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27日08:47 來源:工人日報
“日常戴一副眼鏡、開車換一副、工作的時候又要換一副,一天要在三副眼鏡間不停切換……”這些場景,正是近視加老花患者的日常。目前中國35歲以上人口,有老花問題人群占比56.9%,達3.9億,占中國總人口數的近三成。但因認知缺失,老花患者數量和矯正數量嚴重不對等。
《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手機網民規模達8.97億。網民中5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占比16.9%,人數超1.5億,“中老年低頭族”正在崛起。
中重度老視人群1.46億人
老花眼,又稱老視,是一種生理現象,隨著年齡增長,晶狀體硬化,彈性減弱,睫狀肌收縮能力降低而致調節減退,近點遠移,故發生近距離視物困難。《老視手術矯正——第五次浪潮》一書中指出,老視通常在38歲左右出現,發病高峰是在42歲~44歲左右。
《2018 Market Scope》調研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有近18億老花病人,中國35歲以上人口,有老視問題人群占比56.9%,達3.9億;中重度老視人群,達1.46億;重度老視人群,達800萬。《國民視覺健康報告》中指出,視力缺陷已經成為我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白內障和老視更是當下威脅我國國民視覺健康的重要因素。
“與近視或白內障不同,老花眼患者通常不會主動就醫,進行專業的眼科檢查,普遍選擇不配戴或隨意配戴老花鏡,如不經檢查驗光就自行購買老花成鏡。”《準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術質量控制》行業標準的牽頭起草人、中國醫師協會眼科醫師分會屈光手術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王錚教授強調,錯誤的應對方式將使眼睛長期處于疲勞狀態,可能導致晶體加速老化。在發展中國家中,94%的未矯正視力損傷是由于老花。“老花患者普遍認為老花眼不用治也治不了,而對于其可以通過積極的手術干預獲得視覺質量提升缺乏正確認知,這才是改善老花患者視覺健康的最大挑戰。”
中老年職場人群視近困難發生率高
“1.5億50歲以上的網民群體,恰好是老視發病率較高的群體,他們的視近需求和視近困難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只能采取戴鏡或手術方式解決。”四川省眼科專委會委員、愛爾眼科醫院集團四川省區副總院長周進教授說,“佩戴老花鏡,雖說視近效果會得到一定改善,但老花患者自身晶狀體高階像差的改變,勢必會引起晶狀體功能減退、視覺質量下降,這是老花鏡無法解決的。”
來自成都的49歲的陳先生是一名牙醫,左眼近視925度,右眼近視750度,高度近視的他和眼鏡“友好”相處了很多年。可近半年來,陳先生覺得近距離視物越來越模糊,由于職業需要,對于視近要求極高的他只得重新驗配了一副近視眼鏡,“我以為是近視度數又漲了導致視力下降,可是配了新的眼鏡近距離還是看不清”。意識到自己的癥狀很有可能是老花,陳先生又去配了一副老花鏡。日常佩戴舊眼鏡保證中近視力,開車時佩戴新配的近視眼鏡保證清晰遠視力,工作或使用手機時佩戴老花鏡提高近視力。這樣一來,三幅眼鏡在手的陳先生,每天做的最多的動作就是取鏡、換鏡。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三個月后,陳先生選擇了晶狀體置換老花矯正手術。
像陳先生這樣的中老年職場人群視近困難的發生率極高。據國際知名調研機構益普索發布的《40歲以上職場人群視近困難發生率及全程視力重要性調研報告》顯示,超過90%受訪者近距離閱讀困難。
6月21日,愛爾眼科在成都公布,將推動在全集團屈光手術科室開設老花手術門診,利用同步國際的角膜激光矯正和眼內晶狀體置換老花手術矯正技術,引領國內老花矯正全面開啟“摘鏡時代”。
11月23日,貴州省宣布剩余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貧困縣退出以貧困發生率為主要衡量標準,原則上貧困縣貧困發生率降至2%以下,西部地區降至3%以下。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信心、頑強奮斗,奪取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的全面勝利。
2019年初,我主動申請駐村扶貧,組織安排我到小丑村擔任第一書記。通過走訪調查和綜合研判,我們總結出村里發展面臨的三大主要障礙:村兩委戰斗力不強、基礎設施落后、缺乏支柱產業。
全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減少到2019年底的551萬人,七年減貧9348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0.2%降低到0.6%,創造了中國減貧史上最好的成績。截至2020年5月,全國832個貧困縣中有780個縣實現脫貧摘帽,未摘帽縣降至52個。
截至2019年底,西藏全部貧困縣區實現摘帽,62.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清零”,貧困發生率降為“0”,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從2015年的1499元增加到2019年的9328元,脫貧攻堅群眾滿意度達99%以上。
記者從山西省扶貧辦日前召開的全國扶貧日媒體通氣會上獲悉,這個省剩余2.16萬貧困人口已全部達到脫貧標準,貧困群眾“兩不愁”質量水平明顯提升,“三保障”突出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2020年1月10日,貴州省銅仁市下派工作組調研沿河縣22個鄉鎮的脫貧攻堅工作,其中一個小組來到中寨鎮。北京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像一個扶貧的展示平臺,把企業和農戶在脫貧攻堅中的成果展示了出來。
而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另一款新冠滅活疫苗Ⅰ/Ⅱ期臨床試驗數據也將于近期公布。目前,中國生物武漢生物制品研究所新冠滅活疫苗Ⅰ/Ⅱ期其余組別的臨床試驗還在按計劃進行。
日前,總臺央視記者從云南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楚雄州專場獲悉,楚雄彝族自治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從2014年底的88733戶333825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2903戶8331人,貧困行政村從644個減少到1個,25個貧困鄉鎮全部退出,7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發生率從12.25%下降到0.46%。
6月23日,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國際臨床(Ⅲ期)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啟動儀式在中國北京、武漢、阿聯酋阿布扎比三地,以視頻會議方式同步舉行,阿聯酋衛生部長向中國生物頒發了臨床試驗批準文件。
截至2019年底,新疆累計實現73.76萬戶292.32萬人脫貧、3107個貧困村退出、25個貧困縣摘帽,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底的19.4%降至1.24%。截至5月底,新疆縣級及以上扶貧龍頭企業740家、扶貧車間2109家已全部復工,吸納貧困人口就業6.86萬人,全疆返崗務工的貧困人口已達102.66萬人,為去年務工人數的1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