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23日11:00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天津6月22日電 題:“天津智港”千帆競
新華社記者王明浩、劉元旭、邵香云、白佳麗
盛夏時節,天津第四次迎來世界智能大會,從線上到“云端”,繼續探討人類與智能相遇后的無限可能。搭建平臺、以會興業,智能因子的注入,改變著這座城市的發展“質感”。
作為率先提出智能科技產業概念的城市,天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每5家規上企業中就有1家是智能制造類企業;形成智能網聯汽車、智能終端、先進通信、機器人等9大優勢領域;2019年智能科技產業比重達到16.6%……新引擎跑出加速度。
在天津港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北區智能碼頭自動化堆場,裝載著集裝箱的無人駕駛電動集裝箱卡車向碼頭駛去(2019年9月26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沿著高質量發展之路,一個智能科技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天津智港”正在走來。
從海港到智港 搶占產業新風口
在位于天津濱海高新區的云賬戶(天津)共享經濟信息咨詢有限公司內,藍色大屏實時顯示著全國業務數據。
“一季度,我們企業的營銷逆勢增長,收入突破百億元,同比增長超過40%。”公司董事長楊暉說。
3年時間,云賬戶年營業收入從8億元增長到347億元,為5000多家共享經濟平臺和超過4400萬名個體經營者提供線上收入結算等綜合服務,成為“共享經濟智能綜合服務”領域的“隱形冠軍”。
在濱海新區,城市精細化治理、政府精準化服務,由“數字孿生”技術等構建的“最強大腦”指揮完成。支撐這個“大腦”的,是位于區內的“紫光云”。
“我們希望‘紫光云’可以全面助力百行百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紫光云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天津公司總經理李明說。
2017年舉辦首屆盛會以來,天津著力做好“以會興業”的“后半篇文章”,智能科技產業茁壯成長。
為搶占智能科技“風口”,天津重磅舉措不斷:出臺推進智能科技產業發展的“1+10”方案體系,實施智能科技產業集群三年行動計劃,設立百億級智能制造專項資金……
中科曙光、深之藍、一飛智控等一批智能科技企業正發揮“頭雁效應”,引領天津向高質量方向展翅飛翔。
“以智能網聯汽車、智能終端、機器人等9大領域為代表的智能科技應用場景已經形成。”天津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尹繼輝說,2019年,全市智能科技產業比重達到16.6%。
在中新天津生態城“X未來餐廳”,顧客通過自動駕駛機器人取菜(2018年11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從制造到智造 提升發展新成色
從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再到現代化印刷,走進天津長榮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歷史的展館和智能化的工廠,聯結起了印刷術的過去與當下。
作為行業領先的印刷裝備制造企業,傳統“遇見”智能,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數字告訴答案——長榮平均減少制造周期時間45%,減少數據輸入時間75%,減少產品缺陷18%。
“傳統制造業的智能升級是一條必經之路,我們通過智能化升級,實現了工業互聯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天津長榮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李莉道出了秘訣。
如今,更多企業如長榮一般,走上了智能轉型的道路。
2019年,天津海爾洗滌電器有限公司落棋天津。在這個兼容全自動波輪、滾筒洗衣機柔性生產的大規模定制互聯工廠里,用戶訂單直達工廠,定制產品直發用戶,滿足了用戶多樣化需求。
數據記錄著天津的這一變化:近兩年,天津市共支持智能化改造項目911個,安排財政資金36.2億元,打造高質量、多領域的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截至2019年底,天津共打造了60家智能工廠和100個數字化車間。
從新基建到新技術 構筑未來“新支撐”
“京津走廊”上的天津武清,一處工地正在緊張施工。4.2萬個機架的龐大容量,將使這里成為中國電信在北方的核心匯接節點之一。
“項目建成后,有望吸引互聯網、金融科技、智能制造等大批‘頭部’企業落戶。”中國電信天津分公司總經理趙昱鋒說。
新基建構建起未來新支撐。今年5月,騰訊摘牌天津高新區290畝土地,規劃建設全國最大IDC數據機房……這些數據中心,將憑借強大的承載能力“筑巢引鳳”。
另一支撐,來自突破“卡脖子”技術的自主創新。
今年3月,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兩家操作系統企業,“中標麒麟”和“銀河麒麟”合體成立的麒麟軟件,總部落戶天津。
“冰火麒麟”雙劍合璧,共辟“新藍海”:塑造規模逾萬人的自主操作系統團隊,帶動萬億產業。
在天津大學一間實驗室,布滿108個字符和符號的屏幕上,同樣閃爍著智能創新之光。這款自主研發的腦-機交互芯片“腦語者”,可通過“意念”實現全世界最大指令集的“隔空打字”。
“‘腦語者’適用于特種醫學、康復醫學等智能應用領域,將使人類擁有‘第三只手’。”天津大學醫學工程與轉化醫學研究院副教授許敏鵬說。
在智能科技的藤蔓上,自主創新不斷開花結果。
工作人員在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天河三號”原型機機房內巡查(2019年4月24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天河三號”百億億次超算完成關鍵技術指標認證,人工智能供熱解決方案落地應用,中芯國際T2項目形成72萬片8英寸晶圓的年產能力,無人駕駛電動集卡整船作業獲得成功……
積蓄能量,蓄勢突破!天津正積極投身智能懷抱,擁抱無限可能的未來!
近日,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莫榮研究團隊發布的一項研究成果認為,目前人工智能對我國就業影響總體有限。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看來,國內制造業自動化替代崗位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2020年9月,東風汽車制造的首批5G無人駕駛集裝卡車正式交付,并在CSP廈門遠海碼頭現場開啟編組運營測試;2020年9月,東風汽車制造的首批5G無人駕駛集裝卡車正式交付,并在CSP廈門遠海碼頭現場開啟編組運營測試;
近日,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莫榮研究團隊發布的一項研究成果認為,目前人工智能對我國就業影響總體有限。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看來,國內制造業自動化替代崗位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從短期看,人工智能對就業總量影響相對溫和,結構影響重于數量影響,但就業結構性矛盾處于上升通道,潛在的技術性失業風險在增加。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看來,國內制造業自動化替代崗位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2020年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超過5.6億,電商直播用戶規模超過3億,短視頻用戶超8億…… 11月25日,人民日報中國品牌發展研究院發布《中國視頻社會化趨勢報告(2020)》。基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等因素的驅動,在經歷了“影視視頻時代”“網絡視頻時代”之后,我們正在加速進入一個全新的“視頻社會化時代”。
周建軍表示,5G與具體行業相結合,將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優化勞動力分配,同時為勞動者提供更強有力的保護。周建軍說,相信隨著5G應用規模的擴大和應用場景的豐富,5G模組的數量將很快達到甚至超過4G模組的水平,“我們也預測,5G模組價格將很快降低至100美元左右”。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極地破冰科考船雪龍2號成功交付,“藍鯨1號”首次成功開采可燃冰,全球最大集裝箱船順利下水……過去5年,我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領域捷報頻傳。
我軍要實現現代化、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站立新軍事革命的潮頭,加快推進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新華社發 智能化代表先進戰斗力,是未來軍隊建設和戰爭的發展方向,是加快“三化”融合發展的龍頭,要以智能化“化”出來的方向優勢,謀取軍隊建設和未來作戰的代差勝勢。
擁有堅實發達的實體經濟,是使我國具有長遠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要堅持實體產業以我為主。還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筑牢實體經濟根基,把實體產業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專訪:“相信今年的進博會將比以往辦得更大、更好、更創新”——訪思愛普全球執行副總裁紀秉盟 “我們還將展示思愛普在此前25年里‘在中國,為中國’的發展歷程,”他說,“思愛普期待加強與中國企業的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