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25日20:25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艾葉流芳,又是一年端午至。“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就像中秋節吃月餅、過年吃餃子,咬上一口粽子,口腹歡愉得到滿足,過節的儀式感也隨之而來。
食過返尋味。千百年來,這樣的一種儀式感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遺韻,跨越時空、芬芳至今。傳統節日或者說傳統節日的精神內涵,一直存續于血脈人心,留存在民族基因,歷久彌新、耐人咀嚼。
撫今追昔 傳統節日增進民族凝聚力
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延續至今的傳統節日年深日久、習俗頗多,透過這些節日風俗,我們可以了解古代的社會生活,感悟古人的人文情懷。
端午時節,天氣燥熱、蛇蟲出沒,百姓多掛菖蒲、佩香囊、飲雄黃酒,以驅“五毒”。《紅樓夢》也有“這日正是端陽佳節,蒲艾簪門,虎符系臂”的記載。這些民俗里,蘊含著古人應對天時、物候的經驗智慧和祛病消災、強身健體的淳樸心愿。
關于端午節的起源,最為大多數人熟知和接受的,是紀念屈原。他熱愛故國,明志“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他愛民如子,長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他又剛毅執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自沉汨羅江,老百姓怕魚吃掉他的身體,拿來米團投江喂魚。此后,包粽子、吃粽子逐漸成為民間緬懷屈原的形式。
端午的粽子,包裹著家國情懷;春節的餃子,寓意“更歲交子”;中秋的月餅,寄托著“千里共嬋娟”……在中華民族發展進程中,傳統節日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已經深深融入人們的生活,蘊藏著民族的集體意識,烘托著民族的文化底色。
如果說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那么傳統節日就像優秀傳統文化結出的花果,孕育了、濃縮著民族的記憶和情感。當傳統節日被賦予了人文情懷,便如同黃鐘大呂,哪怕穿越歷史長河,也能在現代人心中激蕩回響,凝聚中華兒女的民族力量。
與時俱進 傳統節日彰顯時代創新力
傳統節日流傳至今,足見其生命力之頑強,但日月輪轉,傳統節日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也有波瀾。
曾幾何時,奢華的包裝、“嘩眾取寵”的餡料,讓端午的粽子變了味兒,祭屈原、競龍舟等活動也露出娛樂化和過度商業化的苗頭。可好在,深刻的文化認同和足夠的信心和定力,使得傳統節日雖跨越千年依然葆有本色。
節日是傳統的,也是開放和包容的,也正因于此,傳統節日及民俗文化得以與時俱進、代代相傳,并擁有了歷久彌新的魅力。去年推出的紀錄片《佳節》,展現了中華民族代表性傳統節日如何從農耕社會發展而來,又如何與時俱進為古老的節日著上現代文明之色。
今年清明節,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我們舉行了全國性哀悼活動。猶記得當天,不少中央媒體網站和主流門戶網站自發將首頁更換為黑白頁面,無數網友也將自己的網絡頭像替換為黑白頭像,并燃起一支支小蠟燭。這樣的祭奠方式,寄托了人們的哀思,延續了清明節的傳統文化基因,也讓傳統節日更加人性化、現代化。
繼承以保持民族性,弘揚以使其現代化,這是今天我們熱愛傳統節日、傳承傳統節日的方式。只要傳統文化的根和魂還在,傳統節日就能夠庚續傳承,為一代又一代的人提供心靈的滋養和精神的慰藉。
美美與共 傳統節日增強文化感召力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國際社會對端午節價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同。
如今,中國正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心,隨著文化“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被包括端午節在內的中國傳統節日所吸引,被中華文化傳遞出來的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所觸動。
端午節,日本人吃粽子、喝菖蒲酒、洗菖蒲浴;今天,世界上有超過85個國家和地區國家會給當地的中國人放假,有的國家還會在地標性建筑上打出“歡度春節”“Happy龍舟賽。春節,是中國人闔家團圓的日子。一些國家會給當地的中國人放假,有的國家還會在地標性建筑上打出“歡度春節”和“Happy Chinese New Year”等祝福字樣。
這些帶有明顯中國傳統文化印記的傳統節日,之所以能被不同國家和地區及其人民認同、喜愛,是因為這些傳統節日背后所傳遞的精神內涵,是全世界所有追求真善美的人共同的祈愿。在世界各國文明平等對話、交流互鑒的以傳統節日“走出去”為契機,把更多優秀中華文化推向世界,讓傳統文化在海外“活起來”“熱起來”,將為增強中華文化的世界感召力增光賦彩,將為以傳統節日“走出去”為契機,把更多優秀中華文化推向世界,讓傳統文化在海外“活起來”“熱起來”,將為增強中華文化的世界感召力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搭建起新的橋梁、提供新的方式和參考。
如果有人問:今天我們為什么還要過傳統節日,傳統節日的價值是什么?我的回答或許是:傳統節日,讓遙遠的記憶更加鮮活,讓民族的向心力更加凝聚,讓不同的文明更加包容。傳承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不妨從過好傳統節日做起。
@小郭小郭愛吃菜:我的天,這個小孩也太可愛了,這個節日我可能跟她的媽媽一樣。這位媽媽表示,剛看到作文時,她也樂得不行,“別家小孩都寫春節、國慶,就我家妞妞寫雙十一節。
“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夏至剛過,我們即將迎來又一個端午節。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數千年的演進中,許多節日都固化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文化習俗和節日風尚。一方面,端午節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順應疫情防控形勢,過節形式的精簡,契合著節日內涵,貼合了人們當下的心境。
是日歷上的特定日子 是想起家的那天 是對自然和祖先的敬畏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今年端午節,三天小長假,時間足夠,可以回趟家,團聚才是節日最傳統的呼喚;可以一起出個游,陪伴才是你們最深情的告白;也可以加個班,奮斗才是人生最明亮的底色;
傳統節日的文化底蘊一直都在加深而沒有變淡,蘊藏在傳統節日中的文化因子,一直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的社會,也豐富著我們的生活。端午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屈原最高貴的精神品質就是對國家與人民的責任擔當。
端午節臨近,在一些城市的商場等公共場所,龍舟、菖蒲等為節日平添了文化意蘊,不僅為公共空間拓展了文化內涵,也對端午節背后的傳統文化進行了具有當代意識的闡釋,讓人們近距離體驗了一次有“文化味”的端午節。期待出現更多適應當代社會的表達方式、傳播形式,讓傳統節日及其承載的傳統文化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讓全世界更好領略中華文明的多姿多彩。
端午節又稱重午節、重五節、天中節、龍舟節、醫藥節等,是最早出現的中華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的意義在于愛國之心、孝義理念等價值觀,粽子、龍舟、艾葉這些符號只是情感載體,如果只是追求物質上的花樣翻新,節日就會失去凝聚力,變得空洞。
5月22日,在柬埔寨茶膠省,人們參加御耕節典禮。一年一度的御耕節是柬埔寨歷史悠久的民族傳統節日,主要是為了祈禱神靈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一年一度的御耕節是柬埔寨歷史悠久的民族傳統節日,主要是為了祈禱神靈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當地時間2019年5月2日,西班牙馬德里附近城鎮Colmernar Viejo,當地慶祝“Las Mayas”傳統節日。通常,7到11歲的女孩會被挑選為“瑪雅”(Maya),她們必須一動不動坐在街頭用鮮花和植物裝飾的祭壇上,嚴肅安靜地保持幾個小時。
文化的傳承創新是我國新時代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傳統文化不斷繁榮發展的基礎與前提。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食糧,當然也是精神家園,它充分體現著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愉悅感,反映著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