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25日16:34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又是一年端午時。吃粽子、賽龍舟、束艾葉,在傳統節日中回歸傳統習俗、品味傳統文化,已成為許多人過節的首選。
傳統節日、傳統習俗,本質上都是一種文化需求,呈現著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朗誦端午節的千古佳作,傳統文化如同一個個跳躍的音符,隨著古人的詩歌韻味流淌;琴棋書畫、昆曲京劇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表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們在端午節中聽到文化之聲、看見文化之美、領悟文化之韻,也讓文脈永續。
傳統節日作為中華文化的基本元素,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端午節龍舟競渡,凝心聚力、團結向前,盡顯中華兒女蓬勃志氣和大無畏精神。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愛國情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著剛毅……無論是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還是紀念孝女曹娥說,這些獨具特色的中國情感,賦予了端午傳統文化的活的靈魂。
傳統端午節如何吸納時代韻味,使其更有“靈氣”?其實,我們身邊就有傳承和創新傳統文化的契機。民以食為天,粽子、面扇等端午美食為大家所喜愛,了解不同的民間傳統習俗、中華美食,也是在了解一段悠久的歷史。將美食與歷史放在一起,就會碰撞出不一樣的端午文化。無論過節的形式如何變化,端午傳統文化背后的價值理念、體現出的情感要素,總會成為吸引人們的根本原因。
端午傳統文化要“立起來”“活起來”,與現代生活對接、與時代精神共鳴,才有可能火起來、融進去、傳出去。比如,端午節詩詞欣賞、漫畫、圖解等不斷被傳播,各種關于端午習俗的H5、小游戲刷屏,其中,既有對傳統文化的持續解讀,又有對中華文化關鍵內容的解鎖。通過互聯網,更多挖掘和運用端午傳統文化的精髓,才能使傳統文化以一種更富參與性和共創性的方式久久流傳。
新穎的形式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古與今的碰撞,激蕩出耀眼的火花,賦予端午節新的活力。用心用情為傳統文化找到適應時代的“語態”,方能為推動傳統文化繁榮興盛注入不竭動能。
隨著中華文化魅力日益滲透到全世界,古老的端午文化也一步步地走入各國的視線。網絡連線、視頻上云,互聯網讓傳統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各國人民都看到多姿多彩的端午習俗和優秀傳統文化。端午文化在海外贏得萬千觀眾,這足以證明,優秀傳統文化仍有強大生命力。而這,也是我們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之一。
從歷史深處深情回望,端午節的文化內涵一直都在不斷豐富和發展。這是傳統文化隨著時間不斷生長,并在現代社會獲得的“新生”。尊重我們的傳統,熱愛我們的文化,過好我們的節日。在弘揚中傳承,在傳承中展望,在展望中創新。以一種新的方式來打開端午的傳統文化,不管形式如何改變,只要根和魂還在,我們的傳統節日就會不斷接續傳承,我們的文化自信就會更加堅定。(文字:李群 漫畫:丁燕)
事實上,系安全帶和戴安全頭盔,都不僅僅是“保命之舉”,也是“依法行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中明確規定,機動車行駛時,駕駛人、乘坐人員應當按規定使用安全帶,摩托車駕駛人及乘坐人員應當按規定戴安全頭盔。
近日,貴州宣布紫云縣、納雍縣等9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標志著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全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完成。“清零”不“清責”,越是“平流無石處”,廣大黨員干部越要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厭戰情緒、僥幸心理、松勁心態,繼續毫不放松抓緊抓實抓細各項脫貧攻堅工作,踢好脫貧“沖線”臨門一腳,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11月16日至20日,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席卷東北大地,雪裹著雨水覆在接觸網上,瞬間結成一排排冰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刻把握發展的階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堅持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現代化水平。(文字/彭瀧阩 漫畫/黃春宇) 漫話中國經濟 系列網評
陶文昭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這是“四個全面”的最新表達。
中國發展模式從來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或思維框架,而是一個隨時間變化而不斷變化的思維探索和實踐探索的集成。從中長期看,我國發展面臨不少挑戰,包括如何提升中國經濟在全球價值鏈的位置,如何使得我們的資本、人力、土地等要素流通與高質量發展的中國經濟更加匹配等。
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涼山州木里縣雅礱江鎮立爾村發生森林火災,遇難者31人,最年輕的19歲;2020年3月30日,四川省涼山西昌市突發森林大火,遇難19人,最年輕24歲。防患于未“燃”,需要我們攜手共行,從每一個“我”做起,不當“起火者”,守護森林,守護家園,也守護逆行者們寶貴的生命。
今年年底前,京滬高鐵將推出“靜音車廂”及計次季票等新型票制產品。“靜音車廂”體現的不僅是以民為本的人文關懷,更是公共服務人性化的一種有益探索,值得其他公共管理部門效仿與推廣。
漫評:幸福生活共奮斗 小康畫卷繪精彩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由負轉正,同比增長0.7%。根據各項統計數據來看,中國經濟復蘇力度強于預期,全年呈現較為強勁的逐季復蘇態勢,這也是國際機構看好我國經濟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