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2日17:56 來源:《紅旗文稿》2020/11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穩則天下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和部署下,全國各地都制定了農業復工復產的方案,為我國穩定農業生產,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提供了有力支撐。當前,努力推進農業復工復產,助力脫貧攻堅,要抓好幾個關鍵問題。
嚴格落實差別防控要求。我國外防輸入壓力持續加大、國內疫情反彈的風險始終存在,要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完善常態化防控機制,堅決防止疫情新燃點,決不能前功盡棄。一旦防控出現疏漏,不僅會嚴重阻礙農業復工復產,還會加大復工復產的難度和社會成本。農業生產的特點是對自然條件依賴度高,季節性強,一旦因為防控不力,出現疫情反彈,錯過耕作時機,就錯過了今年一年或者半年的農業生產,損失不可挽回。因此,必須嚴格落實中央提出的分區分級差異化疫情防控措施,確保疫情不反彈、不擴散。農業生產在疫情防護方面具有兩面性:一方面,由于農業勞動場所一般比較開闊,不像工業生產車間集聚度那么高,這有利于疫情防控;另一方面,農民防護意識相對淡薄,防護用品比較缺乏,受醫療條件所限,容易增加病毒傳播的機會。這就要求農村基層組織和基層干部不能有麻痹和松懈心理,要加強防護宣傳,壓實責任主體,繼續抓緊抓實抓細各項防控措施,確保農業健康有序復工復產,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努力完成今年的目標任務。
及時破解復工復產難題。農業生產的復工復產也必須解決人、財、物的問題。人的問題也就是勞動力問題,這里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家庭聯產承包經營形式下的農戶生產,這類情況基本不缺勞動力;另一種是承包經營土地的種糧大戶、種菜大戶、養殖大戶等,他們通常需要雇傭一定數量的勞動力。疫情期間,農民工外出打工受限,政府盡量引導、支持和補貼這些大戶利用本地勞動力,實行本地就業,這是防止農民因疫情返貧的重要舉措。財的問題就是資金問題,農業生產需要種子、地膜、化肥、生產工具等投入,疫情期間,可能因為物流成本上升、生產資料供給不足,造成投入增加,這就需要政府發揮重要作用,在貸款上給予及時放貸,利率上實行優惠政策;在成本費用給予適當的補貼;在生產資料上力保價格穩定。物的問題就是農業生產資料的供應問題,疫情期間也需要政府發揮作用,引導企業提供充足的供給,確保生產資料價格穩定;同時要保持運輸渠道暢通,建立綠色通道,盡量減少疫情防控中不必要的物流手續和環節,加快物流效率,以免貽誤農時;政府要切實加強市場監管,不要讓假種子、假化肥、假農藥坑害農民。農民的復產復工的難題解決了,既阻止了返貧,也有利于脫貧。
努力推動農產品高質量生產。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在高質量轉型發展上邁出更大步伐,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農產品高質量生產,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農民擺脫貧困,過上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疫情使人們健康意識進一步增強,未來人們對保健食品、綠色食品的需要,會越來越成為消費潮流。地方政府應該抓住機遇,鼓勵和支持農民調整產品結構,大力發展保健食品、綠色食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這既符合我國綠色發展理念,也符合人們追求健康的心理需求。政府應以疫情防控為切入點,積極幫扶農戶和企業,在農村建立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鼓勵和幫助農戶和企業探索農村“禽畜飼養—(提供)農業用肥—(生產)綠色產品—(秸稈等作為)農業飼料—禽畜飼養”這種綠色循環經濟,徹底解決牲畜糞便污染和秸稈焚燒污染等問題,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和公共衛生條件,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充分利用互聯網高效銷售。利用新科技助力脫貧,是精準脫貧的重要途徑。其中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農產品銷售,具有銷售鏈條短、成交速度快、流通費用低等特點,尤其適合即時消費的蔬菜、水果、鮮肉等農產品。疫情期間,人們出行購物受到嚴格限制,但也使人們養成了網上購物的習慣和意識。農產品作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尤其成為網絡銷售的重頭戲。有的農產品生產企業或農戶,利用互聯網開設了“菜園子”、“網絡超市”銷售自己的產品;有的基層村支部、村委會利用網絡直播有組織地為農戶銷售產品,銷路良好,農民們越來越嘗到了網絡銷售的甜頭。對于那些地處偏遠、又有綠色產品生產條件的農牧戶,更適合利用互聯網建立銷售渠道。疫情催生出的人們新習慣,從原來習慣于實地逛菜市場,轉變為習慣于網絡上逛“菜園子”,這要求企業和農戶要學會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提高銷售效率和經濟效益。地方政府在其中要幫助解決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加快建設互聯網基礎設施;二是建立有利于快速物流的公路交通設施。新老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既可以為農民提供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又為新科技助力脫貧創造條件。
積極探索農業領域共享經濟模式。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農業領域探索共享經濟模式,有利于推動脫貧、防止返貧,實現共同富裕。現代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本身,就具有合作共享的內在要求,比如土地灌溉需要共享水利設施;農產品收割需要共享機械化作業;農產品銷售需要共享平臺,降低一家一戶承擔的風險和更高的流通費用,等等。有些經濟資源本身就帶有共享屬性,比如旅游景點、特色農家院等,需要農戶共享基礎設施、共享特色品牌等。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探索出了形式多樣的鄉村共享發展模式,這些經驗值得總結和借鑒。疫情給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也上了一堂課,一家一戶難以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相反,通過基層黨組織的帶動作用,通過農戶之間的團結互助,以利益為紐帶,建立生產合作社、消費合作社、互聯網平臺等共享經濟模式,必將為農業生產降低風險發揮作用,為共同富裕創造條件,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注入新活力。
(作者: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8月3日,記者從省科技廳獲悉,我省13個農業領域重大科技專項順利通過驗收,突破了花生、果樹、玉米、蛋雞、肉制品加工等一批產業化發展中的關鍵技術“瓶頸”。
在育種領域,“高油酸高產多抗花生新品種的培育與產業化示范”項目研發的高油酸花生標記輔助選擇育種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種植領域,“糧食作物新品種(鄭單1002、鄭麥379、鄭麥101)產業化開發”項目,開發了玉米小麥優質高產配套栽培技術和產業化應用模式,集成優質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規程6套,建立高產示范方251個,推廣面積超過4000萬畝,獲經濟效益10億元以上。
在種植領域,“糧食作物新品種(鄭單1002、鄭麥379、鄭麥101)產業化開發”項目開發了玉米小麥優質高產配套栽培技術和產業化應用模式,集成優質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規程6套,建立高產示范方251個,推廣面積超過4000萬畝,獲經濟效益10 億元以上。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在“三農”。我們相信,以擴大有效投資為抓手,全國各地因地制宜、多措并舉、合力推進,一定能把“三農”的短板補得更實,把農村的基礎打得更牢,攜手各族人民共同邁進小康社會。
其中,全國負面清單由40條減至33條,壓減比例17.5%;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由37條減至30條,壓減比例18.9%。在服務業方面,加快了金融、基礎設施、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的開放進程,取消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壽險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實現了負面清單金融條目的清零。
” 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胡序濤坦言,下一步要加強電商人才體系建設,加強本地人才培訓,吸引大學生返鄉創業。農產品電商,不是簡單把農產品搬到網上,更重要的是通過市場倒逼,實現產業鏈的變革。
在農技推廣信息服務平臺“中國農技推廣”,38萬多名農技推廣人員、6000多名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專家提供遠程問診。以數字化賦能農業供給側、拓展農業需求側、打通農業供需流通堵點,農業高質量發展動能將更足。
近日,農業農村部印發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高質量發展規劃(2020—2022年)》,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發展作出具體規劃,提出了五大支持政策和四大保障措施。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四川省在扎實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強化責任擔當,細化落實舉措,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加力加勁、推動農業領域盡快復工復產,促進全省經濟穩定增長、社會和諧穩定。協調開行四川省至杭州高鐵專列,組織農民工免費乘坐返杭復工,也開通了一些市州到廣東的省際客運服務。
作為中國農業經濟龐大肌體的細胞組織,廣大小農戶是“中國飯碗”的直接貢獻者。讓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更是為了提升廣大農業生產者在產業體系中的地位、融入度和話語權,使勞動價值得以更好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