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7日10: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石嘴山6月16日電 (記者 李曉喻)“我覺得已經奔到小康了!”說起現在的生活,恒達紡織有限公司勞務移民扶貧車間工人馬建建一臉滿足。
馬建建2012年從有“苦甲天下”之稱的寧夏固原搬來石嘴山市,在這家扶貧車間工作已有五年。“以前在固原種地,一家子一年也就賺四五千元(人民幣,下同),現在一個月我就能掙4700元,算比較高的工資了”,她笑著說,如今一年家里能存四五萬,還買了套54平米的新房。
像馬建建這樣靠“扶貧車間”擺脫貧困的人不在少數。同為紡織女工的岳銀川說,以前自己在固原做農活又苦又累不說,一年只能賺幾千元,而現在她家每年都能存個五六萬元,“和在固原的日子比簡直不能想象”。
據介紹,目前恒達紡織有限公司已吸納了附近900多名搬遷群眾就業,其中80%都是女員工,人均增收4.5萬元。
現在,扶貧車間已在寧夏不少地方蔚然成風,成為助力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工具。
惠農區燕子墩鄉海燕村黨支部書記何鵬介紹說,村民建檔立卡貧困戶多數學歷都在小學甚至小學以下,勞動技能較差,外出務工壓力較大。為了能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加收入、照顧家里兩不誤,鄉里爭取了1800多萬元的投資,引進一些企業在當地建設編織袋生產線、襪子生產線,主要招募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現在,扶貧車間每年能安置就業124人,年人均收入增加2萬元左右。
走進海燕村的扶貧車間,兩鬢斑白的老人們正麻利地套著編織袋。何鵬說,該車間有三五十位50-60歲的老年人在這里工作,領計件工資。“剛開始的時候他們不熟練,一天也就掙20多元,現在每月能有1800-2600元不等的收入,這樣老人有事做、有錢賺,生活更有保障。”
分析人士認為,扶貧車間把過去簡單的“送錢上門”變成了“送工作上門”,實實在在地激發了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不僅能夠提高貧困民眾的素質和勞動技能,也有助于解決留守婦女、老人面臨的許多實際困難,是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脫貧良策。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已明確提出,要支持扶貧產業恢復發展。人社部、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國務院扶貧辦也印發通知,將支持扶貧車間建設,推進扶貧車間復工復產,優先吸納搬遷貧困勞動力。有理由期待,在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今后各類“扶貧車間”將得到更大力度扶持。(完)
近年來,姚磨村逐步建起1.2萬畝的冷涼蔬菜基地,種植菜心、西蘭花、娃娃菜等蔬菜,冷涼蔬菜產業逐漸成為當地百姓脫貧增收的“新動能”。記者在姚磨村的蔬菜分揀車間看到,工人們正快速地將一顆顆西蘭花整齊地碼進泡沫箱,并核校稱重。
俯瞰楊嶺村,群山綠樹環抱中,屋舍儼然,村道整理,村子秀麗多姿。(新華社記者 謝建雯攝) 新華社銀川6月23日電(記者謝建雯、盧鷹)盛夏時節,郁郁蔥蔥的六盤山深處,“老馬茶館”里又飄出了甜甜的八寶茶香。
馬克明是楊嶺村的養牛大戶,2016年養牛已經超過200頭,不過要是跟今天的規模比,那可真是小巫見大巫,“這個現代化牛棚里,目前養殖640多頭。“楊嶺正在改變,不僅僅是村子的面貌,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面貌” 當我們和村干部們圍著火爐促膝長談,才知道,楊嶺的改變絕非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