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3日12:41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實踐者說】
作者:夏明夫(河南省新縣人民政府縣長)
我想分享四個小故事,同大家交流河南新縣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的經驗與體會。
我講的第一個故事是一棵樹的故事。新縣地處江淮之間、大別山深處,是我國緯度最高的油茶產區。一直以來,我們堅持視山如父、視水如母、視林如子的生態理念,對全縣所有天然林、公益林實施永久性商業禁采、禁伐、禁改,對古樹名木實行掛牌保護,全縣森林覆蓋率保持在78.6%,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先后創建成為國家生態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置身新縣,有山皆青、有水皆綠。也正因為老區人民的堅持堅守,才贏得了大自然的無私饋贈。時至今日,全縣有油茶林30萬畝,其中天然林20萬畝,兩百年以上樹齡的近萬畝,被列入全國首批100個油茶產業發展重點縣之一。都說高山云霧出好茶,其實高山云霧也出好油。因為地處神奇的北緯31°,根植大別山靈山秀水,這里的油茶接受了最充分的光照、最純凈的滋養,歷經五季孕育,成就卓越品質。近年來,我們連續舉辦了兩屆大別山茶花節,在賣好油的同時也賣好“游”,打造集產業、文化、生態“三位一體”的賞花經濟,全縣油茶種植及相關產業年產值達10億元,帶動3000多戶群眾年均增收萬元以上,實現了“一粒油茶果,帶富千萬家”的效果,群眾形象地將其比喻為“一畝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婦又蓋樓”,油茶成為老區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幸福林”“搖錢樹”。這一切讓我們感受到,守護綠水青山就是守護金山銀山。
河南省新縣周河鄉西河村景致 光明日報記者 張蕾攝/光明圖片
我講的第二個故事是一個村莊的故事。新縣田鋪大塆是一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傳統村落,也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腹地的一個紅色村莊。2013年以前,這里是清一色的土墻黛瓦,房屋錯落有致、別有風情,但村里污水橫流、垃圾成堆,牛欄豬圈亂搭亂建,有的地方根本無處下腳。像這種“藏在深山無人識”的村莊,當時在新縣有幾十處。從那時開始,我們痛下決心,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以傳統村落保護為重點,先后實施了兩輪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行動計劃,按照“持續就是好,干凈就是美”的理念,推動產業、村莊、土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生態環境“五規合一”,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樹、不截斷河流、不取直道路,不斷提升農村“凈”界,增加鄉村“顏”值。像田鋪大塆,從2014年開始,我們從“如廁”這個小細節入手,將臟亂的旱廁拆除,修建了統一標準的公共廁所;對所有村民的房屋進行改造,修舊如舊,美化村容村貌,并將紅色歷史融入自然體驗。經過三年時間,昔日“泥頭土臉”的小山村變成了古樸整潔的美麗鄉村,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旅游。游客多了之后,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輕人返鄉創業,一間間民宿、咖啡館、主題餐廳和手工作坊在田鋪大塆扎根落腳。2019年,大塆共吸引游客100萬余人次,旅游綜合收入8500多萬元。這啟示我們,良好生態環境是鄉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美麗鄉村就是美麗經濟。
我講的第三個故事是一個農民的故事。這個農民叫張思恩,是新縣周河鄉西河村人,原來在北京打拼。2013年,新縣啟動美麗鄉村建設后,他回到老家,牽頭成立西河農耕園農民專業合作社,把“慢生活,親自然”的現代民宿理念融入鄉村旅游,用傳統的鄉土營建技術改造村里的古民居,用現代的生活元素傳承農耕文化,發展鄉村旅游,先后流轉耕地386畝、山場4500畝,打造油茶、板栗、葛根等原生態精品農業,建設糧油博物館、“古楓楊”咖啡室、星空帳篷酒店等旅游配套設施,將古風古韻的西河村打造成為現代化的3A級景區。如今,全村開辦農家樂30余家、民宿旅館27家,衍生出西河特色小吃、鄉村柴火飯、根雕手工藝品等豐富的創業形態。2019年,全村旅游收入3000余萬元,西河也成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成功實現了從“空心村”到“夢里老家”的華麗轉身。在新縣,像張思恩這樣的返鄉創業人員創辦農家樂、民宿體驗場所、休閑觀光園359個,擦亮了“九鎮十八灣”“賞花濟”等鄉村旅游品牌。生態文明建設好的鄉村也是鄉賢輩出的地方,如果能引導好這些青年返鄉創業,鼓勵他們用新思路、新理念盤活鄉村生態資源,就可以將創意變為效益,把“生態資本”轉化為“富民資本”。
我講的第四個故事是一個企業的故事。羚銳制藥20世紀80年代末靠23.8萬元扶貧貸款起家,主導產業是醫藥制造,是大別山革命老區第一家上市公司。污染防治攻堅戰打響以來,新縣通過制定電價、水價、用地、用能、排污、信貸、稅收等方面的差別化政策,倒逼企業綠色轉型。羚銳積極適應綠色發展要求,把燃煤鍋爐全部換掉、產能落后的生產線全部拆掉,開展綠色、智能、技術“三大改造”,打通從原材料種植、加工到銷售的全產業鏈、供應鏈,2019年實現產值21.34億元,僅在新縣就納稅2.73億元。作為一家扶貧起家、富民強縣的企業,羚銳還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建設中藥材示范化種植基地2100畝,輻射帶動周邊中藥材種植近2萬畝,累計幫助近萬名群眾增收致富。在新縣,像羚銳這樣的國家綠色工廠有2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有7家,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有18家,“環保”“節能”“富民”已成為企業發展的關鍵詞。這也告訴我們,綠色發展不是降低了發展,恰恰是升華了發展。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四個小故事,內容雖然各不相同,但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作為欠發達地區,越是在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時刻,越要樹牢“兩山”理念,越要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越要向綠色轉型要出路、向綠色創新要動力,讓綠色經濟釋放發展紅利、用生態建設助力全面小康,以高質量發展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畫等號。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22日 05版)
視頻簡介在湖口縣張青鄉青龍村的產業扶貧基地,幾十頭黃牛悠閑地吃著草。這幾十頭黃牛可是青龍村增收致富的大產業,這些優質肉牛養大后純利潤非常可觀。除了養肉牛,江西省司法廳駐青龍村扶貧工作隊還帶領村民養雞鴨鵝,養魚,種了很多果樹和油茶樹。
脫貧戶石玉明曾經是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同樂苗族鄉同樂村的油茶加工戶,靠加工油茶成為當地比較富裕的農戶。” 在脫貧攻堅的實踐中,許多貧困山區正是依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因地制宜地開發扶貧產業,取得了非常好的脫貧成效。
素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之美譽
11月16日,2020年全國油茶產業發展現場會在光山縣召開。與會人員參觀了光山縣的司馬光油茶園、誠信公司油茶種植基地、藍天公司油茶種植基地、司馬光油茶智慧產業園等地,了解觀摩當地油茶產業發展情況。
如今,信陽建成示范基地1952個,累計帶動貧困戶9.4萬戶,帶動貧困人口30.2萬人,帶動貧困村860個,覆蓋率93.5%,這片綠色的廣袤山野上正不斷生長出新的希望,生機勃勃。經過對油茶主產區進行全面細致的考察,陳世法承包了近3萬畝荒山荒坡,創辦了光山縣第一家油茶企業。
現在正值江西贛州、宜春等地的油茶采摘期。樟樹市依托山地資源優勢,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方式,從資金、技術、土地流轉等方面鼓勵和扶持農戶大力發展油茶產業。目前,樟樹市11萬畝油茶喜獲豐收,預計總產值將超過2億元,油茶種植已成為農戶的一條致富路。
如今,信陽建成示范基地1952個,累計帶動貧困戶9.4萬戶,帶動貧困人口30.2萬人,帶動貧困村860個,覆蓋率93.5%,這片綠色的廣袤山野上正不斷生長出新的希望,生機勃勃。經過對油茶主產區進行全面細致的考察,陳世法承包了近3萬畝荒山荒坡,創辦了光山縣第一家油茶企業。
原標題:這五年,扶貧產業更興旺(“十三五”,總書記關心的這些事) 發展扶貧產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要堅持走綠色發展的路子,推廣新技術,發展深加工,把油茶業做優做大,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生態良好。
05:43 賈祥東從走村串戶調查,到擼起袖子帶領大家脫貧攻堅,終于改變了貧困山村的面貌。
涼山州盡銳出戰,綜合幫扶工作隊全覆蓋,工作專班掛牌督戰;跟時間賽跑,易地扶貧搬遷群眾6月底前全部入住,貧困群眾9月底前收入全部達標。這兩天,江西萬安縣潞田鎮寨下村脫貧戶王才英忙著給油茶樹除草、施肥,“技術入戶,我也成了‘明白人’,油茶苗越長越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