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1日09:04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關注我國火星探測計劃。根據計劃,我國將在今年執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在今年航天日期間,已經公布了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名字,即“天問一號”。那么隨著時間窗口的臨近,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有什么進展呢?總臺央視記者對此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包為民。
由于火星距離地球較遠,因此探測火星需要選擇它與地球距離較近的時機,而這樣的機會每隔26個月才有一次。根據我國的計劃,將在今年實施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火星與地球最近的時候,距離大概有5500萬公里,探測器在經過長途飛行后,如何成功被火星的引力場捕獲是任務中的關鍵點之一。如果捕獲失敗,探測器將會與火星擦肩而過。
我國的火星探測器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兩部分組成,著陸巡視器將在火星表面軟著陸,并釋放火星車,在火星表面進行巡視探測。據了解,火星車將停留90個火星日,開展巡視探測、火星地貌特征研究等多項任務。
12月3日,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上升器點火起飛,攜帶月壤進入預定環月軌道,成功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英國廣播公司報道援引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凱蒂·喬伊博士的觀點說,嫦娥五號采集的新樣品會加深對月球火山史的認知。
近期,火星發射進入“窗口期”,全球迎來“探火季”。不少航天專家指出,特別是著陸器著陸到火星表面的短短幾分鐘時間,可謂“驚心動魄”,必須迎接一系列高難度動作和挑戰。
10月9日,澳門科技大學宣布,首顆澳門研發的科學衛星將于2020年擇機發射,用來研究南大西洋神秘的地球磁場,有望揭開困擾人類百余年的“百慕大”之謎。搭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時代巨輪,澳門背靠祖國、放眼世界,開啟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科學征程。
7月25日13時整,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的雙曲線一號遙一(下稱“SQX-1 Y1”)運載火箭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按飛行時序將2顆衛星、3個有效載荷精確送入預定的300公里高度圓軌道。
自2004年國家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以來,新疆天文臺就參與了嫦娥衛星的軌道測量任務。新疆天文臺南山觀測站作為探月工程測控系統VLBI測軌分系統的四個觀測站(烏魯木齊、北京、上海、昆明)之一,參與了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所有探測器的軌道測量任務,觀測成功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