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7日10:34 來源:陜西日報
確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這是陜西要兌現的承諾。
言必信,行必果。五年來,陜西將最硬舉措、最優資源、最強力量投向脫貧攻堅戰場,針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具體情況,分門別類,對癥下藥,貧困發生率降低至0.75%,消除了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
解憂
7月,延川縣關莊鎮甄家灣村迎來幾場及時雨,83歲的白天發精神矍鑠、心情舒暢。
20多年前,白天發的兩個兒子因一場車禍不幸罹難,從那以后,養老就成了他的心病。2015年脫貧攻堅戰打響后,陜西通過健全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醫療救助等制度,對因無勞動力或者喪失勞動能力貧困、因殘重度貧困、因病重度貧困、因災或意外事故重度貧困及因其他不可抗拒原因無法依靠產業、就業幫助脫貧的重度貧困五類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社會救助兜底脫貧行動。
被納入兜底保障范圍的白天發每月可領取低保金、養老金、高齡補貼,年底還有村里光伏發電站的分紅。白天發安心地說:“心里有底了。”
截至2020年3月,陜西全省保障農村低保對象85.7萬人,救助供養農村特困人員12.3萬人,66.04萬兜底保障對象脫貧退出。
旬陽縣城關鎮劉店社區的劉思晗清楚記得過去五年接收到的每一筆助學金。高一1500元,高二2500元,高三2500元……去年,劉思晗按照地方專項招生政策進入西北大學。“這些錢解決了我上學的大部分問題。”劉思晗感激地說。
扶貧必扶志,治貧先治愚。脫貧攻堅開展后,針對因學致貧、因貧輟學等情況,陜西探索建立了控輟保學“七長責任制”。全省107個縣(區)均出臺控輟保學實施方案或工作措施,逐步實現貧困戶“無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失學輟學”目標。
2019年,全省共資助各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35.85萬人,其中建檔立卡家庭學生49.75萬人次,落實國家、地方和高校扶貧專項招生計劃6725名,并繼續拓寬貧困家庭子女就讀優質高校的通道。
五年來,陜西累計投入專項資金200多億元,改善6000多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
安家
比劉思晗早兩年進入復旦大學的王維,對家的記憶是“叢生的雜草、荒廢的院落、坍塌的房屋”。
安居,是全省10個設區市、93個縣(區)易地扶貧搬遷戶共同的夢。
陜西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和標志性工程推進,按照“兩年全部開工、三年基本完成”的目標建設布局,高點規劃建設各類安置社區,分類型精準推進,探索推行“先業后搬、以業促搬、以崗定搬、訂單搬遷”模式,實現人、地、房、業對接。
2017年1月,王維家交了1萬元,住進了商洛市商州區腰市鎮易地搬遷安置小區。王維的父親被安排在社區公益崗位上。“移民搬遷堅定了我們過上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決心,也鼓勵著我們繼續努力奮斗。”王維說。
五年來,陜西共籌措資金483億元用于搬遷建設。目前,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建設已全部竣工并達到國家入住標準,易地扶貧搬遷24.9萬戶84.4萬人。
家要搬得出,更要安得穩。為了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陜西制定《關于加強和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的意見》,構建“1+7”后扶政策體系,積極培育搬遷安置點“社區經濟”,開發公益性崗位,確保有能力、有意愿的搬遷家庭至少有一名主要勞動力穩定就業。
截至2020年4月,陜西通過公益崗位幫扶9.1萬人就業,招聘生態護林員5.03萬人,建設扶貧車間(社區工廠)1100多家,吸納1.4萬名貧困勞動力就業。
立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今,嵐皋縣孟石嶺鎮豐景村已脫貧群眾李長松,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
2016年10月,因病致貧的李長松被選聘為護林員,一年工資6000多元。第二年,村里的幫扶干部建議李長松發展產業。村里有人養蜂,有人種魔芋,還有人種香菇、木耳,李長松則看上了養雞的路子。
如今,李長松的豐景村朋陽家禽養殖示范園,年均純收入超過30萬元。他還帶動村里的38戶貧困戶增收致富。
靠山吃山,不止李長松。陜西省脫貧攻堅大數據平臺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陜西通過落實生態護林員、推進貧困地區生態建設、兌現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等“八項措施”,惠及貧困人口178.33萬人。特色經濟林、林下種植養殖、森林生態旅游、種苗花卉等林業特色產業,累計帶動130多萬人增收脫貧。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陜南有茂林修竹,陜北有艷陽高照。“去年,我們20畝山地蘋果賣了60萬元,每畝收入3萬元。”靖邊縣龍洲鎮龍二村村民郝文虎自信自己選了一個好產業。
得益于特殊的地理環境,榆林山地蘋果品質居全國山地蘋果之冠。2016年開始,榆林每年撥付1.5億元財政資金支持山地蘋果種植產業發展,帶動貧困群眾脫貧增收。2019年,榆林全市山地蘋果面積達105萬畝,產量55萬噸,產值36億元。
產業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主要抓手。陜西制定3+X產業發展規劃,為56個貧困縣(區)制定優勢特色產業菜單,組建9個國企“合力團”,強化科技扶貧,建設產學研一體化示范基地,扶持貧困地區產業發展。
2018年以來,陜西年均入庫項目1.5萬個以上,促進全省268萬貧困人口依靠產業實現增收;全省2326家涉農企業、10647個農民合作社把近90萬貧困人口精準嵌入產業鏈。
目前,陜西已初步形成“大產業、大聚集”“小產業、廣覆蓋”發展格局,實現了特色產業對有勞動能力、有發展意愿貧困戶的全覆蓋。
“十三五”期間,我國教育各項事業長足發展,在提高質量、促進公平等方面成效顯著,百姓有了更多的獲得感,教育的社會貢獻力不斷提升。今年,涼山州進一步落實教育扶貧“三免一補”政策,貧困戶子女入學在免學雜費的基礎上,每人每天還有3塊錢的午餐補貼。
12月2日,國新辦舉行財稅支持脫貧攻堅新聞發布會。財政部副部長程麗華在發布會上介紹,財政部全力以赴支持打贏脫貧攻堅戰,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投入力度持續加大。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扶貧資金監管取得顯著成效,扶貧資金的安全性穩步提高。
為了確保政策落地,稅務部門全面梳理了國家出臺的110項支持脫貧攻堅稅費優惠政策,并發布了政策指引,分門別類列出政策內容、享受條件,把稅收優惠政策“打包”送到群眾手中。“僅今年1月份至10月份,稅務部門落實支持脫貧攻堅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就實現減稅950多億元,同比增長38%。
清晨,西疇縣一中6個年級4400名學生在嶄新的塑膠足球場上舉行升旗儀式,足球場四周是整潔的校舍。”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西疇縣按照“要脫貧教育先行”的思路,弘揚“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扶智”與“扶志”兩手抓。
清晨,西疇縣一中6個年級4400名學生在嶄新的塑膠足球場上舉行升旗儀式,足球場四周是整潔的校舍。”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西疇縣按照“要脫貧教育先行”的思路,弘揚“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扶智”與“扶志”兩手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不愁三保障”,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義務教育要有保障。——啟動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項目,中央財政每年投入近300億元,重點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增強農村學校吸引力。
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各方面艱辛努力,新疆形成了一系列可操作、可量化、可評估的工作方法,脫貧攻堅取得重要成就。過去,南疆四地州貧困人口多、產業發展滯后、就業渠道狹窄,難以滿足貧困群眾通過就業實現脫貧的愿望。
河北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楊勇介紹說,2016至2019年全省累計安排各類資助資金252.7億元,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860萬人次。河北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校長治校辦學能力、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努力讓每個學生享受到優質教育。
大力弘揚脫貧攻堅精神,初心不改再出發,續寫人民幸福、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新篇章,成為走上新征程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使命。中國共產黨的脫貧攻堅,讓億萬貧困群眾過上幸福生活,也進一步擦亮“人民至上”執政理念的鮮明底色。
“小時候在農村上學,學校是木板房,坐的是長條凳,一位老師要帶幾個班。” 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七星關區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位置,全面深入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子女教育內涵發展,拔除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