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8日15: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如何彌補算法漏洞、為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筑起保護屏障,成為信息時代的一道必答題。強化大數據時代的個人信息保護,從根本上還是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頒布民法典,讓個人信息保護實現有法可依,是法治的重要一步,未來還要通過司法實踐,真正實現個人信息保護的有法必依
“家里孩子剛出生,每天就有應接不暇的母嬰用品廣告推送”“網上搜了點攝影資料,隨后就被鋪天蓋地的攝影器材廣告轟炸”“剛瀏覽幾個婚戀平臺,微博上就有大量相親對象照片發過來”……如今,這樣的“精準營銷”并不鮮見,給人帶來困擾。近期,據媒體報道,某社交應用軟件疑似不當利用用戶聊天數據進行個性化商業推介。盡管事實真相還有待查明,但用戶的疑慮難以消解。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基于推薦算法的個性化廣告進入日常生活。推薦算法是一種信息技術,企業運用的最初目的在于提升信息傳遞的精準性,優化用戶體驗。但在算法面前,如果包含用戶個人信息的數據沒有經過加密或者脫敏處理,就會埋下安全隱患。如何彌補算法漏洞、為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筑起保護屏障,成為信息時代的一道必答題。
現代社會,數據已成為一種重要生產資料和寶貴資產。這其中,個人網絡行為信息,因其能夠轉化為潛在消費行為的數據資源,更加具有稀缺性和經濟價值,也成為各類網站和手機應用追逐的對象。現實中,有的電商平臺要求領取優惠券時提交手機號碼,有的商家在線辦理會員時要求填寫姓名、身份證號,凡此種種,映照著個人信息越來越多地被不同渠道收集。近年來,隨著網絡安全法、電子商務法的出臺,在收集數據時,各類網站和應用程序一般會與用戶在線簽訂服務協議。但正如技術專家所說,面對合規要求和監管壓力,平臺收集用戶信息的方式變得越來越隱蔽。相較于傳統的姓名、住址、電話號碼等個人信息,諸如瀏覽痕跡等用戶信息的收集行為不易被察覺,某種程度上仍處于監管的“灰色地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穩定的治理”。強化大數據時代的個人信息保護,從根本上還是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針對數據運用、隱私和個人信息保護等問題,不久前出臺的民法典開出了“良方”。在保護原則上,民法典規定企業對涉及個人信息的數據收集應取得明確同意,同時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在保護范圍上,不僅傳統意義上的個人信息悉數得到保護,而且“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活動和私密信息也被包含在隱私范疇之內,從而使搜索信息、瀏覽數據等被納入隱私權的保護范圍。在保護措施上,民法典以反向列舉的方式規定了處理隱私和個人信息的禁止性行為,包括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不得處理他人的私密信息等,為信息技術涉足人類生活場景劃定了合規底線。在利益平衡上,民法典設計了平衡個人信息保護與信息利用的規范,在加強對隱私和個人信息保護的基礎上,對那些為公共利益或者在其他合理必要限度內的使用行為提供了支持。
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頒布民法典,讓個人信息保護實現有法可依,是法治的重要一步,未來還要通過司法實踐,真正實現個人信息保護的有法必依。相關部門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加快開展涉及民法典實施的司法解釋清理制定工作,并加大普法力度,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同時,各級司法機關要深入學習領會民法典新規定新概念新精神,提高運用民法典維護人民權益、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審判質量和公信力,為個人信息保護提供堅強司法后盾,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法者,治之端也。”隨著法治建設的不斷進步,我們必能為個人信息筑牢防護堤壩,讓新技術、新應用更好造福社會。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18日 05 版)
據今年5月報道,南京市建鄴區莫愁湖街道長虹路的路邊公廁就安裝了人臉識別取紙設備。據新華社,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薛軍表示,人臉信息作為生物識別信息,一般來說伴隨著人的一生,是不可更改的。
進入數字時代,很多企業建立了自己的征信系統,加大征信業開放力度相當于聚合這部分社會資源,促使征信服務機構提供多維度個人信用評分制度,提高行業整體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征信信息的獲取源自于公民、企業等信用主體的交易行為,涉及個人隱私、商業機密,要注意做好信息安全保護。
新技術不斷催生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的同時,一些APP侵害用戶權益問題也在顯現,對違規APP進行整治是當務之急。檢測中還發現,中小APP開發企業整改應對能力不足,出現了管理短板、技改短板、經驗短板,已成為治理重點。
據韓聯社報道,韓國負責個人信息保護政策的中央行政機構“個人信息保護委員會”25日以臉書擅自使用用戶信息為由,對其處以67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978萬元)的罰款,并進行刑事控告。
針對“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泄露”一事,今天(17日)早間8時34分,@圓通速遞 發布聲明回應稱,疑似有加盟網點個別員工與外部不法分子勾結,利用員工賬號和第三方非法工具竊取運單信息,導致信息外泄。公司隨后向當地公安部門報案,并全力配合調查。相關犯罪嫌疑人于9月落網。
我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11月1日零時正式啟動,持續至12月10日,隨后開展普查數據處理、匯總等工作,2021年對外發布主要數據公報。技術和制度的雙重保障,應該可以消除居民對個人信息泄露的擔憂,相信絕大多數居民面對人口普查時,能夠打消顧慮積極配合人口普查。
據了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從今天(11月1日)開始持續到12月10日,全國大概有700萬名普查員和普查指導員將對4億多住戶進行填報。與歷次人口普查不同的是,這次普查全面采取電子化采集方式,由普查員使用智能手機或PAD登記普查對象信息并聯網實時上報。
北京商報記者嘗試安裝叮嗒出行后發現,僅因誤觸開屏廣告,幾秒之內,手機便顯示正在下載并要求安裝“淘寶特價版”App。App通過收集的信息對用戶進行精準營銷,還可能涉嫌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涉嫌不正當競爭,違背了基本的市場經濟準則。
10月28日,新京報記者獲悉,據工信部最新發布的2020年第五批關于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通報結果,有贊精選涉及違規收集個人信息等問題被點名。工信部近期組織第三方檢測機構對手機應用軟件進行檢查,截至目前,尚有131款APP未完成整改,其中涉及有贊精選等電商類APP。
近日,一篇講述手機失竊后事主驚心動魄的經歷的文章在網絡熱傳。草案對敏感個人信息作出界定,并設專節明確敏感個人信息處理規則,即基于個人同意處理敏感個人信息的,個人信息處理者應當取得個人單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