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05日09:21 來源:新華網
面對微腐敗要無“微”不治
寫作和閱讀能力適配,方能產生共鳴
師德納入職稱評審,辦法細化方可落實
教育孩子,不能等到事大才下猛藥
杜絕“招錄陷阱”需打防并重
……
新聞速遞:“違反廉潔紀律,無償接受地方財政部門安排的家政服務……”近日,出現在一名落馬司局級干部身上的案情細節引起關注。有人癡迷于出書、寫字等“雅好”,利用公款職權造勢斂財,有人出差公干時故意不按要求帶西服,等著“人家”置辦安排……近年來查處的官員腐敗案件中一再爆出花樣翻新的腐敗行為。
新華社:面對花樣翻新的誘惑,日常更需防微杜漸。一些官員腐敗案件顯示,小貪小錯一步步累積,終會演化成驚天大案。“微腐敗”就像不斷滋生的細菌,日積月累就會導致疾病纏身;小管涌不堵住就可能導致大塌方,甚至破壞政治生態。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思想上滑了坡、裂了縫,各種歪風邪氣和腐敗行為就會乘虛而入。少數黨員干部忘記了“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一根本問題,是淡漠宗旨意識、背離初心使命、放松黨性錘煉的表現。面對不斷變化、日益隱形的腐敗形式,需要瞪大眼睛分辨真相,抽絲剝繭剖析實質。無論貪腐的手法如何隱蔽,都難掩其以公權謀私利本質。需要出現就查,露頭就打。
新聞速遞:“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于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鑒意義。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以上語句來自于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首段。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還有閱卷老師直言不建議學生模仿。
北京青年報:文字審美本就是高度主觀的事項,個體的知識背景、學術涵養,決定了看待和解讀一篇文章的方式。充斥爭議、評價兩極的《生活在樹上》,所牽出的恰是有關寫作的一些根本性議題。近代以來,“白話寫作”漸成主流正統,甚至成為必須的選擇,在此大背景下,《生活在樹上》因其用詞生僻、行文拗口,被網友指責故弄玄虛、裝神弄鬼并不奇怪。但實際上,這種“立場先行”“文學問題道德化”的評判邏輯,從根本上說也是不公允的。文有優劣之分,還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絕不是說繁復、怪異之文,就必然低人一等。不同層次的讀者,對“文通句順”的標準是不同的。寫作是一種能力,閱讀則是另一種能力。只有雙方能力適配,方能產生共鳴。需要厘清的是,高考作文本質上就是應試取分之作,既不需要特別突出“文以載道”的功能,也不承載公共宣傳教育的使命,能征服閱卷老師,就是勝利!能看懂的人自然懂,個別考生寫出了多數人“看不懂”但專業人士狂贊的神文,這是一件好事。就展現高考生邏輯思辨、思想深度而言,這樣的文章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當然,無論是寫作還是閱讀,都該量力而為,找到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新聞速遞:近日,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與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面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意見》明確,要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職稱評審的首要條件,引發社會熱議。
光明日報:師德表現納入職稱評審具有現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但問題的核心在于如何評價。首先是誰來評價?為確保評價的權威性和公正性,有必要探索黨委牽頭、多主體共同參與的評價方式,建立健全師德評價考核委員會,委員會成員可由全體教師共同推舉產生,且應具備師德高尚、為人正派等基本素質。其次是評價什么?《意見》強調,要完善師德師風考核辦法,提高考核評價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因此,當務之急是盡快研究明確師德評價的核心維度,既要體現師德的本質內涵,又要維護教師的職業尊嚴,全面提升評價的可操作性。再有是如何評價?與傳統的量化考核相比,師德評價可更多地考慮負面清單制,并嚴格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結果運用”是師德納入職稱評審有效性的基本保障。有必要進一步建立健全責任落實機制,強化師德考核結果的運用,對考核不合格的應取消職稱評聘、推優評先、人才項目申請等方面的資格,營造師德建設的良好輿論氛圍,在教師隊伍中達成廣泛共識。同時,要建立師德考核結果的申訴機制,最大限度地保護教師權利。
新聞速遞:廣東佛山南海警方接到一位母親報警稱,7歲女兒在商場偷了東西。一開始無論女孩媽媽和店員怎么問,小女孩就是不肯承認。媽媽于是想到報警,給女兒一個教訓。
錢江晚報:佛山這個媽媽面對孩子犯錯時不護短,是非對錯分明的態度無疑值得肯定。當孩子犯錯時,作為家長,認真對待是必須要做的事,目的就是為了在孩子面前樹立是非對錯的觀念,更要告訴孩子,犯了錯就要承擔責任,這樣一來,觀念認識上才能到位,對責任感的體會才會清晰,時間長了,這些認識和觀察就自然會成為行事準則。報警無疑是劑猛藥,但下這樣的猛藥卻很有可能落下后遺癥。更好的教育方法應該是在平時用力,而不是等到事情發生的時候下猛藥。能不能偷東西這樣的道理,是應該在更小一點的時候就告訴孩子的。所以,媽媽報警這事換個角度來看,是不是意味著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家長還做得不夠到位?孩子原本是一張白紙,她的行為取決于我們在這張紙上畫些什么。孩子犯了錯,家長更應該反思。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平時疏于教育,卻指望在關鍵時候立得住站得穩,這恐怕也是不可能的。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需要時間的發酵,需要用心培養。正確的人生觀需要一點點養成,希望家長將更多的工夫用在平時,而不是等到事大時才下猛藥。
新聞速遞:各省份2020年高考成績陸續發布,填報志愿及招錄工作即將展開。有關地方教育部門紛紛提醒廣大考生,警惕“花錢進名校”“內部有指標”等高考“招錄陷阱”,謹防上當受騙。
經濟日報:這些提示絕非空穴來風。教育部門及時發出預防“招錄陷阱”的警示提示,確實很有必要。不過,如果僅僅停留于此,實際效果恐怕并不盡然。杜絕“招錄陷阱”關系考生權益,關系千家萬戶考生家庭的利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其公共意義和法治意義毋庸諱言。當務之急,還是要進一步筑牢“打防并重”的防線,并在常態化防范上下功夫。首先,教育部門應該立足預防,夯實源頭防范之基。其次,應建立健全招錄陽光公開監督機制,各地教育部門和招生機構應及時公開政策咨詢電話、熱線及網絡平臺等,及時對招生政策釋疑解惑,并公開宣傳高招政策及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受理各種投訴舉報咨詢信息,確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實。同時,每所高校都要及時公開招生政策、招生信息、招錄結果,確保招錄過程陽光公開,消除暗箱操作和產生誤解的魅影,用公開和溝通堵塞通過“招錄陷阱”的歧路。再次,應建立科學打擊追責等治理聯動機制,在發揮職能作用基礎上,及時通報涉嫌“招錄詐騙”的各式陷阱,對相關人員要從違法經營、違法招生、欺詐等角度依法從嚴追責,并及時公開查處結果,以儆效尤。
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關于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目前正在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洪成文告訴記者,在高校職稱評審過程中,一般分為三類:教學為主型教師、科研為主型教師和教學科研型教師。
7月31日,省教育廳就進一步規范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行為下發文件,要求各地各校加強師德師風教育,全面排查師德風險,嚴肅查處各類違反教師職業道德的行為,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師德氛圍。
教師自身要提高思想認識,主動追求師德“高線”、嚴守職業“底線”、嚴禁行為“紅線”,從自身做起,踐行高尚師德,把牢師德師風關口。教育部門要把師德師風教育納入老師再培訓的內容,不要只注重業務的學習,忽視師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