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0日10:33 來源:人民資訊
佤族漢子李明一年到頭有干不完的活。不同的是,以前他把自己忙成了貧困戶;如今去摘一天沃柑,就能掙一百四五。2018年他家脫貧了,去年他買了輛微型車、開起個小超市;今年他準備把三萬元貸款還清。他告訴記者:“從脫貧到建小康村,沒有政策、環境大變化,光靠自己辛苦難過上好日子。”
李明家在中緬邊境線邊上,這里最多的是大山。在云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芒卡鎮,萊片村田壩組的李明只是個縮影。從去年6月起,臨滄市整合了186個項目50億元資金,把沿邊村寨率先建成小康村。如今沿著臨滄市290多公里邊境線,從鎮康過耿馬再到滄源,241個自然村的“沿邊小康村”正在興起,像一串美麗的珍珠,扮靚了祖國西南邊陲。
云南省臨滄市鎮康縣刺樹丫口自然村
“守邊人”從脫貧奔小康
走進鎮康縣南傘鎮紅巖村刺樹丫口自然村,村寨面貌煥然一新,紅色的戍邊館威武大氣。這里離中緬邊境只有四五十米,而離鎮上四五十里。一代代戍邊人的奉獻和犧牲令人感嘆,小小的紅巖村沉淀著博大的家國情懷。紅巖村黨總支書記雷光鋒介紹,由于歷史和地理原因,刺樹丫口一直是紅巖最困難的自然村,“沿邊小康村”建設讓它終于“咸魚翻身”。
云南省臨滄市鎮康縣刺樹丫口自然村
刺樹丫口喀斯特地貌明顯,76戶人家一度有建檔立卡戶60戶。這里人從小就得背水吃,農戶為此普遍養騾子,他們吃屋檐流下的雨水很有經驗,都知道不吃“頭道雨水”。2017年,進村道路硬化。2019年,刺樹丫口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農民人均純收入達一萬五千多元,星羅棋布的小水窖也讓吃水不再難。
脫貧不是奮斗終點,鞏固成果要繼續發展才行。刺樹丫口下一步怎么辦?雷光鋒在思考。臨滄鎮康、耿馬、滄源3個縣與緬甸接壤,涉及2.2萬戶8.85萬人,少數民族群眾占六成多。2018年臨滄沿邊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9292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464元。2019年6月,臨滄出臺沿邊小康村建設《實施方案》。市委書記楊浩東說,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相結合,沿邊小康村是突破口和切入點之一,讓世世代代的“守邊人”先奔小康,才體現“人民至上”。
臨滄以沿邊公路作為小康村建設的突破口,著力構建道路、產業和組織“三套系統”,打造產業支撐、文旅融合、人口聚集、口岸和邊境貿易、睦鄰友好五種類型的沿邊小康村。為此實行市縣鄉村四級書記齊抓共管,每個邊境鄉鎮派1名處級工作隊長和1名工作隊員;每個沿邊村(社區)派1名科級工作隊長和2名工作隊員。與此同時,要求市里各部門將不低于五分之一的項目資金,投入沿邊小康村。
云南省臨滄市鎮康縣刺樹丫口自然村
鎮康縣整合921萬元投入刺樹丫口,完善公共基礎設施。一公里的巡邊木棧道建起來,走在上面移步換景;村里還正在建“半山酒店”,準備折股參與商業運營增加村集體收入。刺樹丫口還沒打造完就“紅”了:游客紛至沓來,去年國慶一天接待幾百人。村民楊德才開起“賜福農莊”,周末節假日一天平均七八桌。記者問楊德才:“刺樹丫口的名字咋來的?”他也說不清,但他說:“‘賜福農莊’你知道咋來的吧?這幾年刺樹變‘賜福’了。”
軟硬件“比翼齊飛”一起建
李明所在的萊片村距離緬甸南鄧特區只有3.4公里,是世居佤族村寨。芒卡鎮黨委書記楊水清介紹,作為沿邊鄉鎮,鎮里從2016年開始發展沃柑產業,如今全鎮有7200多畝基地,去年產量460多噸,今年達2500多噸。他說:“沃柑產業撐起了沿邊小康村的錢袋子。”
來芒卡投資種沃柑的四川人張家林,種水果20年。他介紹,芒卡的基地以前是撂荒地,石旮旯里種苞谷都困難。但這里日照時間每天10多個小時,山坡地透水排水效果好,土壤微酸性正適合沃柑生長。通過規模化連片改造,撂荒地變成“山嶺梯田”,沃柑喝上山泉水。張家林說,種沃柑從田間管理到采摘再到后期包裝都需要人,當地佤族群眾家門口就能務工,今年預計會開出工資1300萬。
云南省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水桑樹自然村
道路、村莊產業和基礎設施,乃至黨建村寨治理一起建設,避免了小康村建設單打一。截至目前,臨滄573公里沿邊公路串聯成線,513公里沿邊村組公路全部硬化。沿邊已建成產業基地近35萬畝、專業合作社33個、農產品加工企業16個。2019年,沿邊小康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萬元。
云南省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水桑樹自然村
云南省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水桑樹自然村
在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定鎮水桑樹自然村,村民紛紛感慨:小康村帶來的變化太快了,就像變魔術一樣!“這里有獨特的自然景觀,豐富的紅色歷史,更是避暑養生的首選之地”,臨滄市委辦督查專員、孟定鎮沿邊小康村建設工作隊長陳寶印說:“通過發展鄉村特色旅游,水桑樹將打造成沿邊小康村亮點中的亮點,讓邊境更加和諧安寧。”
鎮康縣委副書記彭春蕊說,縣里以沿邊路網為依托,“一寨一策”打造經濟發展“節點”,通過黨建示范引領,整治村寨的人居環境,至今投入近5億元建設沿邊小康村。
云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下班壩自然村
邊疆群眾的精氣神上來了
夏日的滄源自治縣班洪鄉下班壩自然村像個花園,院子里的太陽花、龍船花競相開放,這里沒有院墻,竹籬笆上爬滿了開著藍色花朵的“五爪金龍”。街道整潔,農家氣息濃郁,房前屋后都是花園、菜園和果園。同行的縣扶貧辦干部張亞利說,別小看佤族群眾會種菜,這可是個歷史性改變啊!
云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下班壩自然村
滄源佤族群眾是建國后由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在脫貧攻堅和沿邊小康村建設中,班洪鄉探索出“六化同步”的鄉村治理路子:資源利用集約化、建設方式互助化、資產歸屬集體化、經營模式合作化、大事小情協商化和日常管理網格化。如鄉里以5到7戶成立一個互助小組,選出1名互助小組長,負責組織農戶建圈舍、廁所、廚房、道路等,大家不計報酬、互幫互助,爭做鄉村振興的主人。
云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國門新村
在沿邊小康村建設中,臨滄市同步實施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發展、村級公共服務設施、人居環境整治、興邊富民“五大工程”,截至4月底,開工132個項目完成投資14億多元。與此同時,邊境一線基層黨組織更強了——用國門黨工委、聯合黨工委、聯合黨支部等形式,統籌調動各方力量和資源固邊興邊,投資6000萬元,實施了12個邊疆黨建長廊建設項目。臨滄市委副書記張劍萍說,脫貧攻堅和沿邊小康村建設,把發展的基礎打好了、視野打開了,邊疆民族群眾的精氣神也上來了!
云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國門新村
云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翁丁村
滄源縣的千年佤寨翁丁村,為發展旅游建起新寨,150多戶村民整體搬遷,過上了“新寨生活、老寨上班”的生活。老房子入股合作社,在老寨織布勞動生活就能賺工分,新寨的庭院、道路衛生等實行積分管理,每年兌現分紅。2019年底,翁丁村所有貧困戶脫貧,人均純收入突破11000元。
近日,印度一位研究中印關系的專家在印度媒體上撰文稱,中國在西藏中印邊境的村莊開展扶貧工作,會威脅到印度的國防。此人近日在印度《每日衛報》的網站上撰文稱,雖然中國政府的前六次西藏工作會議并沒有引起多少印度媒體的關注,但在中印邊境持續緊張的局面下,中國政府的第七次西藏工作會議終于得到了印度媒體的廣泛報道。
地處禮泉縣煙霞鎮以北的袁家村,是個只有62戶286人的小村子。目前年旅游接待量600萬人次,旅游年綜合收入10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十萬元以上,吸納三千多人就業,帶動周邊萬余農民實現增收。
云南臨滄市因毗鄰瀾滄江而得名,所轄的滄源佤族自治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鎮康縣與緬甸接壤,其中44個行政村為沿邊村寨。2019年5月,臨滄市在滄源、耿馬、鎮康3縣脫貧摘帽基礎上,啟動沿邊小康村建設,增強邊境地區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坐落在武陵山深處 曾經交通閉塞 產業結構單一
確保邊防鞏固和邊境安全,需要筑牢人民防線,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從人民中汲取磅礴力量。邊民脫貧增收過上美好生活,為筑牢守邊固邊的人民防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確保邊防鞏固和邊境安全,需要筑牢人民防線,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從人民中汲取磅礴力量。邊民脫貧增收過上美好生活,為筑牢守邊固邊的人民防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9月12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評論工作局指導,西藏自治區黨委網信辦主辦、日喀則市委網信辦承辦的“新時代·邊疆行—西藏篇”網評引導線下活動在日喀則市啟動。
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牢牢守住生態底線,做美綠水青山,做大生態旅游,助力藏族群眾脫貧致富。除了建設生態文明小康村,甘南州還籌集資金對生態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完善的村莊進行重點培育,打造旅游樣板村。
傍晚,勒門巴族民族鄉里歡歌笑語,大家聚在一起歌頌新生活、歡迎遠方朋友的到來 截至目前,小康村已開辦了44家農家樂、5家餐館、5家茶館、5家商店和5家民族特色產品銷售點,村民們成功實現了產業轉型。
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的貴州省,近年來選拔優秀退役軍人在村居“兩委”中擔任支書、主任、委員,培養出一批擺脫貧困的山村“領頭雁”。他們“打法”多樣,帶領群眾攻克脫貧戰場上一個個“堡壘”,走向小康的難點逐一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