國政府捐贈的一批醫療物資同機抵達。據中國駐塞爾維亞大使館介紹,中方共向塞方捐贈16噸、120立方米醫療物資,包括呼吸機、口罩、防護服等,將分兩批送達塞爾維亞。
2日,在廣東省援助湖北荊州新冠肺炎防控前方指揮部,工作人員正忙碌地從貨車上卸下一箱一箱的醫用隔離衣。
2月17日,中新社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山大學附屬三院感染科副主任林炳亮。林炳亮認為,湖北情況仍較為復雜嚴峻,但在湖北省外的中國各地區,“拐點”其實已經出現。
10月14日,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耳鼻喉科病房,從化青年小徐心有余悸地說。他因全身膿毒血癥、肝衰竭、腎衰竭、心衰,經歷了一個月的生死搏斗。
記者獲悉,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謝強課題組在西沙群島羚羊礁上發現一種新的海生昆蟲,并將其命名為羚羊礁海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