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7日14:23 來源:映象網
“每當瀏覽新聞,關注國家大事的時候,我總在想如何用廣播劇作品來盡一位廣播劇人的職責。”周文凱,著名廣播劇導演、演播藝術家。40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和廣播劇藝術結緣;下海十余年,重新回歸,他做出了人生的重要抉擇……
從一個小演員,到執行導演,再到榮獲“全國小說演播藝術家”、“廣播劇最佳導演”,這條路,他走了四十年……今年是中國廣播劇誕生70周年,恰逢周文凱先生和廣播劇藝術結緣40周年,特殊的時間節點,讓我們共同走近這位視廣播劇為一生摯愛的藝術家,一起感受他和廣播劇藝術的不解情緣。
記 者:聽說您父母都是搞話劇藝術的,您很小就開始演廣播劇了?
周文凱:是的,我出生在一個藝術之家,父母都在河南省話劇院工作。1980年,我正上小學三年級,河南人民廣播電臺的楊萬青導演到我們話劇院來了,他是為兒童廣播劇《比大小》來挑演員,當時在省話的家屬院,一大堆小孩子當中,我很幸運被導演選中了,飾演劇中的主要角色小寶,我當時特別興奮……被選中,我想可能跟劇團那個環境有關,可以說我從小就是看著話劇長大的,耳濡目染……還算有些表演天賦吧!
少年周文凱在廣播劇《比大小》中飾演小寶
記 者:能跟我們介紹一下初次接觸廣播劇的體驗嗎?
周文凱:對,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廣播劇,當時河南電臺錄制廣播劇要求很高,我們小演員們放學后就集中在一起反復排練,這個排練過程有一個星期左右,然后導演才讓我們進棚錄音,錄制得非常成功。導演說我把小寶這個角色演播得活靈活現,還特別表揚了我呢!這部兒童廣播劇播出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也讓當時的我很是驕傲了一陣子!
記 者:聽說這部廣播劇給您增添了自信,并且帶來了好運,以至于影響到您后來的專業選擇?
周文凱:是的,《比大小》這部廣播劇的錄制讓我更加自信了!1980年,我參加了鄭州市教育局舉辦的“鄭州市小學生故事比賽”,獲得第一名,被授予“鄭州市優秀少年”稱號。后來,我還參與拍攝了至少四、五部電視劇,記得其中有一部叫《我們是朋友》,是和著名表演藝術家方化一起主演的,當時上初中二年級,一系列的成功嘗試和演播體驗讓我越來越熱愛表演藝術。1986年我初中畢業時,河南省戲校開設了話劇表演班,我不假思索就報考了,并順利地考上了,這之后就以團代校,學習表演專業。
電視劇《我們是朋友》劇照 少年周文凱(左)和著名表演藝術家方化(右)
記 者:在話劇團當學員時期,都有哪些藝術體驗?對于表演藝術的認識和理解應該是更深入了吧?
周文凱:在省話學習、工作期間,除了日常表演課、小品訓練、朗誦、聲樂、形體訓練等,我還參與了多部話劇的排練演出,電視劇的拍攝、配音和廣播劇的錄制。我的母親劉連玲是我的表演老師和聲樂老師,她是哈爾濱人,是黑龍江人民廣播電臺第一代廣播文藝工作者,后來考入中央戲劇學院,師從著名藝術家金乃千先生,畢業后輾轉來到了河南鄭州。我母親是我藝術之路的啟蒙老師,她對我要求非常嚴格,也對我寄予了厚望。這一時期,我刻苦訓練基本功,對表演藝術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記 者:您在臺前演話劇,還應邀拍電視劇、錄廣播劇,應該說通過不同藝術形式的歷練,積累了豐富的表演經驗,相比較而言,哪種體驗最過癮?
周文凱:在眾多的藝術形式中,我一直對廣播劇演播情有獨鐘。舞臺表演藝術外在、張揚的成分較大,觀眾能看到你的面部表情和形體動作,說臺詞時需要大聲、甚至夸張些;電視劇配音講究的是跟著畫面走,要求貼近角色、貼合生活,語言自然就需要收一些;而廣播劇演播則完全轉入聽覺藝術,全靠演播者的聲音、獨特的演播技巧來表現不同的人物性格,所以,在廣播劇中塑造人物時,是利用聲音的化妝技巧適度夸張,但是又不像話劇臺詞那樣,我總結廣播劇的角色語言是介于電視劇配音和話劇臺詞之間的一種藝術語言。
廣播劇角色在沒有肢體語言參與的情況下,很多內容無法通過聲音表現出來,用聲音形象去塑造,需要演播者深刻體驗角色,用心創作、用聲音“表演”,可以說廣播劇演播的藝術要求更高、表現難度更大,更富有挑戰性,所以我感覺錄廣播劇,特別能調動我渾身的細胞和創作激情,感覺特別過癮!
在學員班那一時期,我參與錄制的廣播劇有《黃河纖夫》、《白居易》、《蹚將白朗》等。那些年錄制廣播劇很多都是采取 外錄,演職員到登封山里、洛陽山里找個招待所住下,白天排練,晚上雜音少的時候錄制。一部廣播劇在外面至少要錄制四、五天,大家一起對詞,相互刺激,可以說是熱熱鬧鬧,非常開心,創作氛圍特別好。
廣播劇《黃河纖夫》錄制現場
記 者:聽說您后來下海了?這應該跟當時文藝院團不景氣的大環境有關吧?下海的經歷又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呢?
周文凱:下海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事,當時我所在的省話劇團很不景氣,工資發不下來,下海是不得已而為之,我就想著試試唄!前后十二年的時間,1990到2002年。我在深圳干過幾年,在鄭州辦公司做影視劇,策劃拍攝了不少電視劇,像《國法難容》、《中原利劍》、《國稅大案》,還有電影《四點半的鈴聲》、《古幣奇緣》、《保鏢玫瑰》等。
下海多年,在影視圈摸爬滾打,酸甜苦辣,人間冷暖,感受得特別真切。穿梭于生意場,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天天忙于應酬,喝酒、熬夜、狂歡、迷茫、頹廢……錢也掙了點,但整個人的精神是空虛的,到后期我經常在夜晚捫心自問:我是誰,這種生活是我想要的嗎?我的人生難道就這樣一直下去了嗎?
記 者:下海十二年后,您又回歸了,并且選擇了廣播劇,這可以說是您人生歷程的一次重大轉折,激發您做出改變的動力是什么?
周文凱:2003年,非典在全國控制住后,受河南電臺著名廣播劇導演宋丹平老師的邀請,我參與錄制了抗非典廣播劇《緊急攔截》。一別多年后,再次走進錄音棚,我突然感覺一切是那么熟悉,久違的創作激情突然迸發,演播時我很多次淚如雨下,內心有很多感慨……在當時市場經濟,利益至上的大環境中,人心浮躁,而廣播劇一直都沒有變,一直在歌頌人間最美好的東西,是那么純粹,就像一股清流,激蕩著我。當時的我已經三十多歲,過了而立之年了,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我是這么熱愛廣播劇!是的,從小到大,廣播劇一直都在我的心里,從來沒有離開……
當時,省里搞廣播劇專業的沒有幾個人,因為干廣播劇不賺錢,有點門路的都去拍電視劇、拍電影了,事實上,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今天。我當時非常困惑,我要什么?金錢和藝術,我到底選擇哪個?哪個才是我的人生目標?記得宋丹平老師對我說:“你想好了,如果想掙錢不要干廣播劇,去干影視多好啊,我們做廣播劇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弘揚正能量、唱響主旋律。如果你真熱愛廣播劇,就跟著我干吧!”經過一番認真、冷靜的思考,我決定將自己今后的人生將和廣播劇藝術融合在一起,努力把廣播劇做好,使之發揚光大。我思考了兩天后,對宋老師說:“師父,我想好了!”
廣播劇《女公安局長》演播現場 周文凱(右二)和著名導演、演播藝術家宋丹平(右一)
記 者:對您而言,宋丹平老師就是一位伯樂,也是您的導師,他在廣播劇藝術方面給了您怎樣的引領?
周文凱:2004年,作為廣播劇專業創作人才,我被調入河南人民廣播電臺。這期間,宋老師對我可以說是傾囊相助,傳授技藝,教導人生,事無巨細……就這樣,我跟著宋老師,一步一個腳印,在廣播劇導演、長篇小說連播編輯演播的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優異的成績。
在調入電臺之后,我先后參與錄制了廣播劇《追蹤烏嘯邊》、《將軍與小兵》、《天哨》、《永遠的常香玉》、《女公安局長》等,都是宋老師的導演,我擔任執行導演,其中廣播劇《女公安局長》獲得了中國廣播影視大獎,廣播劇《生死較量》獲得了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記 者:通過您和宋老師的故事,我們看到了一種傳幫帶精神,事實上,河南廣播劇事業也正是因為有宋老師和您、還包括河南臺之前的很多文藝工作者在內,有了大家的甘于清貧、執著追求、無私奉獻、悉心傳承,才涌現出了那么多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優秀作品。宋老師退休之后,河南臺廣播劇的創作重任,是不是就落在了您的肩上?
周文凱:是的,藝術都有傳承,前輩藝術家的經驗可以讓你少走很多彎路。宋老師手把手帶我排廣播劇,還帶我認識了很多國內廣播劇界重量級的人物,像黑龍江臺的王銳老師、饒津發老師,中央臺的高坦老師等等,一直以來,他們都是我學習的榜樣。我很慶幸遇到了一位好師父,也很開心,這一步自己走對了!
2012年我開始獨立執導廣播劇《軍功章》、《編外雷鋒團》,那年獲得的是河南省廣播劇二等獎,到后來,2014至2016年,我擔任導演,先后錄制了廣播劇《永不褪色的照片》、《馬鞭的召喚》、《舊草帽》,三部作品都獲得了河南省廣播劇一等獎,而且同時獲得河南省第十一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周文凱(左二)在廣播劇《永不褪色的照片》現場給演員說戲
記 者:藝術需要創新,對于廣播劇藝術也如此,請您結合具體的創作實踐,來談談如何?
周文凱:網絡時代,隨著人們工作、生活節奏加快,信息的爆棚,很多人都是碎片化閱讀、自主型收聽,最早出現的博客、短信、視頻,現在陸續被微博、微信、短視頻所取代,伴隨著“微時代”的來臨,一種有別于傳統廣播劇的微型廣播劇——微劇也應運而生。2016年,我做了一次有益的嘗試,抓住了當時的一個新聞熱點,以赴非洲馬里執行任務的“維和英雄”申亮亮為原型,以時空穿越、親情對話的手法創作的一部廣播劇作品《37秒》,劇中運用時光穿梭的科幻效果,再現了申亮亮壯烈犧牲的英勇事跡,謳歌了中國軍人為人類幸福不畏犧牲、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該劇獲得了第十六屆中國廣播劇專家獎微劇一等獎。
周文凱現場演播廣播微劇《37秒》片段
記 者:剛才您談到形式和表現手法上的創新,題材方面呢?
周文凱:在廣播劇的創作方面,我們有一個主旨,就是緊緊圍繞“主旋律、正能量”進行創作,可以在題材方面,不斷拓寬視角。2017年我執導的廣播劇《搶灘帕哈姆》屬于國際商戰題材,之所以嘗試這個題材,主要源于對這一領域多年的關注和思考。改革開放40年,我們中國已經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國與國之間的聯系不斷加強,伴隨而來的不僅有融合,還有摩擦,還有因文化的差異性而產生的沖突,面對國際競爭,中國應有自己的態度和堅定立場,就是“合作共贏、共同發展”,我們就圍繞“國際商戰”做了篇文章,以小人物展開恢宏時代,表現中國人自強不息、敢作敢為的精神。這部廣播劇獲得了河南省第十一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第十八屆中國廣播劇專家獎一等獎,我本人也因此獲得了第十八屆中國廣播劇專家獎最佳導演獎。2018年,我導演的廣播劇《神秘的信號》,這個是國家安全方面的題材,題材上又是一次拓展,這個獲得的是第十九屆中國廣播劇專家獎一等獎,河南省廣播劇一等獎。總之,做廣播劇,我認為要不斷關注當下熱點,緊扣時代脈搏,要敢于突破、創新!
周文凱(左二)榮獲第十八屆中國廣播劇專家獎最佳導演獎
記 者:今年您又有什么新的創作計劃,能否跟我們介紹一下?
周文凱:2020年春節期間,在疫情緊急時刻,我和廣東、福建的廣播劇同仁一起,參與策劃了以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鐘南山再度出征、指揮防控疫情為題材的廣播劇《一路逆行》,這個已經錄制完成并且播出了;今年計劃制作的一部重頭戲,是以二七塔和二七精神為題材、講述幾代鐵路人努力奮斗的故事,二七塔不僅意味著一段革命斗爭的光榮歷史,更是一種被世代傳承的精神財富,所以我們這部廣播劇名字就叫《永遠的二七塔》,還有一部體育勵志類題材的廣播劇《父親的三輪車》,都在準備當中。
記 者:一直感覺您身上有一種責任感、使命感,這是支撐您創作的最大動力,對嗎?對于未來廣播劇的創作,有哪些思考?
周文凱:是的。廣播劇作為一種文藝形式,一直為黨和國家唱響著主旋律、弘揚著正能量,表達著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傳達著美好的道德情操,這是主流價值觀,也是我們這個社會所需要和呼喚的。這些年,我們所制作的廣播劇,都是遵循著這樣一個主旨,在國內同行業處于較高的水準,我們把焦裕祿、申亮亮等河南籍代表人物,通過藝術化的創作,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了聽眾耳邊,帶給他們感動,帶給他們希望和美好,堅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這是文藝工作者的一份責任。
未來廣播劇的發展,我認為首先應該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主旋律廣播劇;其次,可運用大數據分析,根據用戶的需求來選題,繼而進行創作和演播;主旋律作品完全可以擁有市場,這個市場很特殊,我把它稱之為“心靈市場”。緊跟時代要求,貼合群眾需求,引導受眾向高層次追求,發揮主旋律廣播劇更大的影響力,這是我的初心,也是我前進的動力……
” 徐克藝的喊話起到了效果,不戴口罩的居民快速戴上了口罩,扎堆嘮嗑的百姓則快速返回家中。在疫情防控期間,徐克藝錄制防控宣傳音頻13個,包含喊話、通告、快板書、廣播劇等多種形式,在烏翠區防控宣傳車、鄉村大喇叭、廣場音響循環播放。
3月9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云聽客戶端、央廣網、河南廣播電視臺聯合開展的經典少兒廣播劇《西游記》全國大聯播活動正式啟動。即日起,小朋友們就可以通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云聽客戶端、央廣網、全國各級廣播電臺、融媒體中心,收聽這部精彩的聲音大戲了。
在陳望道之前,梁啟超、李大釗、張聞天等都曾在文章中摘譯、引用過《共產黨宣言》片段,但一直沒有全文的譯本。也歡迎關注FM93.4上海新聞廣播《990早新聞》和《今晚》節目,收聽精彩廣播劇《漁陽里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