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8日16:34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在廣西岑溪市,有一名90后女大學生李昊,來到基層一線當大學生村官,不僅帶動村民致富,還積極解決村民的住房等問題,在自己的崗位上揮灑青春和汗水,不負韶華。
2015年,李昊大學畢業后就想要回到家鄉發展,于是她報名參加大學生村官考試,回到岑溪當村官。
據了解,大業鎮泗龍村四面環山,人多地少,單一的耕作模式,村民們收入微薄,村里貧困人口占了五分之一,許多村民選擇外出務工貼補家用。李昊剛任職的時候,20%以上的貧困戶住房都不達標,貧困戶缺少最為基礎的保障,這讓初出茅廬的李昊意識到肩上的擔子不輕。
岑溪市大業鎮泗龍村黨總支部書記 李昊:剛來村里任職的時候,村民(當年)的人均純收入才有2000多塊錢,村集體經濟(收入一年)不到5000元,雖然整村脫了貧,但離小康生活還差一大截。
做好群眾工作,單是溝通交流這一項,這個大學生就有點吃不消,初來乍到,李昊在村民面前碰了一鼻子灰。
岑溪市大業鎮泗龍村黨總支部書記 李昊:(村民)不想跟你交流,大家都覺得我太年輕了,都覺得吃不了苦,對我抱著一個很質疑的態度。
為了打消村民的疑慮,李昊白天黑夜沒少往他們家里跑,并與村干部一起幫助村民申請國家危房改造補助資金,讓村里的17戶貧困戶都住進了新房子,村民們對李昊的態度也慢慢有了轉變。
岑溪市大業鎮泗龍村村民 陳石昌:以前都說衣食無憂,何況我現在還住上了新房子,我們一家人感覺很幸福,多虧了李書記他們幫忙。
解決了住房問題,如何裝滿群眾的“錢袋子”還得多想法子。周國棣曾是當地的貧困戶,家中9口人全靠他外出務工養家,家庭十分困難。在李昊的鼓勵下,周國棣在自家山頭搞起了種養產業,人均年收入達3萬元,順利脫貧摘帽。
岑溪市大業鎮泗龍村村民 周國棣:在小李(李昊)和其他干部的幫扶下,我養了20頭豬,種了30畝堅果。
據介紹,目前全村新增種植澳洲堅果、百香果、香蕉等近千畝,養殖生豬1000多頭、肉雞1000多羽,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5年的2000多元增長到2019年的1萬多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從原來每年不到5000元增長到了每年近7萬元,同時泗龍村還在2016年被評為自治區級“綠色村屯”榮譽稱號。
2019年,李昊通過遴選當上了村里的黨支部書記。李昊告訴記者,服務基層五年的時間里,從大學生村官到村黨支部書記,從懵懂幼稚到成熟干練,她收獲的是信任和成長,這也讓她與村民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肩上責任更重。
11月7日,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馬鞍山村的村委會里格外熱鬧。” 2018年,馬鞍山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成,實施“育民、便民、樂民、安民、富民”五項為民計劃,為文旅產業發展凝心聚力。
猛犸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雷剛 萌友 王艷/文圖 近日,正陽縣袁寨鎮某村村民張某峰、張某彬、李某樂因涉嫌破壞村級換屆選舉秩序,被公安機關依法處以行政拘留。
上海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孫筱和早出晚歸、爭分奪秒,制定企業防疫和復工指南,助力臨港新片區在上海全市率先實現億元以上產值企業、規上企業100%復工;江蘇鎮江市丹徒區世業鎮干部聶永平始終關心村里無房戶老陶一家的生活困難,梳理閑置宅基地,多方籌集資金為老陶蓋起三間新房;
冬日的飄雪沒有將吉林省撫松縣“冰封”,反而讓這里孕育出更多生機。這一場冰雪盛宴只是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依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開展的積極探索之一。未來,撫松縣還將繼續打通“綠水青山”“冰天雪地”和“金山銀山”之間的通道,走經濟與生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發展之路。
“山上不栽樹,喝水跑遠路;坡地不壘埂,種糧要貼本;育得青山在,功德傳后代。三光片區涉及興街鎮三光等6個村委會2253戶,石漠化面積30平方公里,是西疇縣石漠化最嚴重地區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村為民服務中心作為基層治理體系的重要陣地建設好,完善充實服務事項,提高為民服務水平,增強為民服務的精準性和實效性。據了解,大麻灣新村便民服務中心致力于打造功能齊全、服務規范、便捷高效的村民滿意窗口。
上海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孫筱和早出晚歸、爭分奪秒,制定企業防疫和復工指南,助力臨港新片區在上海全市率先實現億元以上產值企業、規上企業100%復工;江蘇鎮江市丹徒區世業鎮干部聶永平始終關心村里無房戶老陶一家的生活困難,梳理閑置宅基地,多方籌集資金為老陶蓋起3間新房;
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互利村的一些村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村黨支部書記付永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過去種玉米趕上好年景一畝最多也就300元,現在一畝甘薯加工成粉條能掙3000元,又打工又分紅,日子越過越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村為民服務中心作為基層治理體系的重要陣地建設好,完善充實服務事項,提高為民服務水平,增強為民服務的精準性和實效性。據了解,大麻灣新村便民服務中心致力于打造功能齊全、服務規范、便捷高效的村民滿意窗口。
九年來,劉海鷹和他的團隊行程近20萬公里,先后為6000余名偏遠貧困地區的患者進行義診,為109個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家庭帶來重生希望。江西吉安永新縣對有特殊病、慢性病等疾病的貧困群眾建立健康檔案,定期開展巡訪,為他們提供精準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