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6日16:34 來源:宣講家網
每年的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確立世界環境日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態度,表達了人類對美好環境的向往和追求。保護生態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就是在保護人類和其他物種的共同家園,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特別是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人類生命安全造成威脅,我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已經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但境外疫情擴散并未有效控制,決不能有任何懈怠心態和僥幸心理,要以疫情防控為契機,深刻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加強生態道德建設。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因自然而生,人屬于自然,而不是自然屬于人,人類所需要的一切都直接或間接來自自然,一切物種均有生命和獨特價值,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人與自然共融共生、休戚與共,構成一個生命共同體,人類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應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報恩之意,要尊重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從事實踐活動,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時應考慮自然界的承載力,保護自然界的生態系統。恩格斯曾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完善生態道德教育體系。作為生態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將生態道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一體化的生態道德教育體系。第一,發揮學校教育主渠道作用。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應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接受能力,組織編寫大中小學一體化生態道德教育教材與普及讀物,優化課程體系,既要發揮思政課在生態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也要挖掘語文、化學等課程蘊含的生態道德教育因素,保證思政課與其他課程同向同行,教育引導學生弄清自然萬物都有受人類尊重的權利,人類應珍惜善待自然界中一切有價值的生命,有責任尊重其他物種存在的資格和權利。第二,發揮家庭教育的滲透作用。生態道德教育要從孩子抓起,把家庭作為生態道德教育的第一課堂,發揮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第三,發揮社會教育的熏陶功能。要以世界環境日為契機,組織各種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在全社會宣傳普及疫病傳播及預防、野生動物保護等知識,激發公民生態道德情感,傳播生態道德文化,推廣生態道德理念。
注重生態道德實踐養成。公民生態道德建設,貴在知行統一。在生態道德建設中,存在著重理論灌輸、輕實踐養成的問題。馬克思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加強生態道德建設,要從公民生活環境出發,引導公民積極參與生態社區、生態村莊等生態道德實踐活動,通過親身參與和現實體驗來獲取生態道德知識,增強生態道德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道德觀。通過開展生態道德實踐活動,倡導文明、科學、綠色的生活方式,堅持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公民生態道德素質,引導公民在實踐中將生態道德理念外化為生態道德行為。
發揮重點人群引領作用。加強公民生態道德建設,既要推動人人參與,又要抓住重點人群,發揮引領帶動作用。黨員領導干部是關鍵少數,他們影響更大、引領作用更強。加強生態道德建設,首先要抓住黨員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讓黨員領導干部在生態道德建設方面帶好頭,形成上行下效的正能量。企業家、道德模范等社會公眾人物,大眾關注度高,要把他們作為生態道德建設的重點群體,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道德感,時刻牢記自己的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發揮應有的示范作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在形成,可塑性強。因此,必須抓住青少年這個重點群體,在“三觀”教育中融入生態道德素養,使他們具備對生態環境的認知能力和保護能力,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行為,積極參與生態環境治理。
強化生態法治保障。推進生態道德建設,需要生態道德法治保障。我國生態文明法律制度還不夠健全,特別是生態文明立法和生物安全立法缺失,可操作性不強。生態文明建設已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生態文明”寫入憲法。適應生態道德建設需要借鑒其他國家生態法治建設經驗,立足我國國情,加強生態道德建設立法,盡快制定生態文明促進法,依法明確政府、公民等主體責任,確認社會生態道德原則,明確生態道德監管懲戒制度,將生態道德建設納入法治化軌道,確保生態道德建設有法可依,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來源:宣講家網)
作者單位:天津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千年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浙江杭州西溪濕地考察時強調指出,要統籌好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布局,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宜居城市。人類社會要發展,必須從整體上考慮,著眼長遠和未來,采取系統的、有效的措施,保障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努力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浙江杭州西溪濕地考察時強調指出,要統籌好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布局,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宜居城市。人類社會要發展,必須從整體上考慮,著眼長遠和未來,采取系統的、有效的措施,保障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努力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今天,生態環境部采取網絡會議形式舉行首場新聞發布會。他指出,生態環境部將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積極主動發揮好生態環境部門在野生動物保護方面的作用。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最早從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爆發,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鐘南山院士在接受央視連線時表示,根據流行病學分析,此次新型冠狀病毒來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動物,比如竹鼠、獾等。這種不積“口德”的亂吃、濫吃,既加快了瀕危野生動物的滅絕,又破壞了物種多樣性和威脅生態平衡。
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需要通過源頭治理的方式,把治理的重點把握好,使之成為高效率的治理行動。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需要樹立依法治理的觀念,把治理的流程規范化,使之成為具有強大約束力的科學依據。
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體系的內核,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文化建設,強調“要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凸顯了生態文化的引領作用。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闡述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指明了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我國已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主張加快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共建清潔美麗世界。
中共中央作出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首次提出“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面對我國的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生態系統破壞等問題,生態文化建設的滯后和生態文化建設的迫切性更加凸顯,必須大力培育社會主義生態文化,促進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