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3日20:22 來源:新華社
【簡介】牦牛是青藏高原地區特有的珍稀牛種,是草食性反芻動物,被稱為“高原之舟”。牦牛是高原群眾重要的家畜和肉食來源,可以說“全身都是寶”。如今,西藏當雄通過全網發售的方式,開啟了西藏牦牛產業“互聯網+“模式,牦牛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的扶貧惠農產業,帶動牧民增收致富。
記者:旦增尼瑪曲珠 洛卓嘉措 貢吉(實習)
冬日時節,青海省祁連縣阿柔鄉境內的阿柔草原在白雪的裝扮下呈現出壯美風光。冬日時節,青海省祁連縣阿柔鄉境內的阿柔草原在白雪的裝扮下呈現出壯美風光。冬日時節,青海省祁連縣阿柔鄉境內的阿柔草原在白雪的裝扮下呈現出壯美風光。
西藏作為“三區三州”中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曾是全國貧困發生率最高、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之一。除了牦牛產業之外,對于發展青稞產業,新品種增產、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產品深加工也有一套完整的產業鏈形成規模,效益開始顯現。
西藏那曲色尼區牧民 普次仁:加入了嘎爾德生態養殖示范基地以后,我們全家每個月將近有8000左右的工資,然后一年的話差不多9萬多,比以前翻了10倍。西藏那曲市農業農村局局長 石循凱:2019年我們全市的農牧民可支配收入是達到了12150元,同比2018年我們是增收增加了12.5%。
遠處的雪山高聳入云,近處的草甸綠波如毯,街上的藏式小樓雕梁畫棟。這里,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雪山鄉,平均海拔4200米,因為背靠阿尼瑪卿雪山而得名。2018年,雪山鄉通過發展村集體經濟,建起果洛州唯一一家雪糕廠,成為牧民脫貧致富的甜蜜產業。
8月初,在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嘉黎縣麥地卡鄉,行走戶外仍然要裹上棉衣。“通過幾年的持續推進,那曲市農牧業合作社達1540家,輻射帶動農牧民7.35萬戶32.29萬人;組建‘一鄉一社’115家、‘一村一合’860個,輻射帶動農牧民5.37萬戶24.4萬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覆蓋受益。
“菜籃子”“肉盤子”牽動民生,受疫情影響,抓好糧食蔬菜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具有重要意義。據了解,今年農作物種植結構呈現出“五增兩減”態勢,即:青稞、豆類、薯類、油料、蔬菜增加,小麥、玉米減少。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幫扶單位——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先后投入近700萬元,幫助村里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產業,改多村在2018年順利脫貧摘帽。脫貧后如何帶領群眾致富,駐村第一書記東林、村主任昂勞在合作社上“動起了腦筋”。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這里的高寒氣候拒絕了大多數生命,卻構建了牦牛、牧草和人這一簡單而穩固的生物鏈條,并歷經數千年。這些變化不僅印刻在普次仁的笑臉上,也將書寫在中國牧區脫貧攻堅的成績單上。
科學養殖牦牛、發展壯大高原特色畜牧業,助力農牧民群眾脫貧、增產增收,是時代賦予基礎畜牧業科技工作者的歷史使命。”談起習近平總書記回信,作為代表之一的“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西藏自治區農科院畜科所所長巴桑旺堆難掩激動。
縣有大循環,鄉有小循環,青海海晏縣哈勒景鄉建立生態循環鏈,實現農牧業的持續發展——” 標準化養殖只是興農合作社發展越來越好的原因之一,生態循環鏈的建立才是農牧業實現持續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