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9日11:11 來源:光明日報
70年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是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著中華兒女不畏犧牲,砥礪奮進,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譜寫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振奮人心的樂章。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黨領導的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正在如火如荼進行,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我們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著一系列重大風險考驗。因此,發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對我們今天堅定信念、勠力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價值。
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為我們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提供了強大動力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淬煉的愛國主義精神,深刻地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內化為中國人民的精神標識。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要熱愛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國才有家,國是最大的家,家是最小的國。古往今來,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中,是激勵中國人民戰勝強敵、保家衛國的強大精神力量。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只要永懷愛國之心、報國之志,中國人民就能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要熱愛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堅定實踐者和偉大捍衛者,國家和人民的前途命運與黨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熱愛中國共產黨,就是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只有自覺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才能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譜寫新時代的華麗篇章。要熱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當前,我國正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十分艱巨。歷史已經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我們要自覺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心一意搞建設,凝心聚力謀發展,努力提高綜合國力。人民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是社會進步的決定力量。熱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就要牢固樹立并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努力發揚抗美援朝的愛國主義精神,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上下同心,不畏艱險,砥礪奮進,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為我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提供了強大動力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共產黨人的斗爭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大方向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動搖。凡是危害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則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各種風險挑戰,只要來了,我們就必須進行堅決斗爭。在前進道路上我們面臨的風險考驗只會越來越復雜,甚至會遇到難以想象的驚濤駭浪。我們面臨的各種斗爭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至少要伴隨我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過程。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所蘊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革命忠誠精神,激勵著我們時刻銘記“祖國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當嚴峻形勢和斗爭任務擺在面前時,為了祖國的尊嚴,為了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骨頭要硬,要敢于出擊,敢戰能勝。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要進行偉大斗爭,必須鍛造一支偉大的人民軍隊。近代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之多、割地賠款數量之巨、遭受帝國主義壓迫剝削之深,罄竹難書。歷史證明:沒有鞏固的國防和強大的軍隊,不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和平就是奢望。國防和軍隊建設是和平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國家安全的堅強后盾,是人民安全的可靠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強調:“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建設同我國國際地位相稱、同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我們要發揚中國人民志愿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習近平強軍思想的指導下,錘煉我們的人民軍隊,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維護世界和平提供堅強保障。
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為我們維護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事業提供了強大動力
抗美援朝戰爭沉重打擊了不可一世的帝國主義,粉碎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使得美國陸軍上將克拉克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書上簽字的將軍”,打出了中國的國威軍威,大大提升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威望和中國的國際地位。當前,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雖然和平與發展依然是世界的主題,但局部性沖突、摩擦、動蕩此起彼伏,戰爭的幽靈并未走遠,種族主義、難民危機、全球性流行病等,給“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中的世界帶來嚴重影響,維護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事業任重而道遠。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體現的國際主義精神,激勵著世界各國人民加強國際合作,超越地區與民族的狹隘性,齊心協力,共同維護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中華民族向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國決不會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來發展自己,也決不放棄自己的正當權益。中國奉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中國發展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中國無論發展到什么程度都永遠不稱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是講愛國主義的,同時我們也是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胸懷的。”我國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通過“共商共建共享”與“互利共贏”的原則開展國際合作,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合作共贏、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正是這一國際視野和國際胸懷的積極實踐。
(作者:劉忠秀、楊 瑞,均系浙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寧波大學基地研究員)
2017年底,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一夜之間火了起來。新華社發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歷經艱苦卓絕的奮斗,通過革命、建設和改革,讓中華民族邁開自信而堅實的步伐走上復興之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歷史進程,也是中華文化守正創新的過程。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的團結各族群眾,共建共享新時代中國發展成果的關鍵路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社會表征,其形成是一種文化融合、同化的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考古工作者十分關心,強調他們“風餐露宿、青燈黃卷,展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堅定的學術志向、頑強的工作作風”,對他們的成就、付出予以充分肯定,并致以誠摯的問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向“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前排右二),“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前排左二)、張定宇(前排右一)、陳薇(前排左一)頒授勛章獎章。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站在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的戰略高度,精辟論述我國考古工作。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斗,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2020年第23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長久積淀的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追夢新時代,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必須做好“傳承”“創新”“交流”三篇文章。“互聯網+”時代,借助網絡、手機等載體對鄉賢文化、村規校訓、優秀家風、傳統民俗等進行創造性轉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動能將更加強勁。
”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深情謳歌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立足更深入地認識中國歷史、中華文明發展史、人類發展史,深刻闡明考古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 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雜志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