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7日10:31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6月6日電(記者 劉奕湛)人格權是民事主體對其特定的人格利益享有的權利,關系到每個人的人格尊嚴,是民事主體最基本的權利。從全面建立反性騷擾制度防線,到構筑個人信息安全防火墻,再到保障公眾私生活“安寧權”,在生活當中曾遇到的那些糟心事,民法典中均有相應的法律條文對你我加以保護。
遭遇“性騷擾”怎么辦?
【案例】天津一高校教師李某某于2019年5月31日,通過微信對該校1名女學生進行言語騷擾,依據現有法規,給予李某某開除黨籍處分,予以辭退并解除其勞動合同,依法撤銷教師資格。
【說法】明確責任主體,對“性騷擾”說“不”。民法典在人格權編中規定了“性騷擾”認定標準,即違背他人意愿,以言語、文字、圖像、肢體行為等方式對他人實施性騷擾的,受害人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
民法典規定,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應當采取合理的預防、受理投訴、調查處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職權、從屬關系等實施性騷擾。
“禁止性騷擾寫入民法典是立法機關以法律制裁違法、撫慰心靈的具體體現。”重慶靜昇律師事務所主任彭靜表示,將有關單位的范圍進行明確,確保該規定在防止職場和校園騷擾方面更具有針對性,增加了其規定的可操作性及實際效用。
北京市律師協會會長高子程說,通過這樣的立法導向,使用人單位的各個層級都意識到性騷擾是違法行為,是不道德行為,是可能受到法律處罰的行為,從而警示和杜絕性騷擾。
對于司法實踐中面臨調查取證難、維權成本高的問題。“用人單位要盡可能創造條件,使得調查取證盡可能便捷,為維權提供便利。同時,受害者本人也應當提高防衛意識和防衛能力,注意保留被騷擾的證據。”高子程說。
“個人信息”如何更有保障?
【案例】段某系建筑行業的從業人員,為擴展業務領域和范圍,通過QQ向他人購買整理好的建筑行業企業工商登記信息一萬余條。該信息包括工程企業法定代表人的姓名、工作單位,其中部分信息包含了企業法人的電話號碼。
【說法】民法典明確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
伴隨我國進入以互聯網、大數據為背景的信息社會,可供開發利用的數據也成為民事主體的重要財產。
“互聯網時代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保護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長厲莉說,在民法典中明確個人信息作為基本民事權利,嚴格保護個人信息權,防止個人信息的非法泄露和利用。民法典的相關規定,將為捍衛老百姓的信息安全提供更有力的法律后盾。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馬一德說,民法典規定了個人信息的收集、處理原則以及信息控制者的特定義務,對刑事法律難以調整的行為加以規制,為權利人提供了尋求民事救濟的基礎。
“隱私權”受到侵害,怎么辦?
【案例】嚴某為攝影家劉某充當模特,雙方未對照片的發表和使用做出約定。后劉某將嚴某的裸體照片以藝術照的形式出版發行,致使嚴某受到親朋好友的指責。
【說法】民法典明確規定,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
“民法典人格權編對‘隱私’進行了定義,將‘私人生活安寧’納入隱私權,進一步豐富充實了隱私權的內涵和適用保護范圍。”北京金臺律師事務所主任皮劍龍說,這意味著,侵犯隱私不僅局限于此前人們熟知的各種非法獲取、泄露個人“私密空間、私密活動和私密信息”的行為,其他任何可能滋擾、破壞私人生活安寧或構成嚴重擾民的社會現象,如各種頻發的騷擾電話、短信、強制彈窗廣告以及噪聲、煙塵等各種環境污染等,也可能被認定為侵犯隱私。
民法典總則編專設“監護”一節,修改后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也明確了家庭監護職責、國家監護制度。檢察機關要把貫徹實施民法典與修改后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有機貫通銜接,緊密結合持續落實“一號檢察建議”,更好促進未成年人保護綜合治理。
據今年5月報道,南京市建鄴區莫愁湖街道長虹路的路邊公廁就安裝了人臉識別取紙設備。據新華社,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薛軍表示,人臉信息作為生物識別信息,一般來說伴隨著人的一生,是不可更改的。
12月4日,CCTV2020年度法治人物揭曉,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檢察院黨組成員、檢委會專職委員章春燕獲得CCTV2020年度法治人物稱號。CCTV2020年度法治人物評選暨頒獎禮活動由司法部、全國普法辦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共同主辦,本次評選委員會成員由各部委評委代表、法學專家評委代表、媒體評委代表和律師評委代表組成。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近日,有關“離婚冷靜期”的熱議備受關注。” 針對公眾關注的“冷靜期規定是否不利于保護受家暴當事人”問題,楊宗濤回應,民法典關于離婚冷靜期制度的規定只適用于協議離婚。
為了貫徹民法典有關離婚“冷靜期”制度的規定,民政部近日對婚姻登記程序進行了調整,在離婚程序中增加了“冷靜期”。針對社會關注的“冷靜期規定是否不利于保護受家暴當事人”問題,民政部4日回應:“冷靜期”只適用于夫妻雙方自愿的協議離婚,對于有家暴情形的,當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訴訟離婚并沒有“冷靜期”的規定。
今年12月4日是第七個國家憲法日。據介紹,今年是全國第三個憲法活動周,時間為11月30日至12月6日,活動周期間,河南省將通過組織開展旁聽庭審活動,開展憲法、民法典知識競賽等活動,重點宣傳憲法、民法典和疫情防控有關法律法規。
明年1月1日,民法典即將實施,民政部出臺相關通知對婚姻登記程序作出調整。王金華介紹,根據現行《婚姻登記工作規范》規定,調整后的離婚登記程序為“申請—受理—冷靜期—審查—登記(發證)”。
在多地試點之后,離婚冷靜期制度下月起將在全國鋪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將于2021年1月1日起實施,為了貫徹民法典有關離婚冷靜期制度的規定,民政部對婚姻登記程序進行調整,在離婚程序中增加冷靜期。關注離婚權、離婚自由,折射出公民法治觀念的進步,但圍繞離婚冷靜期的一些過度、跑偏解讀,也有必要澄清。
自2021年1月1日起,新調整后的離婚登記程序包括這五個步驟:申請→受理→冷靜期→審查→登記(發證)。離婚冷靜期并沒有違背“離婚自由”的原則,他只是為沖動離婚開了一副“后悔藥”,而非對婚姻自由增加了一道“枷鎖”。
活動期間,我省將以“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揚憲法精神”為主題,開展旁聽庭審活動、憲法和民法典知識競賽等主場活動和主題活動,重點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憲法、民法典和疫情防控有關法律法規等。活動當天,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被授牌成為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