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7日10:08 來源:映象網
法治建設是成功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個重要支撐,顯示我國在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方面正逐漸走向成熟。(中國社會科學網 7月14日)
改革開放以來,各項事業發展紅紅火火,離不開法治建設保駕護航。經過多年努力,當前我們已經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法治建設為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對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如何更好地完善和推進法治建設,不僅僅是國家層面的事情,更和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
法治建設嚴格執行是關鍵。法治建設是一項龐大的事業,無論是法治制度的完善還是各項制度的實施都要執行到位。必須做到法律有據、實施有效、監督有力,讓法治制度的建設與執行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法治建設全民參與是基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就形同虛設”。要讓每個公民從內心信法才能做到現實中守法。要讓公民信法,就要讓他們參與其中,在法律建設上廣納良言,聽取民眾內心真實意見。在法律的執行中,要公正嚴明,讓民眾感受公平正義的力量。如此,才能讓群眾從內心認可并敬畏法律,才能更好地推進法治建設。
法治建設離不開干部的帶頭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當政者本身言行端正,不用發號施令,大家自然起身效法,政令將會更好地實施;反之大家就不會服從遵守,政令的執行就會受阻。特別是領導干部更要以身作則,發揮榜樣作用,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通過不斷學習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和推動發展,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法治建設不是一日之功,也非一人之力。要讓民眾都參與其中,讓干部帶頭引導,將法治建設實施到位,如此才能更好地推進法治建設,書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美好篇章。(盛明樹)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林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陳浩 通訊員 李盼為進一步增強憲法宣傳的覆蓋面、影響力,推動“東強”戰略,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全黨全國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法治思想,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義、明確工作要求,切實把習近平法治思想貫徹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全過程。
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確立是我國法治建設進程中的一件大事。全面準確學習領會習近平法治思想,對于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實踐、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法治思想科學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全面依法治國實踐提供了強大思想指引。
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并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法治思想,明確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國工作中的指導地位,這在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程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在中國這樣一個超大規模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變革,也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不可或缺的堅實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強調,“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道路問題關系全局、決定成敗。在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個根本問題上,我們要樹立自信、保持定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向前推進一步,法治建設就要跟進一步。一流的軍隊,必然有一流的法治;建設一流軍隊,需要一流的法治保障。
光明日報評論員 循法而行,依法而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迎來歷史的特殊時刻。
作者:支振鋒(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法學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向前推進一步,法治建設就要跟進一步。堅持頂層設計和法治實踐相結合,堅持理論指導和改革探索相統一,堅持問題導向和整體布局相銜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特點。
會議首次明確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國工作中的指導地位,發出建設更高水平法治中國“動員令”。新征程、新方位,錨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堅持人民至上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核心要義,要切實做到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