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2日10:58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慶祝澳門回歸20周年·輝煌成就】
光明日報記者 羅旭
10月9日,澳門科技大學宣布,首顆澳門研發的科學衛星將于2020年擇機發射,用來研究南大西洋神秘的地球磁場,有望揭開困擾人類百余年的“百慕大”之謎。
日新月異20年,澳門回歸祖國后,已從昔日的小漁村,出落成流光溢彩的現代化都市。近年來,在國家鼎力支持下,澳門特區政府在科技創新領域持續發力,隨著4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相繼成立,創新科技正逐步成為澳門的嶄新名片。
科技創新氛圍逐步升溫
近日,英國皇家航空學會授予嫦娥四號任務組2019年世界上唯一的團隊金獎。這也是英國皇家航空學會成立153年來首次向中國項目頒獎。
“澳門的科研工作者見證并參與了這一偉大工程。”澳門科技大學校長劉良表示,澳門能夠在底子薄、起步晚的情況下,參與這樣的高科技項目,并取得一定成績,離不開國家的無私支持。
自澳門回歸祖國懷抱后,內地與澳門開展了廣泛的科技合作,越來越多澳門科研人員參與國家重大科技計劃,在國家級平臺上施展自己的才華與能力。小到電子組件,大到行星宇宙,科技創新的氛圍在澳門逐步升溫。
研發澳門首顆科學衛星的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澳門4所國家重點實驗室中最年輕的一個。2018年10月8日揭牌的這個實驗室,是中國天文與行星科學領域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其科研團隊參與國家空間項目的歷史并不短。它的前身澳門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在國家大力發展深空探測的戰略指引下,已開展了多項有關深空探索領域的基礎科學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
2006年4月澳門科技大學和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合作,開始參與嫦娥一號攜帶的伽馬射線譜儀的研制工作,這是澳門與內地在深空探測領域最早的合作。此后,從神舟、嫦娥、天宮,到火星探測計劃,近年來國家重要的空間科研創新項目中都留下了澳門科研人員的智慧與汗水。
國家支持力度持續加強
11月12日,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名單正式出爐,澳門有4名青年科學家入選,均為澳門大學教授。
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表示,這是“優青”項目首次向港澳青年科學家開放,反映了國家對港澳科技創新發展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強,必將鼓勵更多科研人員以科技力量建設國家。
回歸以來,國家一直高度重視和支持澳門科技發展。2005年科技部與澳門特區政府簽署《內地與澳門關于成立科技合作委員會的協議》。此后,科技部分兩次核準了共14位澳門專家入選國家科技計劃專家庫,他們獲得了參與國家“973計劃”“863計劃”等項目的資格。2015年和2016年,科技部先后與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簽署協議及備忘錄,對內地和澳門合作開展的科技項目予以聯合資助。2010年至2018年期間,科技部先后批準在澳門設立4所國家重點實驗室。
澳門科研實力和研究水平的提升,直接改變了這個小城的城市面貌和治理水平。如今,政府云計算中心已正式投入運作,完成智慧燈柱首階段安裝并進行測試。
實施智能政務,推出“澳門公共服務一戶通”賬戶及手機應用程序,持續進行公共服務流程優化及電子化。優化智慧旅游,提升人群流量實時統計及預測的精確度。提供更多智能醫療服務,開發第二期電子健康記錄互通系統。推進智能交通,提升交通效率。加強統籌協作,城市治理朝著整合應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技術的智能型城市加速發展。一個嶄新的智慧澳門,正在讓全體澳門居民直接受惠。
大灣區建設開啟新征程
2019年2月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探索有利于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舉措,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和國際化創新平臺。
搭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時代巨輪,澳門背靠祖國、放眼世界,開啟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科學征程。
2019年3月,在珠海市與澳門特區政府的支持下,澳門大學與橫琴新區管委會簽署“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與珠海市橫琴新區管理委員會合作協議”,在橫琴建立產學研示范基地。10月,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正式啟用,同時澳門大學還與珠海華發集團成立聯合實驗室,建設集聚國際高端創新資源的科技創新合作樞紐,推動大灣區產業技術轉型升級和科技成果轉化。
5月27日,澳門科技大學與廣東省珠海市人民政府在澳門簽署框架合作協議,共同推進大灣區科技創新發展,打造澳珠優質教育和創新科技中心。根據框架合作協議,雙方計劃在創新教育、前沿科技、優質醫療與醫學研究、醫藥與健康產業、下一代互聯網、空間大數據、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優秀文化傳承、青年創新創業創造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12月10日,第二屆中國橫琴科技創業大賽啟動。本屆大賽有兩個方面備受關注,一是最高獎項可獲1億元研發資助,二是特別設置了澳門賽道。“比賽是澳門積極參與‘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加快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澳門特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主席馬志毅說,“希望有更多的澳門科研團隊踴躍參賽,借此機會多與外地研究單位互動、交流甚至合作,從而開闊眼界、提高科研水平,用創新科技點亮智慧澳門。”
《光明日報》( 2019年12月12日 01版)
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目前澳門有4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其中有3家依托澳門大學建設。
連日來,澳門沉浸在慶祝回歸祖國20周年的喜慶氛圍中。各界人士表示,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鼓舞人心,振奮精神,澳門一定能夠不負期許,推動各項事業躍上新臺階。” 澳門經濟學會監事連信森博士認為,在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習近平主席給澳門同胞帶來了關懷和指導。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一國兩制”走進這座南海之濱的蓮花小城,為澳門的發展按下快進鍵。宋永華透露,澳門大學也將針對大灣區做進一步的部署,利用好自身國際化的優勢,推動大灣區國際教育示范區建設。
在澳門科技大學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學生觀察細胞培養情況。近期,科技部資助澳門兩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各100萬元人民幣的撥款已經到位,中央財政科技經費過境澳門實現了落地。
題:與祖國同行,看夢想花開——澳門回歸20年成長印記 從澳門到橫琴,到粵港澳大灣區,到整個內地,再到“一帶一路”,澳門人的發展視野越來越開闊,創業之路越走越遠。
題:與祖國同行,看夢想花開——澳門回歸20年成長印記 從澳門到橫琴,到粵港澳大灣區,到整個內地,再到“一帶一路”,澳門人的發展視野越來越開闊,創業之路越走越遠。
不久前,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新當選并獲中央政府任命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賀一誠時表示,澳門回歸祖國20年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向世界展示了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成功實踐。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參加“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的港澳高校學生昨天(12日)在北京與在內地創業的港澳青年和全國青聯委員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交流活動。近年來,內地創新創業環境持續優化,各項惠及港澳同胞創業的便利措施不斷出臺,為港澳青年內地創業提供廣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