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8日15:56 來源:光明日報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初夏時節,行走在中原大地,處處可以感受到鄉親們對目前生活的珍惜和熱愛,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和美好憧憬。“我們的生活比蜜甜!”在河南采訪期間,聽到鄉親們說得最多的,就是這句發自內心的感慨。
“通過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世代‘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千年農家變了樣,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全面提升,鄉親們的精氣神兒提起來了,生活充滿了陽光。‘老家河南’需要刮目相看,目前正以昂揚飽滿的精神狀態迎來幸福的小康生活!”河南省扶貧辦主任史秉銳說。
魅力鄉村惹人醉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河南城鎮化率剛剛過半,是人口大省、農業大省,“老鄉”比例還很大。近年來,河南省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壓茬進行、持續發力,為實現全面小康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
6月中旬,走進河南省通許縣練城鄉拐王村,只見院落和樓房錯落有致,路面整潔,綠植豐富。村民們在村頭文化廣場上載歌載舞,老人和孩子們在健身器材上玩得正嗨。
“過去村子里的路坑坑洼洼,交通不便。生活垃圾也是隨意丟棄,一到夏天,蚊蠅亂飛。”村民王金鐘說,2016年新一屆村委會成立后,黨員干部一門心思為群眾辦實事,經過多方協調,做好了道路硬化、荒蕪宅基地整治和廁所改造等工作,同時村里還建起了風力發電、蔬菜大棚等。環境美了,路修通了,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觀,群眾的精氣神兒提起來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動力更足了,使得拐王這個多年臟亂差的落后村,一躍成為先進村、示范村。
“從2016年張清正當上村黨支部書記以來,俺村的變化特別大,可以說一年一個樣兒。更重要的是把大家伙兒的心聚到了一塊兒,都愿意盡己所能為村里作奉獻。他一心只為村里著想,從來沒想著占村里便宜,總想著給鄉親們辦點實事兒。”村民王河起說出了不少村民的心里話。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層黨組織是黨執政大廈的地基。對于擁有21.7萬個基層黨組織、540多萬名黨員的大省而言,強基固本至關重要。近年來,河南省委樹立大抓基層、大抓支部的鮮明導向,聚焦強化政治功能,全面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力求為鄉村振興、全面小康順利實施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新縣田鋪大灣、嵩縣三合村、欒川重渡溝、信陽郝堂村、鶴壁王家辿村、南陽化山村……這些曾經的落后村、貧困村,從“臟亂差”到文明宜居,從“單打獨斗”到集約發展,昔日貧困落后的中原農家,在黨建引領下通過環境整治、產業升級等實現了高質量發展,蝶變成迷人醉人的魅力鄉村,鋪展開了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小康新畫卷。
“黃沙灘”變“花果川”
6月15日早上6點,位于河南新鄉平原示范區鹽店莊村的桃交易市場,種桃大戶關文杰,早早起床摘桃,用三輪車拉到交易市場,跟來自河北的桃收購商潘銀川商量收購價格。
近幾年來,關文杰的桃樹種植面積從幾畝發展到了50畝,種植有春蜜、雪桃、油桃等多個品種,每畝產量可達6000斤,每年可帶來數十萬元的經濟收入。
“這里的桃子品種好,深受顧客喜愛,目前已經收了八萬多斤,根本不愁銷路。”潘銀川說。
鹽店莊村地處黃河灘區,因為特殊的土質,農作物種植收成得不到保障,在村里曾經流行著這樣的順口溜:“鹽店莊,荒灘地,晴天沙,雨天泥,種啥不長啥,天天餓肚皮。”
村黨支部書記關源群不甘現狀,立志要改變村里的落后面貌,要把荒灘變良田,讓村民過上不一樣的生活。于是,他帶著村干部到山西、山東、陜西等地考察。經過考察他們一致認為,種植桃樹在灘區可行。
認定了目標,就立即行動。短短幾年時間,鹽店莊村將近80%的土地都用來種植桃樹,成為全省最大的集中連片桃樹種植基地。豐收期每天銷售鮮桃達80萬斤,日勞動力人數達3000人。依靠桃樹,村集體收入不斷壯大,村民過上了小康生活。
從一千畝到一萬畝,從一萬畝到三萬畝,如今平原示范區的黃河灘區形成了以鹽店莊為中心,輻射周邊鄉鎮村莊的三萬畝桃樹種植基地,成為黃河灘區一道亮麗風景,實現了由昔日“黃沙灘”到今日“花果川”的美麗轉變,村民們也過上了甜美生活。“目前,鹽店莊的桃樹種植有13個品種,超過150萬株,畝均增收8000元,農民平均年增收2萬元。”關源群說。
隨著河南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實施,一條條進灘公路修到家門口,實現了灘內灘外互通互聯,春天賞桃花,夏天摘鮮桃的游客絡繹不絕。
不僅僅是鹽店莊,同樣位于黃河岸邊的蘭考張莊村、鄭州市惠濟區花園口鎮八堡村等,近年來通過大力發展蓮藕、蜜瓜種植、對蝦養殖,生態產業搞得風生水起,擺脫了貧困,走上了小康路。
“如今的河南,無論是深山區還是黃河灘,都是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甚至一戶一策,通過移民遷建、鄉村振興、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有力地保障了深度貧困群眾順利實現小康生活。”中共河南省委黨校副教授楚向紅說。
文化小康故事多
6月下旬,記者走進河南省鹿邑縣玄武鎮橋北村,一股鄉村時尚新風撲面而來,光滑平坦的通村路,整齊規劃的民居房,蔥蘢的林木裝點著整個村莊,文明主題墻繪新穎多樣,文化廣場內大人陪著孩子雨后閑適地玩耍。
“一到晚上,我們村民間藝術團的演員們就會來這里表演,大家每天的生活都很豐富。”路過文化廣場的橋北村村民朱高坡說。
近年來,河南省把鄉村振興的二十字方針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過程,守護文化靈魂,培育鄉風文明,借助生態文明建設東風,打造美麗鄉村,強化農村原生態文化的建設與傳承,提升提質文明創建實效,以鄉風文明的軟實力,構筑小康社會硬支撐,提升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7月3日的一場雨后,村民楊美榮正在自己家里放著音樂,練習著剛剛學跳的一曲廣場舞動作。寬敞明亮的房屋內擺放整齊講究,干凈平整的水泥路小院外蔬菜碧綠、鮮花盛開,幸福的笑容溢滿她的臉龐。“做夢都沒有想到俺家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楊美榮說。
楊美榮家以前十分困難,丈夫多病長期吃藥不能干活,21歲的兒子輟學后一直在家里閑著,無手藝無志氣,家里沒有任何經濟來源,全靠親戚鄰居幫助才能生活。她家被精準扶貧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后,家里的房屋通過縣里危房改造煥然一新,鎮政府又為其辦理低保、健康卡,通過村兩委的說服教育,游手好閑的兒子變得經常去村圖書室閱讀,學到了很多生活常識和農業技術,也從中增長了志氣,農忙時在家里精心種植農作物,農閑時就在村里的家庭作坊里打工,家里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楊美榮也高興地加入了村里的民間舞蹈隊,去澳門演出選拔時還差點被選中,如今天天張羅著讓別人給兒子找媳婦。
“口袋富了不算富,腦袋富了才算富。”河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趙云龍說,精神上、文化上的脫貧要和鄉親們經濟上的脫貧相適應。
目前,河南各地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五好家庭”“尋找最美家庭”等活動,持續推進移風易俗,營造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涵養鄉村文化根脈,激發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老家河南”變了樣,刮目相看新中原。古老的中原大地,正以“文化小康”助推全面小康,努力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扎根,讓鄉親們不僅物質豐富,精神生活同樣也豐富多彩。
(本報記者 王勝昔 袁于飛 丁艷 光明網記者 董大正)
金色余暉中,船從沅江與西洞庭湖交界處順堤向東,蘆葦搖曳,水波蕩漾。今年初,保護區公開招聘40名協管員,曾慶武因為年輕力壯、地形熟、人頭熟,成了協助保護區綜合執法大隊濕地保護巡護的一名協管員。
2015年以來,貴州先后啟動農村公路建設三年會戰、“組組通”硬化路三年大決戰等攻堅行動,全省農村公路新改建里程5.9萬公里,建成7.87萬公里通組硬化路,實現30戶以上村民小組100%通硬化路。
天蒼茫,草枯黃,荷日恒山在蔚藍的天空下巍峨綿延,將荷日恒村抱在懷中。” 索南說,荷日恒村現在“兩少兩多”:打牌、喝酒、抽煙的人少了,鼓足勁加油干的人多了;鄰里糾紛少了,鄰里互助多了。
河南省鄭州市隴海北三街118號院建成33年,頭頂電線雜亂似蛛網,院里雜物落滿灰,下水道一個月堵兩三回。隴海北三街片區改造項目成立臨時黨委,下設5個黨組織,分別對應隴三社區、共建單位、職能部門、施工單位、監督單位,逐戶上門,多方協同。
撫順市有百年煤炭開采史,采煤沉陷區達23.29平方公里,影響區達74.73平方公里。撫順市采煤沉陷搬遷辦公室脫險安置科科長曹偉介紹,房價中原來面積不納入計費,新增加的15平方米按每平方米1200元收費。
一間小小書屋傳播著知識與希望,成為了張灣鄉男女老少的文化家園。近年來,東海縣張灣鄉大力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繁榮農村文化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改善和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
“我們因地制宜,沒有蘆葦資源的村屯由產業園提供原料,農戶賺取手工費;有蘆葦資源的村屯則自備原料編織葦簾,農戶賺取手工費和原料費。“如今,在產業園帶動下,蘆葦編織產業已經拓展到全縣56個村,去年產值2000多萬元,帶動3000余農戶年均增收近5000元,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80戶。
一大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縣托里鎮烏蘭旦達蓋村村民吉·乃德曼又早早地走出家門,在村子里散步。村黨支部書記公·特力瓦伊介紹,當地蒙古族群眾多,村里將惠農政策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到每村每戶,讓群眾聽得明白、聽得高興。
“進了徐州府,先喝二兩土”,作為我國著名的重工業基地,徐州一度靠犧牲環境發展經濟。5年來,我國超過5000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絕對貧困,貧困發生率從2016年的4.5%下降至2019年的0.6%,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
2019年12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新年賀詞中再次提到他一直牽掛的云南貢山獨龍族群眾:“大家跟我說了很多心里話,我一直記在心上。” 在貧困戶家座談時,習近平總書記對當地扶貧干部說:“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