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6日16:43 來源:映象網綜合
近日,云南省昆明市一名六年級小學生以“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參加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并獲獎,引發社會關注。
記者查閱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歷年獲獎名單發現,類似的“高大上”中小學生研究項目不在少數。武漢又有2名小學生研究喝茶抗癌獲獎,分別讀三年級和五年級。
武漢2名小學生研究喝茶抗癌獲獎據
北京時間視頻15日報道,繼昆明六年級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獲全國獎項引發爭議后,武漢又有兩名小學生因研究茶多酚抗腫瘤獲獎。
該項目簡介中稱,用綠茶提取物中茶多酚的主要成分EGCG作為受試藥物,研究其在裸鼠肝臟腫瘤疾病模型中的體內藥效。資料顯示,兩名參賽學生當時分別就讀小學三年級和五年級。
網友質疑孩子怎么敢取小鼠的心肝脾肺腎,更不要說這些實驗要求邏輯性強且嚴謹,數據處理還需要很強的醫學基礎支撐,這么小的孩子是如何完成的。
15日,負責項目審核的武漢科學技術館表示事件正在核實調查。
據新華網報道,昆明市某研究所的一位科研人員告訴記者:“小鼠成果沒有幾年不可能完成。”
“比賽已經變味兒了。”在中科院昆明某下屬研究所工作的研究人員黃某告訴記者,之前有朋友請他幫助孩子參加這項大賽,他幫孩子設計了一個符合其知識能力水平的項目,沒想到班主任看過后卻連說“太low了”。
“班主任把之前的獲獎項目給我看了一下,我大吃一驚,很多項目至少都是碩士、博士才能完成的。”黃某說。
云南省建水縣一名連續多年帶領學生參賽的崔老師告訴記者,每年獲獎名單出爐后,他都會感嘆一些獲獎作品的水平之高。“比如有小學生研究十分復雜的導航系統,如果沒有專業人員的大力介入,我相信是無法完成的。”
記者查閱大賽評審規則發現,獎項的評審由大賽組委會組織來自全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學科專家組成評委會。評審規則強調必須由參賽者自己選題、自己設計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寫,并明確要求設計中的創造性貢獻必須是參賽者本人構思、完成。
為了防止造假,大賽不僅要求參賽學生做項目時要拍照留痕、留存資料,還在各級比賽中設置了答辯環節。“答辯是在一個封閉場地內進行的,除了專家和參賽學生,其他人不準進入。”崔某說。
記者調查發現,云南省科協邀請的評審專家大多是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資深教授、研究員。云南省一名科研人員告訴記者,從評審專家的專業背景、資歷來看,要甄別出參賽者是否作假、是獨立研究還是借他人力量,應該非常簡單。
對于評審專家為何沒能發現一些參賽作品明顯超出了中小學生知識能力范圍,賽事組織方沒有正面回答,僅稱“我們也提倡高校院所對青少年進行支持,大手拉小手,會對青少年有所啟發”。
家長為何熱衷讓孩子參賽?
為什么許多家長熱衷于幫助孩子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甚至不惜動用各種資源拿獎?
記者調查發現,在教育部取消各類競賽的高考加分之前,在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部分科技類競賽中獲獎的學生可以在高考中獲得加分。與競爭激烈的學科競賽相比,科技創新類大賽難度相對較低。
昆明市某中學王老師告訴記者,教育部已全面取消了各類競賽高考加分,今年高校自主招生也取消了。“即便不能直接加分或參加自主招生,把獲獎經歷寫進檔案里也更好看。另外,當前很多學生出國留學,國外學校尤其重視素質教育,這些獎項在申請時可以成為履歷上漂亮的一筆。”
“孩子若有奇思妙想要大力鼓勵,創造條件保持他們對科學的興趣。”云南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蘭文華說,“但若是為升學加分或鋪就便捷通道,甚至不惜利用規則漏洞挑戰社會誠信底線,就要認真反思教育評價機制了。”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主辦方必須反思評獎標準和辦法。比賽應重視對學生參加創新活動過程的考察,引導學生重視參與過程與體驗,而不能只是看學生提交的“成果”。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應健全回避制度,提高評委會專業評審、甄別能力。另外,對參賽項目是否為參與研究、獨立研究以及規范署名等問題有更細化的規定。
新華社:“神童”獲獎并非個例
新華社15日《莫讓孩子的“科學夢”變了味》一文中指出,通過查閱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歷年獲獎名單發現,類似的“高大上”中小學生研究項目不在少數。
其實,為了防止造假,大賽不僅要求參賽學生做項目時要拍照留痕、留存資料,還在各級比賽中設置了答辯環節。云南省一名科研人員告訴記者,從評審專家的專業背景、資歷來看,要甄別出參賽者是否作假、是獨立研究還是借他人力量,應該非常簡單。
但是對于評審專家為何沒能發現一些參賽作品明顯超出了中小學生知識能力范圍,賽事組織方沒有正面回答,僅稱“我們也提倡高校院所對青少年進行支持,大手拉小手,會對青少年有所啟發”。
青少年科創大賽組委會:進一步完善評審規則與程序
此次青少年科創大賽獲獎作品接連受到質疑,引發學界廣泛關注。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主辦方必須反思評獎標準和辦法。比賽應重視對學生參加創新活動過程的考察,引導學生重視參與過程與體驗,而不能只是看學生提交的“成果”。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應健全回避制度,提高評委會專業評審、甄別能力。另外,對參賽項目是否為參與研究、獨立研究以及規范署名等問題有更細化的規定。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在15日關于“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癥獲獎”的聲明中表示,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完善大賽評審規則與程序,強化監管機制,更好引導和規范青少年參與科技創新實踐活動。
映象網綜合自新華社、科技日報、新聞晨報、北京日報
記者在山西多地采訪發現,一種打著“全腦開發”旗號的培訓班,陸續在暑假來臨前后恢復營業。培訓方聲稱,其課程基于量子力學理論,能讓孩子“蒙眼識字、過目不忘”。
“神童”不是什么新鮮事,但離譜的是,有人造的“神童”神得都不像話,說“蓋世神通”“逆天本領”都不為過,其暴露出的種種問題值得深思,其背后的拔苗之手值得探究。制造“神童”的父母們是在給孩子的成長之路挖坑,也是給自己挖坑。
神童,本意是指才賦出眾的兒童,他們幼而敏慧,在詩文、音樂或某些技藝上的表現優于同齡人,甘羅、司馬光、曹沖等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神童代表。從靠“癌癥研究”獲全國大獎的小學生到日均寫詩2000首的16歲“天才少女”,各式各樣橫空出世的“人造神童”令人匪夷所思。
以寫詩為例,歷史上有很多產量高的人,比如陸游被稱為古代寫詩最多的詩人,一生寫了9000多首詩歌。從種種跡象來看,岑某諾的文學能力或者相關成就,應該與其父關系很大。無論父母包裝自己的孩子是為了升學加分,還是為了美化揚名,對孩子未必都是好事,甚至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
女孩“一天寫詩2000首”讓輿論嘩然。有網友算賬說,如果她一天24小時不休息,平均43秒即可寫一首詩。也有網友調侃說,“陸游六十年間作詩萬首,這孩子一周就超過陸游了”,“憑一己之力可以輕松超越唐宋八大家,難道這是當代詩圣?”
…… 新聞速遞:近年來,一種人稱“祖安文化”的“罵人風潮”在很多游戲社區、社交媒體、視頻剪輯網站走紅。在依法嚴懲利用人臉信息進行違法犯罪的同時,更應強化全鏈條監管,筑牢信息安全防火墻,切斷人臉信息非法采集、銷售的渠道。
岑岷峨向新京報記者提供的《岑某某詩詞666首》一書相關圖片中,封面印有一襲白衣的岑某某古裝照片,出版社顯示為“中國人民出版社”。岑岷峨告訴新京報記者,岑某某還是“中國國際新聞雜志社”記者、“中國國際新聞雜志社中華傳統文化傳播院”院長助理、“中國國際新聞網紹興運營中心”副主編。
5歲學琴,9歲被世界頂尖音樂學府——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預科部錄取,15歲已經在全球巡演的數場,取得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成就。(總臺央視記者:浦軒 郭恩友 楊德才 謝琳 王秀帥 姜華 石傳凱 張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