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5日09:30 來源:映象網
編者按: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
九曲黃河一份情 ,兩岸綠林四季清。黃河安瀾,是中國人做了幾千年的夢。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明確提出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要創作好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
黃河流經河南多個地市,與河南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2020全國兩會之際,河南廣播電視臺映象網推出“我家住在黃河邊”特別策劃,深入黃河流域的河南農村基層,采訪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下,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奮斗實現美好生活的百姓故事。
映象網記者崔學慶
【人物名片】
尚廣強,1956年12月19日出生在新鄉市平原示范區韓董莊鎮荒莊村,現任河南宏達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中共黨員,河南省人大代表。
為了幫扶和拉動灘區周邊貧困村及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創業扶持措施,累計安置從業人員上千余人。他還向社會弱勢群體、公益事業和地震災區累計捐款上百萬元,為貧困村修路、修建學校,救助貧困學生及留守兒童,累計幫扶資金達400萬元。
尚廣強曾榮獲中國好人、河南省勞動模范、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河南省“返鄉創業帶頭人”、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河南省“科學技術成果獎”,新鄉市踐行城市精神“十大敬業”人物、新鄉市“星火科技帶頭人”、新鄉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省“十大職工科技創新成果”獎,新鄉市“五一”勞動獎章、新鄉市“踐行城市精神十大敬業人物”、新鄉市優秀建設者、新鄉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等多項榮譽稱號。
年少時貧窮離開出生地 迫于生計外出打工
尚廣強出生于荒莊村,早年生活飽受貧窮之苦。荒莊村位于黃河灘區,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該村土地貧瘠,沙化嚴重,蝗蟲多發。尚廣強全家9口人擠住在一間不足三十平米的蘆棚里,生活極度艱難。
迫于生計,尚廣強和同鄉到黃河南岸去買賣木材,拉人力車,承受了繁重的體力勞動,坐船往返黃河中數次險些丟掉性命。又到焦作林場伐木,還下過小煤窯,周而復始,風雨無阻,一干就是15年。在這些日子里,尚廣強得到了許多好心人的幫助,慢慢的還清了外債……
尚廣強是在無數好心人的幫助下一步步走過來的,那時候他就暗暗發誓,一定要回報鄉親們和無數好心人的滴水之恩。
回鄉創業目的只有一個:不讓父老鄉親再過苦日子
1994年,在外奔波拼搏多年后,尚廣強小有積蓄。當他看到鄉親們仍然處于貧困狀態時,決定要在家鄉創業,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帶領鄉親們擺脫貧困,讓大家早點過上好日子。
這年春天,他揣著自己的全部家當和十多萬元錢,在老家租了3.6畝土地,建立起了“原陽縣宏達膠合板廠”。建廠之初,僅有十幾間低矮的石棉瓦棚,24名工人,一臺陳舊的6層熱壓機,設備落后,產品單一,資金緊張,以收樹疙瘩為主要原材料。
創業的艱難是不言而喻的,但廠里剛剛有一點盈余,尚廣強就開始幫助那些最困難的貧困戶。逢年過節,村上的一些孤寡老人都會收到他送去的大米、蔬菜等生活物品,無論是村上有病無錢醫治的家庭、孤寡老人還是周邊的貧困戶,他都主動給予救濟。誰家孩子們交不上學雜費,尚廣強都會親自把錢送到那些交不起學費的家長手中,千叮嚀萬囑咐說“再窮,咱都不能不讓孩子們上學,有啥困難你們跟我說一聲”。
尚廣強還不遺余力的支持家鄉建設,他投資300多萬元為荒莊村修建了道路、學校、幼兒園,投資110余萬元為荒莊村捐建了村委會辦公樓、村衛生所、老年活動中心等,并幫助該村于2014年實現了整村脫貧。
產業帶動、科技扶貧:尚廣強創出新路子
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扶持下,尚廣強帶領公司職工奮進拼搏,經過25年的發展,公司由最初的小型人造板廠發展成為了擁有南北中三大區域,占地500多畝,下轄10個子公司的綜合性企業集團。
產業幫扶是幫助困難戶脫貧的重要途徑。尚廣強長期致力于產業幫扶,每年招工時都留出固定名額安置貧困群眾和殘疾人就業。他們針對特困家庭,每個家庭安排2-3人就業,對于殘疾人則安置在門崗、倉庫、保潔等勞動強度較輕的崗位,職工月平均工資3600多元,一般困難戶家庭成員就業兩三年后就可實現家庭脫貧,企業直接安排就業一項帶動了當地1300多名貧困農民工就業。尚廣強還重點扶持周邊貧困村創辦木材加工廠,不僅給予技術上的指導,而且也給予資金上的扶持,并且還收購其加工的產品。幾年來他們共幫助貧困村建立木材加工廠80多家,每個加工廠安排30-40名貧困群眾就業,共計帶動2800多名灘區貧困戶實現了就近就業,形成了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通過就業和扶持小微企業,尚廣強帶動了4000多人就業,使上萬人受益脫貧。
【樸素愿望】
“‘貧困不止,扶貧不休!’讓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真正脫貧是我的夢想,我們沒有理由停下前進的步伐。”尚廣強說。
【心里話】
在新的征途上,尚廣強的腳步不會停止,他將繼續用實際行動來帶領更多的農民致富,帶動更多的貧困區發展,用廣博的胸襟書寫 “平凡”的人生。
呂榮輝,2016年成立原陽縣裕明農牧專業合作社,發展葡萄種植。大學畢業后返鄉創業,帶領鄉鄰致富奔小康,成了當地脫貧摘帽典型。
郭金明,76歲貧困戶。他所居住的孟津縣小浪底鎮上梭欏溝曾經是省級深度貧困村。上梭欏溝緊挨黃河、三面環山。如今,該村發展起“風光經濟”,老郭在村里支起了“郭老漢免費茶攤”,這個公益性崗位不僅為他帶來收入,還讓他的“三句半”“小快板”有了用武之地,增加了村里的人氣,提高了自己的名氣,郭金明感到如今的生活格外幸福。
編者按: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九
“邙山頭,黃河南,爛衣破履撐小船。”這是滎陽市高村鄉官峪村的一首民謠,就在十幾年前,官峪村還是十里八鄉出了名的貧困村。而現如今,這里家家戶戶蓋起了“小洋樓”,村民們依靠河陰軟籽石榴種植、采摘,搞起了“綠色經濟”。而改變的不止是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昔日破敗的“貧困村”,也因為依山傍水的自然環境,成了遠近聞名的“度假村”。
李繼國將普通大米改種成米中貴族“黃金晴”,范縣德勤種養殖有限公司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優質稻谷生產明星,產品供不應求,公司成立短短兩年來實現年銷售收入350萬元,利潤90萬元,帶動地方稻米產業迅速發展壯大,為當地的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作出了積極貢獻。
黃河流經河南多個地市,與河南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2020全國兩會之際,河南廣播電視臺映象網推出《我家住在黃河邊》特別策劃,深入黃河流域的河南農村基層,采訪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下,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奮斗實現美好生活的百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