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6日10: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新華社發
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是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重磅議題之一。這一新中國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自2015年編纂工作啟動以來,一直受到全社會熱切關注。
即將誕生的中國民法典緣何備受矚目?這部法典有著怎樣的亮點、特色和重大意義?本報記者采訪了部分代表委員。
開門立法 匯聚民智
“編纂一部屬于中國人民自己的民法典,是新中國幾代法學家的夙愿。如今終于到了收官階段!”談及“呼之欲出”的中國民法典,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馬一德難掩激動的心情。
新中國成立以后,曾4次啟動民法典制定工作,但最終都因為條件不成熟而擱置。時光回溯到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了編纂民法典這一重大立法任務。中國民法典編纂采取“兩步走”:第一步出臺民法總則;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并將修改完善的各分編草案同民法總則合并為完整的民法典草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
經過5年磨礪,這項被稱為當下“最偉大、最龐大、最復雜的法律工程”已邁上最后“征程”。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李生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民法典草案是在既有民事法律基礎上編纂而成,對過去相對零散的民事部門法進行了整合,能夠消除法律規定之間不一致之處,促進法律適用的統一。
作為一名法律實務工作者,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律師協會會長肖勝方十分關注民法典的編纂工作。他先后多次提交相關議案,并組織廣東省律師協會專業委員會研究提出修改建議,每一次都有幾十甚至上百頁。“草案兼顧到了全社會方方面面的意見,目前看來已經比較成熟。”肖勝方告訴記者,除了法律實務界,全國人大還向社會大眾、專家學者、各級人大、各個行業協會等,廣泛、立體化地征求了相關意見。
匯聚民智,是民法典草案的一個重要特點。“公開征求意見期間,民法典草案共收到13718位網民提出的114574條意見。”從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岳仲明透露的數字,可見民法典立法的參與度之廣。
全國政協委員、鄭州大學法學院常務副院長沈開舉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草案聚焦了新時代新問題,整體邏輯結構嚴謹,內容科學合理,既保持了民事法律制度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又體現了適當的前瞻性和靈活性,是得到各方面廣泛認可的立法草案。
以人為本 回應關切
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草案分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7編,內容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每一個人的權利息息相關。
“整部草案高度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體現了對私權利的保護。”肖勝方舉例說,近年來社會普遍關注“高空拋物”事件,因為相關法律不夠完善,使得部分受害者維權困難。而此次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完善、細化了對高空拋物墜物侵權責任追究的相關規定,對司法審判中確定侵權人、合理分配責任提供了更為詳細的規范依據。正所謂“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應”。
在民法典的編纂過程中,關于人格權是否進入分編,法學界和法律實務界曾存在很多的分歧和爭論。這讓十分關心民法典編纂工作的馬一德感到“憂心忡忡”。為此,他進行了大量深入研究,查閱了多國民法典,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呼吁,提出將人格權寫入法典的建議,并得到了積極反饋。
如今,民法典草案單獨設立人格權編,突出保護人民群眾的健康權、名譽權、隱私權等重要權利。“這是中國民法典的首創。”在馬一德看來,單獨設立人格權編,向全世界展示了現代民法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草案增設人格權編,新增了居住權、土地經營權、物業服務合同、保理合同、離婚冷靜期、遺產管理人、生態破壞侵權責任等規定,修改完善了業主權利保護規則、債法的一般規則、離婚賠償制度、遺贈扶養協議制度、公平責任規則等,有很多亮點。”沈開舉表示,民法典草案聚焦民生發展問題,處處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科學立法和民主立法的典范。
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律師協會副會長周世虹告訴記者,此次民法典草案對于民事權利類型規定更豐富,行使權利規則更清晰,權利保障更完善。“民法典對公民權利類型及其行使方式規定得越豐富、越精細,就越能限制公權力的濫用,越能起到規范公權力的作用。”
中國特色 時代特征
接受采訪的代表委員普遍認為,中國民法典體現出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
“民法典重視樹立優良家風,強調對英雄烈士名譽權的保護,維護公序良俗,強調民事行為應恪守誠實信用原則。”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湯維建表示,這些內容都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民法典把見義勇為、誠實守信、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美德上升為法律,弘揚了社會核心價值。”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史小紅說,從司法審判的角度看,特別是通過近年來“電梯勸阻吸煙”“撞傷兒童離開被阻猝死索賠案”等典型案例,深刻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的重要性。
在時代特征方面,李生龍告訴記者,民法典草案在具體制度、權利義務設置方面,回應了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等技術發展對權利保護的新需求、新要求。比如民法總則中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就體現了民法規則對技術發展的回應。
民法典不僅為社會生活立規矩,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自古以來,產權制度就是人心的定盤星。正所謂‘有恒產者有恒心’。民法典草案明確了民事主體的各項權利受法律保護,這將給市場參與主體特別是民營企業吃下一顆‘定心丸’,大大提振市場參與主體的信心。”肖勝方說。
“民法典的制定,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具有重大意義,是實現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一環。”沈開舉說。
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長王俊峰表示,這部承載著人民期待、凝結著幾代法律人夢想的民法典,必將為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立法過程
2014年10月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編纂民法典”這一重大立法任務
2016年6月
民法總則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民法典編纂工作正式進入立法程序
2019年12月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
2020年5月
民法典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
問題在于,按照民法的原理,債權人對連帶債務人就連帶債務行使請求權時,既可以向其中一人行使請求權,也可以向部分或所有債務人行使請求權。張衛平:民事訴訟法并非僅僅規定程序法的內容,也可以根據情況就少量的實體法內容作出規定,尤其是在性質歸屬模糊的領域(例如證明責任領域)。
四位法律界全國人大代表談發揮民法典新理念新規定的社會指引功能,使民法典成為——群眾實現美好生活的“寶典”。日前,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法研究會副會長,黑龍江大學法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楊震,請他詳細解讀民法典人格權編將會對我國公民人格權保護帶來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