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5日22:55 來源:新華網
從嬌滴滴的一代,到抗疫一線主力軍,“90后”在這個春天倏忽之間長大了。
“我們‘90后’長大了,正憋著一股勁兒,想為國家做點什么。”
“非典時期,所有人都保護著‘90后’,現在輪到‘90后’來保護大家了。”
……
這是“90后”的家國擔當。最早的一批“90后”剛入而立之年,這群抱著保溫杯邊泡枸杞邊調侃的年輕人在過去一年里還自稱著“寶寶”,沒想到鼠年春節還沒過完,就為家、為國扛起了一片天地。“寶寶”們,長大了。
苦難是成長的催化劑,傷悲讓人負重前行。在疫情的戰場上,每個人都承受著更多。“95后”干警李文超半年內失去兩位至親,他僅用1天時間辦理完奶奶的后事,強忍悲痛回到了鄭州市二七區興華社區的疫情防控卡點。
李文超(左一)在鄭州市二七區興華社區疫情防控卡點指導居民掃碼登記(3月30日攝)。 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2020年的春節,李文超忙得無以復加。“在疫情防控一線忙碌時,奶奶的病情加重需住院治療,懷孕8個月的妻子突然中風。”李文超說。上午,他帶妻子去醫院針灸,下午陪護住院的奶奶,晚上則堅守在疫情防控卡點——疲憊不時來襲,但他高度認真,毫不松懈。
哪怕在最基層的崗位,也一定要把自己鍛造成一枚堅固的“螺絲釘”。90后的華雨辰是一顆快樂的“螺絲釘”。
志愿者華雨辰
為方艙醫院里的患者廣播是志愿者華雨辰上午的第一項任務。伴著廣播聲,武漢青山方艙醫院里的患者們陸續開始活動。因為不能進入病區,華雨辰并不知道一墻之隔的患者會有何反應,但她相信這道墻不會隔斷愛的傳遞。
華雨辰的本職工作是一名小學音樂老師。疫情暴發后,不想在家里干著急的她加入了一個志愿者群。每天群里都會不定時地派發各種任務,除了接送醫務人員上下班,還有幫忙運送、分發各地支援的物資等等,雖然瑣碎,但華雨辰說:“大伙都甘之如飴。”中午在路邊的臺階上匆匆吃完盒飯,華雨辰又趕往高速路口幫忙測體溫。這項工作雖然簡單,但一站就是6個小時。
在4.2萬多名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中,有1.2萬多名是“90后”,直面新冠病毒的他們,既有擔當,又有勇氣。
沒有生而勇敢,只有選擇勇敢。“我騎一段,就少一段。”千里走單騎的“95后”女孩甘如意,騎車輾轉300公里回武漢戰“疫”。一張折痕累累的疫情防控臨時通行證上,大紅印章旁印著這樣幾個字——“車牌號:自行車”。
甘如意騎自行車返崗 圖片來源:長江日報
農歷正月初七,24歲的女醫生甘如意從湖北公安縣斑竹垱鎮老家出發,帶著老家政府開具的通行證,騎著自行車,搭段順風車,輾轉四天三夜,終于趕回武漢江夏區金口中心衛生院范湖分院,投入疫情防控工作。“雖然基層醫院的工作內容簡單些,我愿意在這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甘如意說。
在援鄂醫護人員中,還有“排雷英雄”杜富國的妹妹,杜富佳。
作為貴州第八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的一員,遵義市湄潭縣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杜富佳從湄潭準備出發前往湖北(2月20日攝)。 新華社發(羅健 攝)
“90后”杜富佳2015年醫專畢業后,先后在貴州獨山縣、湄潭縣醫院多個科室從事護理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今年1月底,湄潭縣醫院發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倡議后,她以院青年突擊隊隊員和入黨積極分子身份,先后兩次遞交“請戰書”懇請上前線。她說:“雷場是哥哥的戰場,武漢就是我的前線。”
2月5日,在武漢協和江北醫院重癥監護室,金鈺在照顧病人。新華社發
“雖然逐漸習慣了這里的工作和生活,只是嘴饞的我還不知道武漢熱干面是什么樣的味道。”鞍鋼集團總醫院護士、遼寧馳援湖北醫療隊隊員金鈺俏皮地說。
金鈺所在的遼寧重癥醫療團隊,接手的是武漢協和江北醫院重癥監護室(ICU)的工作。按照規定,為防止缺氧,醫護人員每工作4小時就得出去休息1小時。然而面對危重的患者,金鈺常常顧不得休息、顧不得吃飯喝水,常常是連續工作8小時,神經高度緊繃。“誰也不確定下一秒患者會出現什么樣的狀況,會不會呼吸困難,會不會需要吸痰……他們的一切都依靠我們。”金鈺說。
3月3日,張慧變在呂梁市疾控中心的試劑準備區內配置反應體系。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攝
連續工作46天、檢測樣本1436份、準確率100%,這是山西省呂梁市疾控中心“90后”檢驗員張慧變截至3月7日的防疫“成績單”。張慧變的家位于距離單位20公里的郊區農村,除夕的早上,張慧變曾回過一趟家,可剛進家門就接到單位的緊急通知。“飯還沒吃完就往實驗室趕,在家待了還不到1個小時。”
雖然沒有奮戰一線的機會,一些在讀的醫學生們紛紛發揮專業特長,憑一己之力也加入了抗疫的隊伍,點滴之水匯入江河,激蕩起更大的力量。
郝鶯歌,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醫學檢驗專業大四學生。去年6月,她被學校派到武漢華大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實習。春節前,她和公司其他外地員工一樣打包好了行李,準備乘火車回河南老家過年。
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郝鶯歌的計劃。當時,武漢華大醫學檢驗所剛剛承接了部分關于新冠病毒樣本的核酸檢測工作。看到公司發出的戰“疫”動員令,郝鶯歌猶豫了。
“95后”的她做了艱難而又堅定的一個決定——退票。
郝鶯歌在實驗室工作(3月1日攝)。新華社發
每天檢測過程中,郝鶯歌都要面臨“冰火兩重天”的考驗。“我們的手是在安全柜里操作,時間長了,手就會變得冰涼。同時,密不透氣的隔離防護裝備又常常感到悶熱難耐。”“最忙的時候,實驗室平均每天約檢測8000份樣本,3月1日當天就檢測了1.2萬份樣本。”連續的夜班曾讓郝鶯歌疲憊到極點,但一旦有樣本入庫,她仍會立刻到崗。
袁婧怡在為來電市民解答問題。劉棟 攝
長春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業大三學生袁婧怡每天緊盯疫情進展。“我曾是一名青年防疫志愿者,如果有需要,我還愿意為疫情防控貢獻自己的力量!”她說。今年1月底,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共青團吉林省委發出增援吉林省12320衛生熱線的號召。輔導員老師在班級群里轉發通知后,袁婧怡立即報了名。“我是學中醫的,即使不能上前線,我也要出一份力。”
戴起耳機,袁婧怡的志愿服務開始了。每天從早上8點多忙碌到下午4點,傾聽、解答、記錄、情緒撫慰……每次通話時間長的要半個小時,短的也得三五分鐘。最忙時,袁婧怡一天要接50多個電話。為避免上洗手間耽誤時間,盡管說得口干舌燥,她卻不敢多喝水。
也許在很多人眼里,“90后”曾是柔弱的年輕人,沒吃過苦,經不起風浪,但當國家需要之時,他們不僅沒有退縮,還勇敢地拼在最前面,越是艱險越向前。
他們一肩擔著家,滿是溫情,一肩扛著國,盡是豪情。
青春由磨礪而出彩,90后,好樣的!
+1
難忘安徽,一聲“行動起來,到一線去,筑起抗擊疫情的堅固防線”動員令,安徽衛健系統45萬干部職工立刻進入戰時狀態,全員在崗。難忘安徽,抗疫與生產“兩手抓、兩不誤”,以更有力舉措投入“兩個戰場”作戰,為抗擊疫情、穩定經濟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90后劉芳芳,大學畢業后返鄉,她堅信,只有發展現代化農業 ,農村生活才能更好,6年下來,“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讓1000多戶村民收入翻倍。
“聽完李書記的宣講,我作為師范類英語專業大二學生,能夠做到的是不斷提升自己,畢業以后為甘肅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在四川,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四川省委宣講團分別走進省內多個市州和高校、消防等單位,開展全會精神宣講。
2016年以來,廣州市累計向畢節市、黔南州投入財政幫扶資金32.16億元,選派黨政干部129人、專業技術人才4398人;2020年11月,畢節、黔南所有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實現脫貧摘帽。
近年來,“脫發”和“禿頭”已經成為了時下討論的話題,不少90后、00后以“禿頭少女”、“禿頭青年”自稱。脫發問題的蔓延帶來的是假發套、生發營養液等防脫產品銷售量的暴增,相比于其他美妝產品,防脫用品的增長比一枝獨秀。
來自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已經有超過2.5億人正飽受脫發的困擾,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脫發,大批90后也已經加入到脫發的陣營中來。
挺拔的身姿、爽朗的笑容,初見江震佳,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眼前這位90后大男孩是桃浦鎮新楊村村民委員會主任。今年5月,江震佳還組建了一支由15名在職青年退役軍人組成的志愿者隊伍,結合社區微型消防站建設,定期組織消防培訓。
新華社鄭州11月15日電題:哪里需要 我們就在哪里——抗疫凡人英雄掃描 2月12日,薛榮帶領第三支黨員突擊隊逆行馳援湖北省十堰市,不僅捐贈了1500斤84消毒液、1500斤醫用酒精以及緊缺消毒防護物資,還進駐十堰市人民醫院。在持續200多天的疫情阻擊戰中,河北省“三道防線”民警輔警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強度。
” 視頻中奶奶坐在床上吃飯,爺爺剛開始夾了菜放到奶奶碗里,但奶奶又放了回去,隨后爺爺又親手喂給奶奶吃。兩位老人都已90歲高齡,按中國對婚姻的說法,50年為金婚,80年為鉆石婚,他們的愛情早已超越了金婚。
陳高宏還記得,當年在浦東開發辦那間簡陋的辦公室里就掛著一句話:“站在地球儀旁思考浦東開發”。這種重大項目的建設也倒逼政府不斷提升服務能力和效率,未來這將是上海浦東新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