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3日18:04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記者 朱春燕 楊兆荃)李艷教授的職業生涯都是在與感染性疾病打交道。作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武大人民醫院檢驗醫學科的科主任,去年她把相當一部分精力放在培養接班人上,因為59歲的她將要退休。然而,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她繼續奮戰在前線,半年來,抗疫陣地從武漢到吉林,再到北京。
目前,李艷教授帶著團隊駐扎北京醫院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相關工作。6月23日18點30分,隨著首批236份樣本送達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接管的北京醫院藥劑科核酸檢測實驗室,湖北醫療隊抵京后首次核酸檢測任務順利開展。
李艷教授介紹,該實驗室歷時48小時緊急改造完成,投入使用后每天可檢測2000份樣本。考慮到北京“加快核酸檢測,應檢盡檢、愿檢盡檢”的疫情防控要求,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檢驗醫療隊又緊急采購2套核酸檢測設備,將實驗室檢測單日核酸檢測能力提升到4000-5000份。
從武漢到北京 全力以赴應對病毒
核酸檢測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確診標準,已寫在1月18日國家衛健委頒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中。1月20日,李艷帶著團隊緊急從CDC拿到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21日凌晨開展試劑的性能評價,當天清晨緊急啟動了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工作。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檢驗醫學科擁有一個獨立的P2實驗室。檢測試劑盒抵達后,這里被確定為專門檢測新型冠狀病毒場所。除承擔該院的核酸樣本檢測外,還同步接受了武昌方艙醫院、青山疾控、江岸區疾控等46家送檢醫療機構的樣本。
武漢疫情期間,李艷教授帶著30多人的團隊,實行全天24小時4班輪換工作方式,在實驗室日夜奮戰,為實現“準確識別患者、掌握感染人數、及時切斷傳染源”的抗疫防控目標做“隱身戰士”。
從1月21日在全國醫院最早開展核酸檢測以來,李艷教授帶領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檢驗團隊截止目前檢驗量近20萬例居全國醫院之首,為武漢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撐。
隨著武漢疫情的好轉,李艷教授受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調派,先后對黑龍江、吉林兩地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網絡培訓,并赴吉林10天實地指導當地開展疫情防控。6月22日,李艷教授又到了北京,駐扎北京醫院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相關工作。
獵取病毒 科技戰疫
武漢疫情暴發前期,隨著感染人數的增多,醫生護士在前期尚未做足防護的時候成了密切接觸者。李艷教授回憶,當時在檢驗科的門口,排起了兩百多人的醫護隊伍等著做核酸檢測。
“這是在危險面前不能退縮的一群人,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在工作。”李艷教授立即給醫院領導打電話建議,讓醫護人員免費做核酸檢測。
對疑似病人進行早檢測、早隔離、早治療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今年1月在武漢新冠疫情爆發初期,針對RT-qPCR檢測試劑盒用于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假陰性”率較高且無法同時檢測其他秋冬季高發、癥狀與新冠相似的呼吸道病毒的難題,李艷教授領銜聯合團隊研究開發了納米孔靶向測序(Nanopore Targeted Sequencing,NTS)檢測方法,綜合病毒靶向擴增和納米孔測序長讀長、實時數據輸出、高敏感性、高準確性的優勢,首次實現6-10小時內同時檢測SARS-CoV-2和其他10大類、40余種呼吸道病毒。同時,該方法還可對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變異情況進行檢測,監控病毒的突變,對病毒進行分型。
李艷教授介紹,用以往的RT-qPCR檢測核酸,好比用一把狙擊槍去擊打樣本中的病毒核酸,有較大的概率打不中而造成“假陰性”率較高,而核酸檢測納米孔靶向測序(NTS)則是撒網,并且同時撒十幾張網,就如同為病毒布下“天羅地網”。這一方式突破以往國內外疾病控制中心在RT-qPCR方法中推薦的少數位點,將檢測范圍擴大到9個基因、12個位點近1萬個堿基(10 kb)區域,全面覆蓋病毒基因組上主要基因區域,100%覆蓋病毒基因組上毒力相關的重要基因,大大增加捕獲病毒核酸的概率,從而顯著提高檢測敏感性和準確性。
與此同時,NTS所采用的目前最為快速的測序技術——納米孔測序,能在捕獲病毒核酸的同時讀出其序列,不但能檢測出是否感染新冠病毒,還能同時檢測出其他常見的呼吸道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狀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甲乙丙型流感病毒等,為臨床診斷提供確切依據。更重要的是,這種方法還能檢測在病毒傳播期間與毒力相關的基因是否發生突變,對病毒進行分型,從而迅速為后續的流行病學分析提供信息,對臨床病人的診療提供指導。
這種新型檢測方法改以往的單一“狙擊”為普遍“撒網”,大大提升了病毒核酸的捕獲概率、病毒陽性檢出率和分型效率,在國內抗疫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李艷教授介紹,NTS檢測法從2020年1月開始研發,2月初即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檢驗科率先測試應用并迅速推廣到抗疫一線醫院,極大提升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精準度,為武漢實現“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的防疫策略做出重大貢獻。6月24日,這一研究成果正式刊發在國際知名期刊Small《微尺度》上,為全球抗疫精準施治提供中國“硬核科技”。
檢驗病毒的醫護人員直接接觸樣本,更為危險。她和團隊反復琢磨:如何在快速診斷的同時,確保直接接觸病毒樣本的醫護人員不被感染。1月31日,李艷教授帶著團隊將新冠病毒滅活后再檢測的實驗:將新冠病毒原始樣本放進專用烤箱”,加熱至56度放置45分鐘,取出靜止10-15分鐘后再檢測。實驗結果證明:與原始樣本比對,滅活后數據結果未見明顯差異。這一方式隨后被迅速用于該實驗室的檢測。“實戰中從來沒有這么干過”,李艷教授說,在核酸檢測的過程中,他們不斷在找更優解。
在抗擊新冠肺炎這場戰“疫”中,時間就意味著生命。李艷教授再次與提供病毒樣本試管的廠家實驗,在試管中添加滅活制劑,“不僅可以節省時間,滅活關口前移也減少了與病毒的接觸環節。”結果證明可行之后,李艷教授立即再次把化學滅活的方案告知全國同行,迅速推進。到目前為止,核酸檢測的時間已經從最初的8小時提高到3小時。
李艷教授團隊通過病例研究發現,抗體免疫試劑檢測結果與患者感染的不同階段密切相關,新型冠狀病毒IgM和IgG抗體免疫聯合檢測對提高新冠病毒早期檢測的臨床敏感度具有重大價值。這一發表在《中華檢驗醫學雜志》上的最新研究成果,說明抗體檢測可以非常有效地彌補核酸檢測漏檢的風險,在新冠病毒感染的及時診治及新冠肺炎防控中發揮重大的實驗室診斷價值,將在診斷、治療監測和病程轉歸等方面提供更多幫助。
一生所學 盡付現在
這半年來,在不斷推進核酸檢測成效的同時,李艷教授還在不斷更新一份PPT——快速提升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效率,把最新成果分享出來。
“我希望不僅是我們實驗室能迅速應對,同時也希望所有的實驗室都能迅速應對。”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檢驗醫學中心是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尤其是分子診斷水平處于全國檢驗界的領先地位,李艷教授希望能夠讓全國同行都能爭取更多應對疫情的經驗。
“滅活后的標本檢測實驗室生物安全可從二級降級到一級”,PPT上的這句話回答的是“新冠核酸檢測實驗室級別”的問題,表達簡單,一目了然。
李艷教授說,用大白話講專業,是為了“不僅要讓業內人士看懂,還要讓領導、非本專業人員都能懂。”
“希望領導能看懂,是為了能讓領導更好地做決策。”作為專業人士同時也是管理者的李艷教授說,她深知疫情當前,應變能力及管理水平都需要基于對實際情況的掌握,而作為掌握最前沿研究成果的他們應該學會“翻譯”醫學語言。
“我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學習。”李艷教授說,不管是分子診斷專業,還是管理水平,自己一直都在不斷學習。疫情期間,她還專門寫日記,記下所用所學。李艷教授把這一頁又一頁的日記歸納為八個字:一生所學 盡付現在。(校對:姜成)
中秋、國慶兩節前夕,26歲的國孝秀帶著剛出生10個多月的女兒去看“姥姥”。國孝秀的媽媽是山西省孝義市瑤圃村有名的“愛心媽媽”李艷萍。李艷萍告訴孩子們,咱家孩子是在國家關愛下成長起來的,名字里的“孝”表示你們是在孝義市長大。
據武安法院官方微信消息,2019年7月24日,武安市人民法院依法對李艷霞、許琪等16人涉惡案件進行了一審公開宣判。對被告人李艷霞以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偽造公司印章罪、敲詐勒索罪、詐騙罪等4項罪名數罪并罰,判處有期徒刑二十年,剝奪政治權利五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二百六十七萬元。
【這群人互不相識,卻在那一刻自發組成“人肉擔架”】6月19日早上,陜西韓城南湖公園監控記錄下這樣一幕:一群人抬著什么急匆匆向外沖去,中途還不斷有路人加入。8點45分左右,李艷華行至南湖公園假山處,突然感到身體不適,腹部陣痛難忍,隨之而來是羊水破裂。
2003年,北漂歌手金寧用公用電話給母親李艷霞打了最后一通電話,說自己要去三里屯發展,會上中央電視臺唱歌給他們驚喜,之后失去聯系。金寧可能受到父親影響,從小就有音樂天賦,自學了吉他和彈琴,李艷霞曾經花180元錢給他買了一把吉他。
李艷濱名下的北京三盛牛排家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注冊地址為北京市朝陽區大咸路甲6號,經營范圍為餐飲管理。記者向牛排家的職業經理人楊嘉誠求證李艷濱和分分投平臺的關系,楊嘉誠稱不知情,“我不參與分分投的實際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