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3日10:45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劉建軍(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有一篇對思政課教師來說具有特殊意義的文章——《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該文是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要點。這篇重要文獻,對于廣大思政課教師進一步堅定科學信仰,講好信仰、信念、信心的道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思政課: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并突出強調了思政課的重要性,明確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這一論斷鮮明有力,內涵豐富,講清楚了學校思政課的特殊重要性。
思政課是體現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關鍵課程。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學校是社會主義的學校,大學是社會主義的大學。大學的領導體制、課程體系、學科建設、管理體制、校園文化等各方面工作,都應體現我國大學的社會主義方向和屬性。其中,課程體系又是最重要的,它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和主體內容,集中承擔著學校的育人功能,是各項育人工作所圍繞的中心。而在課程體系中,思政課又是一類特殊重要的課程,它具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屬性,集中體現著社會主義大學性質,體現著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立德樹人”是學校的根本任務和立身之本,表明了“立德樹人”在我國教育事業中的特殊重要性。“立德樹人”是一個綜合育人目標,是“立德”與“樹人”的疊加與融合:一方面突出立德的優先性,注重學生思想政治品德的成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使他們學會做人;另一方面又重視樹人的全面性,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等綜合素養的提升,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全面發展。“樹人”包含“立德”,“樹人”首在“立德”,“立德”助力“樹人”。學校所有課程都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職責,但思政課由于在“立德”上直接發力,并以此助力學生的全面成長,因而在立德樹人中起著關鍵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思政課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的關鍵課程。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素養,最重要的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對此,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責任重大。當前,要深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工作,在高校思政課中普遍開設和高質量講授這門課程,并進一步發揮其對各門思政課教育教學的輻射與引領作用。
二、思政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傳遞信仰
知識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經驗總結,是人類文化發展的科學結晶。傳播知識、創新知識是人類文明延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教育事業的重要任務。學校的任何一門課程都需要講授知識,思政課也不例外。特別是高校思政課,不僅有自己完整的知識體系,并且向學生傳播比較系統的哲學社會科學知識。但是,對思政課來說最重要的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更是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塑造,特別是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或信仰。價值觀念與理想信念是相同性質的文化現象,都是人內心世界的意識傾向和精神力量,對人的思想、言語和行為起著支撐和引導作用。相比而言,價值觀念比較寬泛,而理想信念更為聚焦。因而,人們往往用理想信念來指稱最核心特別是最高層的價值觀念。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理想信念或信仰對于青少年的成長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特別是面向未來,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更加需要青年人樹立和堅定理想信念。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理想信念的作用,并結合青年群體進行了理論闡述。他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青年時代樹立正確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十分緊要,不僅要樹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輩子都能堅持為之奮斗。這樣的有志青年,成千上萬這樣的有志青年,正是黨、國家、人民所需要的”。
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理想信念,正是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特別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的神圣職責。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從“鑄魂育人”的高度去理解、把握和踐行“立德樹人”的要求,更加突出政治意識,更加強調理想信念。如果說“立德”的內容十分廣泛,體現了對學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全面要求,“鑄魂”則更加聚焦于人的正確理想信念的確立。因此,思政課不僅要講知識,傳播哲學社會科學相應知識,還要講價值觀,培育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要講價值觀,還要講信仰觀,幫助學生樹立起科學的理想信念。
思政課教師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處理好認識和價值、知識和信仰的關系。要以價值性為導向和引領,以知識性為載體和途徑,并努力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要善于將正確的價值觀和理想信念融入知識傳授之中,就像將鹽融入食物之中一樣,用心制作出可口而有營養的精神大餐。通過知識的傳授以及情感的熏陶,使當代大學生樹立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和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
三、講信仰的人,自己首先要有堅定的信仰
信仰不是一種關于外部客體的純粹認識現象,而是內在地包含有主體的人格成分。只有講信仰的人自己有信仰,才能使信仰人格化,從抽象道理變成具體可感的形象化存在,使信仰更有親和力和吸引力。思政課教師要想擔當起“講信仰”的重任,向學生傳遞信仰,自己首先要有信仰。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就是這個意思。總書記還提出思政課教師“人格要正”,并強調“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這就更加說明了教師自身信仰在教育教學中十分重要。如果說“師”是人格魅力,“道”是真理魅力,那么真理魅力需要人格魅力來襯托和支撐。如果思政課教師自身理想信念不堅定,他就不能講好思政課,也就不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思政課教師只有自身信仰堅定、旗幟鮮明,在講信仰時才真正能做到理直氣壯,真氣充盈,體現出信仰的感染力。信仰不是冷冰冰的知識,而是牽動著人們的心靈和深層情感的真理。信仰的傳遞不僅需要從理智上講道理,同時也需要相應的熱情感染,最好是理智與熱情有機結合。那么,熱情來自哪里呢?當然是來自教師本身的內心世界,來自基于信仰的真情。而真情的自然流露是最能感染人的。感情不能假裝,假裝的熱情總是蒼白無力的,瞞不住任何人。數百萬年的社會交往,已經使人進化形成了敏銳的情感感知能力。面對真實的感情,人們總是受到觸動,而對于假裝的感動則不會有真正的共鳴。只有內心有真實的信仰,才能把信仰課程講得聲情并茂、合情合理、入耳入心。否則,不論知識如何淵博、辯才怎樣無礙,都是不能真正起到鑄魂育人的作用。
應該充分肯定,大多數思政課教師理想信念是堅定的。正因為如此,他們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力。學生們正是通過聽教師的授課,以及與教師更多的接觸,來不斷接受老師影響的。從近年來各種觀察和調查情況看,大多數思政課教師的人格影響和教學效果是好的和比較好的,特別是涌現出一大批又紅又專的思政課名師,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和理想信念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同時不可忽視的是,也有個別人,并沒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信念,對黨和國家也缺乏深厚感情,不能理直氣壯地講授思政課,甚至提到黨和國家時語帶嘲諷,對學生樹立正確理想信念起著一種消解作用。這種沒有信仰的人,絕不是合格的思政課教師。
理想信念的確立不是一勞永逸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并不是一旦形成信仰就萬事大吉了,而是要有一個長期的甚至是終身的自覺維護和不斷加強自身信仰的修養過程。這是由信仰本身的規律所決定的,也是由社會生活的變動所決定的。社會生活的復雜性以及一些預料不到的事件的發生,經常會沖擊和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信仰。思政課教師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有可能受到沖擊和影響。因此,作為有信仰的人,思政課教師要細心呵護和滋養自己的信仰,并在社會生活的變動甚至復雜的政治斗爭中,磨礪自己的信仰。要更加自覺地加強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強化和深化自己的信仰,使自己在信仰上更加堅定,更加自覺,更加成熟。
四、講好科學信仰的道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理想信念
思政課教師不僅自己要有堅定的信仰,而且還要講好信仰的道理。“讓有信仰者講信仰”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思政課教師自身要有信仰,二是有信仰的思政課教師要講好信仰。思政課教師,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仰者,而且是這種信仰的傳播者。傳播馬克思主義信仰,講好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道理和學理,是思政課教師的職責。
首先,要講清科學信仰或正確理想信念的內容。對于學生經常詢問的“正確理想信念究竟是什么,包含哪些內容”這些最起碼的問題,必須講清楚。在當今中國,我們所說的正確理想信念或者科學信仰是一個體系,主要包括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三個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小到一個人、一個集體,大到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會愈挫愈奮、愈戰愈勇,否則就會不戰自敗、不打自垮。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撐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強大精神力量。”這三個方面各自都有豐富內涵,同時又構成一個有機的體系。對此,還需要進一步深化研究,真正從學理上講清正確信仰是什么的道理。
其次,要講清楚正確理想信念的性質和優越性。我們的信仰不是一般的信仰,更不是類似宗教那樣的信仰,而是科學的信仰。馬克思主義信仰是建立在科學唯物主義世界觀基礎上的社會政治信仰,它與宗教迷信有著根本不同。這樣的信仰并不要求盲目相信,而是啟迪人們理性思考,最終得到科學的結論。因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理想信念,不能僅靠人格魅力的感染,還要靠科學魅力的說服。同時,馬克思主義信仰具有人民性,是以人民為中心的信仰,我們不是為神靈獻身,而是為人民獻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一種人民信仰。馬克思主義信仰還具有實踐性,是致力于改造客觀世界的信仰,它注重的不是信仰者個人內心的解脫和心理的平衡,而是全人類的徹底解放和不斷發展;它強調的不是個人懺悔和心性修煉,而是按照世界本身的規律來改造世界和改造人自身,創造人類社會的美好生活。
最后,還要講清楚樹立正確理想信念的路徑和方法。要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有多種途徑,一是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典著作,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還要結合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深刻認識紅色政權和新中國來之不易,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深刻認識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意義,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偉大貢獻。二是要關注社會,積極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磨煉意志,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增強“四個自信”,堅定政治信仰。三是要加強自我修養,經常在學習、生活和思想進步上進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不斷改進,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要引導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開闊自己的眼界和胸懷。有學生提出問題:“我們總覺得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太過于高大上,離我們挺遠,那么怎樣才能使我們覺得馬克思主義離我們很近呢?”我想,可以這樣回答:當青年們習慣于從政治上看問題,從戰略上看問題的時候,習慣于從黨和國家事業的整體上看問題時,就會發現自己與馬克思主義越來越近了。同時也就表明,馬克思主義信仰已經開始在自己心里萌芽和扎根了。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13日 03版)
“我們可以挖掘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典型人物、先進事跡,激發孩子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熱情。”相隔萬水千山,北京市東方德才學校和新疆墨玉北京朝陽中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們,正通過視頻“同備一堂課”。
華南理工大學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凝神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加以推進,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文明校園創建激發了師生普遍的文明自覺,文明已成為校園里最美的風景。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習近平總書記《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必將“潤物無聲”,凝聚起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勇前進的磅礴精神力量。
青椒論壇從2017年9月23日開始舉辦,每學期舉辦三期,每期邀請3~8位高校思想政理論課優秀青年教師,為大家分享教育教學經驗。“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重要思想源泉。
全國廣大教師用愛心和智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點亮萬千鄉村孩子的人生夢想,展現了當代人民教師的高尚師德和責任擔當。” 今年9月,在第三十六個教師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慰問,同時提出殷切的希望。
商丘師范學院黨委書記司林勝、黃淮學院黨委書記李國勝、鄭州大學劉呂紅、洛陽市教育局楊佳佳、鄭州市文化路第一小學侯清珺分別談了做好學校思政課工作經驗。他指出,要從學校抓起、從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學建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體系,讓黨的事業代代相傳,讓中原大地人才鼎盛。
洛陽市人民政府任免國家工作人員。免去陳占奎洛陽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職務。5、“雙節”前夕,河南多地通報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
作者:王易,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兼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導,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究員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征,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在品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課程體系,解決好各類課程和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鼓勵教學名師到思政課堂上講課。高校要以提高思政課建設質量為根,打造根深枝葉茂的思政課程建設集群,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對此,要健全省級統籌的高職分類考試招生制度,完善高職教育招生計劃分配和考試招生辦法,保留高職學校考試通過普通高考的渠道,保持分類考試招生為高職學校招生的主渠道。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負責人表示,《行動計劃》提出進一步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