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23日14:25 來源:澎湃新聞
原標題:26年59星:回望中國北斗的“非凡之旅”
◎ 龐丹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
2020年6月23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抓總研制的第55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
隨著該星進入預定工作軌道,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攝影 胡煦劼
20 世紀80 年代開始,我國開始探索適合國情的衛星導航系統發展道路,形成了“三步走”發展戰略。自1994年北斗一號系統工程立項至今,我國用26年的時間實現了
59顆北斗衛星(包括55顆北斗導航衛星和4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的發射。
回望中國北斗的發展,是一條各方力量同舟共濟、攜手拼搏,共同走出的非凡之旅。
率先“吃螃蟹”的北斗一號
早在北斗工程誕生之前,我國曾在衛星導航領域苦苦摸索,在理論探索和研制實踐方面都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立項于20世紀60年代末的“燈塔計劃”,雖然最終因技術方向轉型、財力有限等原因終止,但它卻如同黑夜中的明燈,以十余年的設計和研制,為五院積累了寶貴的工程經驗。
精益求精的北斗人 航天五院供圖
1983年,以陳芳允院士為代表的專家學者,提出了利用2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來測定地面和空中目標的設想。經過大量理論和技術研究工作,雙星定位系統概念逐步明晰。
接下來是一步跨到全球組網,還是分階段走?當時引發了不小的爭議。最終,“先區域、后全球”的思路被確定下來,“三步走”的北斗之路由此鋪開。
1993年初,五院提出衛星總體方案,初步確定了衛星技術狀態和總體技術指標。次年北斗一號系統工程立項,研制工作全面展開。
然而,在當時國外技術封鎖、國內部件廠家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北斗一號研制只能在摸索中起步。據五院北斗一號總設計師范本堯院士回憶,北斗一號的國產化是從太陽帆板做起。“當時很多衛星都不敢上,北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硬著頭皮上。”他說。
在此后的國產化攻關中,不論是東方紅三號平臺的橫空出世,還是影響長壽命的關鍵部件,以李祖洪總指揮、范本堯總設計師等為代表的老一輩北斗人,憑借自力更生的創業精神逐一攻克難關,終于在2003年建成了北斗一號系統,使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后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同時,在此過程中積累的建設和應用實踐經驗,以及迅速成長的北斗研制隊伍,為后續工程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北斗二號在激情歲月中成長
1999年,五院在全力研制北斗一號衛星的同時,開始了對第二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論證。2004年,北斗二號衛星工程正式立項研制。
為實現快速形成區域導航服務能力的國家戰略,以謝軍、楊慧等為代表的北斗人,設計了國際上首個以GEO(地球同步軌道)/IGSO(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為主、有源與無源導航多功能服務相融合的衛星方案,攻克了以導航衛星總體技術、高精度星載原子鐘等多項關鍵技術,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建成了國際上首個混合星座區域衛星導航系統。
北斗二號的8年研制,是讓北斗人難忘的激情歲月。2007年,首顆北斗二號衛星迎來研制攻關的關鍵時刻。根據國際電聯的頻率申請規則,有限的頻率資源過期作廢。研制隊伍爭分奪秒完成了所有前期研制,進駐發射場后又大干3天體力活,搬設備、扛機柜、布電纜,沒有片刻喘息,緊接著又是200小時不間斷的加電測試。
在這場與時間的賽跑中,院士、型號老總和技術人員一起排班,共同戰勝種種考驗。不少隊員因為水土不服和過度疲勞而拉肚子、發燒,總設計師謝軍3次暈倒……2007年4月16日,首顆北斗二號衛星發射2天后,傳回了清晰的信號,使我國衛星導航系統具備了獲得空間頻率資源的資格。此時,頻率有效時間僅剩不到4小時。
此后數年,北斗二號衛星發射連戰連捷。2012年12月27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提供區域服務,成為國際衛星導航系統四大服務商之一。
北斗三號開啟創新發展新征程
在北斗二號正式提供區域導航定位服務前,北斗三號全球導航系統的論證驗證工作已拉開序幕,確定了建設獨立自主、開放兼容、技術先進、穩定可靠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目標。自此,北斗開啟了創新發展的新征程。
建設高性能、高可靠的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科技領域中長期發展規劃的16個重大專項之一。相對于北斗二號區域系統,北斗三號服務區域將擴展至全球,同時實現下行導航信號升級與改造等關鍵技術突破,為用戶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
北斗三號
該系統建設既是對北斗區域系統的完善與升級,更是聚焦世界一流衛星導航系統的攀登與跨越。系統建成后性能與GPS相當,將使我國衛星導航系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自2009年12月起,北斗三號研制團隊在謝軍、遲軍、王平、陳忠貴等專家帶領下加速沖刺,于2018年成功實現一年19星發射,在太空中刷新了“中國速度”。北斗三號全球導航系統不僅提出了國際上首個高中軌道星間鏈路混合型新體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星間鏈路網絡協議,自主定軌、時間同步等系統方案,還研發、建立了器部件國產化從研制、驗證到應用的一體化體系,徹底打破了核心器部件長期依賴進口、受制于人的局面。
今日之北斗,已取得史詩般的進步和成就。“三步走”的戰略路徑,從“夢想在望”變成“夢想在握”。
相關鏈接>>>>
北斗三號牛在哪?
新突破實現聯通無極限。由于我國北斗系統不能像美國GPS那樣,在全球建立地面站,為了解決境外衛星的數據傳輸通道,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研制團隊攻克了星座星間鏈路技術,采取星間、星地傳輸功能一體化設計,實現了衛星與衛星、衛星與地面站的鏈路互通,這就是說,雖然“看不見”在地球另一面的北斗衛星,但用北斗衛星的星間鏈路同樣能與它們取得聯系。用星間鏈路技術實現太空兄弟間手拉手,心相通,不僅實現了相互間的通信和數據傳輸,還能相互測距,自動“保持隊形”,可以減輕地面管理維護壓力。星間鏈路技術的應用中,設計了全新的網絡協議、管理策略和路由策略,解決了不能全球布站進行衛星境外監測的難題,是北斗全球導航系統建設的一大特色。
雙星運往發射塔架 航天五院供稿
新技術實現衛星長壽命。“北斗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中國發展衛星導航技術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設施,也是為全人類提供時間坐標和空間坐標的基礎設施,服務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十分重要”,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衛星總指揮遲軍介紹說,就像停水停電影響城市生活一樣,衛星導航服務一旦中斷,國家和社會的正常運行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此,對衛星導航的可靠性、連續性提出了苛刻設計的要求。為了提高衛星在軌服務的可靠性,北斗三號衛星采取了多項可靠性措施,使衛星的設計壽命達到12年,達到國際導航衛星的先進水平,為北斗系統服務的連續、穩定提供了基礎保證。
北斗三號
新“神器”讓服務“零誤差”。為了提高服務的精度,北斗三號配置了新一代原子鐘,通過提升原子鐘指標,提升衛星性能、改善用戶體驗。原子鐘是利用原子躍遷頻率穩定的特性保證產生時間的精準性,目前國際上主要有銣原子鐘、氫原子鐘、銫原子鐘等。我國北斗衛星采用銣原子鐘,同時還配置了性能更高的新研國產氫原子鐘。氫原子鐘雖然質量和功耗比銣原子鐘大,但穩定性和漂移率等指標更優。相對于銣原子鐘,我國起步更晚,2015年我國研制的氫原子鐘首次在軌應用驗證,為北斗全球導航系統進行了技術探索,至今功能、性能十分穩定。星載氫原子鐘的在軌應用,對于實現北斗導航定位“分秒不差”,發揮著重要作用。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介紹,北斗三號的服務能力較北斗二號拓展了10倍,在通信、電力、金融、測繪交通、漁業、農業、林業等領域,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北斗導航系統的普惠服務。
>>>>北斗大事記
1
1994年北斗一號系統工程立項。
2
2003年北斗一號系統建成,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后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3
2004年北斗二號衛星工程立項。
4
2009年12月北斗三號立項。
5
2012年成功建成國際上首個混合星座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提供區域服務,北斗系統成為國際衛星導航系統四大服務商之一。
6
2018年12月27日,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正式向“一帶一路”及全球提供基本導航服務,中國北斗距離全球組網的目標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7
2019年12月底,全球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成,對北斗導航系統全球組網的順利完成具有里程碑式重要意義。
8
2020年6月23日,第55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9
未來計劃2035年,以北斗系統為核心,建設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
另外,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展至今,也離不開兢兢業業運送每一顆北斗導航衛星上天的“北斗專列”——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下面這張長圖帶你認識他們。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及視頻均由作者提供
2000年10月31日,我國成功發射北斗導航試驗衛星01星,為我國第一代北斗導航衛星定位系統的建設奠定了基礎。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建成開通。(責任編輯 李亞瓊 楊巧云)
△聯播視頻丨習近平出席建成暨開通儀式并宣布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 (總臺央視記者王哈男拍攝) △獨家視頻丨習近平去年9月向孫家棟頒授“共和國勛章”。2015年,楊長風接替孫家棟院士擔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帶領團隊繼續為航天夢奮斗。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后一顆組網衛星點火升空。北斗系統是中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范圍最廣、服務性能最高、與百姓生活關聯最緊密的巨型復雜航天系統。作為中國自主創新的結晶,一顆顆北斗衛星巡天測地,見證的是中國堅定破解“卡脖子”難題、突破發展瓶頸的志氣。
北斗三號衛星團隊在發射場合影。2020年7月31日,中國向全世界鄭重宣告,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已全面建成,中國北斗自此開啟高質量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嶄新篇章。
題:中國北斗全球夢圓——寫在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之際 2000年10月31日凌晨,中國自行研制的第一顆導航定位衛星——“北斗導航試驗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基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等信息基礎設施支撐,智慧港口建設正在穩步推進。7月29日,記者從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獲悉,北斗三號系統最后一顆組網衛星,已完成在軌測試、入網評估等工作,于近日正式入網。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7月31日上午在北京舉行。在北斗三號系統中,短報文通信的能力顯著提升, 信息發送能力從最初一次120個漢字提升到1200個漢字, 廣泛用于遠洋漁業、搶險救災、全球搜救等多個領域。
其實,玉兔二號月球車也在這個試驗場里接受過測試,只不過當時這里的沙子模擬的是月球表面環境。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 火星車GNC分系統副主任設計師 滕寶毅:我們還是要踏踏實實、一步一步來,要注意日常的積累。
6月30日14時15分,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后一顆組網衛星功定點于距離地面約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順利進入長期運行管理模式。西安中心科技人員正在組織開展北斗三號GEO-3衛星軌道控制任務 呂炳宏 
6月23日上午9時43分許,我國第55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拼搏,勇攀科技高峰,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突破了一批又一批“牽鼻子”“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