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8日10:02 來源:新華網
安傳香
83年時光荏苒,抹不去那段不能忘卻的歷史;83年白駒過隙,帶不走那段刻骨銘心的歲月。
83年前的今天(七月七日),盧溝橋上激烈的槍炮聲,宣告了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全民抗戰序幕,開啟了中華民族在覺醒中奮起前行的偉大征程。“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并積極推動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舉國上下眾志成城、共赴國難,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形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筑起了保家衛國的銅墻鐵壁。
這是一次民族意識的大覺醒大動員。“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當生存還是毀滅、獨立還是亡國、自由還是被奴役的歷史抉擇擺在面前,中國人民發出了“誓死不做亡國奴”的怒吼,煥發出空前廣泛、空前深刻的民族覺醒,展現了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千千萬萬的英雄兒女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毀家紓難、以身殉國,他們堅信,“犧牲自己,是換取中華民族子子孫孫萬代的獨立自由”。抗日戰爭是慘烈的,帶給我們無盡的傷痛;但它又是極其偉大的,不僅是中國人民與日本侵略者的戰爭,也是和平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戰爭,更是一個站起來的民族改寫自己歷史的戰爭。由此開始,“從前只是一塊沃土,一大盤散沙的死中國,現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國了”。
這是一次人民力量的大迸發大團結。“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寧死不退讓,寧死不投降”。面對侵略者那高高舉起的屠刀、那肆意噴射的槍炮、那狂轟濫炸的敵機,中國人民選擇了勇往直前,以“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的決心、信念和斗志,書寫了“魂魄毅兮為鬼雄”的不朽篇章。從送兒“死”字旗的王者成,到先后把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前線的鄧玉芬;從左權、彭雪楓、楊靖宇、趙一曼、張自忠、佟麟閣、趙登禹、戴安瀾……到千千萬萬至今不被人知曉的無名英烈;從四行八百壯士、狼牙山五壯士、劉老莊八十二烈士……到“打完子彈就上刺刀沖鋒”的平型關大捷、“戰斗到最后一刻”的南京保衛戰、“不惜用生命填進火海”的臺兒莊血戰、“以血肉之軀消滅精良裝備”的百團大戰……無法窮盡的人民英雄,震撼寰宇的抗日壯舉,永載中華民族史冊,永載人類和平史冊。人民,是抗戰勝利最深厚的偉力,是壯闊歷史最偉大的創造者。
這是一次愛國精神的大凝聚大發揚。時間風干淚水,精神的力量穿越時空。在抗日戰爭生與死的戰場上、血與火的淬煉中,中國人民用愛國主義精神構筑起民族的脊梁,向全世界展示了偉大的抗戰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廣大愛國軍民始終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徹底粉碎了侵華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言;正是在這種強大愛國力量的支撐下,我們不僅取得了反侵略戰爭的勝利,更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凝聚起克服一切艱難險阻、邁向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雨果曾說,歷史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反映過去的倒影。我們銘記歷史,為的不是延續仇恨,而是要將那通往未來的道路鋪建于以史為鑒的努力之上,為我們生活的世界不斷注入和平的正能量。在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在2020年這一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份,傾聽歷史的回響,更能堅定前行的方向。
愿和平永駐人間!
2017年底,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一夜之間火了起來。新華社發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歷經艱苦卓絕的奮斗,通過革命、建設和改革,讓中華民族邁開自信而堅實的步伐走上復興之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歷史進程,也是中華文化守正創新的過程。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的團結各族群眾,共建共享新時代中國發展成果的關鍵路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社會表征,其形成是一種文化融合、同化的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考古工作者十分關心,強調他們“風餐露宿、青燈黃卷,展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堅定的學術志向、頑強的工作作風”,對他們的成就、付出予以充分肯定,并致以誠摯的問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向“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前排右二),“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前排左二)、張定宇(前排右一)、陳薇(前排左一)頒授勛章獎章。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站在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的戰略高度,精辟論述我國考古工作。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斗,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2020年第23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長久積淀的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追夢新時代,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必須做好“傳承”“創新”“交流”三篇文章。“互聯網+”時代,借助網絡、手機等載體對鄉賢文化、村規校訓、優秀家風、傳統民俗等進行創造性轉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動能將更加強勁。
”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深情謳歌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立足更深入地認識中國歷史、中華文明發展史、人類發展史,深刻闡明考古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 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雜志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