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05日15:23 來源:映象網
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我國做出了巨大努力和犧牲,為全世界抗擊疫情提供了經驗和支援,充分展現了大國擔當、大國風范和大國氣度。然令人遺憾的是,一些西方國家卻頻頻“甩鍋”、無端指責、惡意誹謗、污名化我國。這也再次表明,隨著我國綜合實力、國際地位、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亟需增強國際話語權。
話語權始終和說話人的地位緊密關聯。地位越高,話語的效力就越強,享有的話語權就越大。因此,擁有強大的綜合國力是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的基礎和保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等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從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一躍成為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仍需清醒認識到,我國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們依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依然是發展中國家。必須牢牢扭住發展這個“牛鼻子”,持續增強我國綜合國力。
與我國不斷增強的綜合國力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我國的對外話語體系還相對滯后,尚未形成與之相稱的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是國際社會了解和認識我國的重要窗口,不斷加強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是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渠道。要不斷加強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要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思想、弘揚中國精神,更加響亮地提出中國主張。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要堅持培育擁有較強外語技能、跨文化交際能力、創新能力、批判精神、人文素養,又紅又專的外語人才。新時期外語人才肩負著使用外語“武器”,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加強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歷史使命。
總之,我們要持續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堅持培育新時期外語人才,努力建設能集中展示中國物質成就和中華文化獨特魅力、能集中反映中國人民昂揚向上精神風貌的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讓國際社會更好了解和認識中國,營造有利于提升我國國家形象的國際輿論氛圍,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同,為國家和平發展謀取更為穩定、友好的外部環境,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保障。(尹鉑淳)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1月22日刊發報道稱,RCEP讓中國贏得貿易規則話語權。
7月30日,記者從省發展改革委了解到,該委印發《關于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的實施方案》,以22條具體措施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促進民間投資高質量發展。河南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2018年出臺的激活民間投資“豫21條”旨在“紓困”,此次出臺的激活民間投資“豫22條”旨在“賦能”。
7月26日,記者從省發展改革委獲悉,該委印發《關于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以22條具體措施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促進民間投資高質量發展。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平高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工匠胡中輝建議,建議國家進一步加大對高端裝備制造業的政策支持的力度,重點培育一批行業領軍的龍頭企業。
1997年7月1日零時零分零秒,當五星紅旗和紫荊花區旗在香港會展中心升起的時候,被英國殖民154年的香港回家了。而時任外交部禮賓司副處長的張國斌,在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現場卻因為一個意外冒出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