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13日11:58 來源:成都商報
大谷
100年前的老影像,用人工智能上色后是怎么樣的?
5月9日,大谷通過自己的個人微博“大谷Spitzer”上傳了一段100多年前老北京的紀錄片,有意思的是,這段原本黑白色的影片被大谷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添加了色彩,100多年前的北京和城內的人們就這樣靈動了起來,天橋上熱鬧的集市、寺廟里的人們、巷子口獨特的禮儀……有網友稱,視頻中原本色彩單調、輪廓模糊的人影,經過修復后,變得面目清晰、動作流暢,好像穿越了一般。這段視頻在發出24小時后,有近50萬點贊,10多萬次轉發和接近3萬條留言,播放量在微博上達到近2000萬次。
制作者大谷,一名北京90后,現旅居美國紐約。在其個人微博介紹中,他稱自己是程序員里最會畫畫的作曲家。在接受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獨家采訪時,大谷說,看到成片之后,自己還是蠻震撼的。
給這段視頻上色
前后花了7天時間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怎么想到要給這段影片上色?
大谷:我本身就是做科普的,在B站經常做科普相關的視頻,差不多有七年了,主要是一些繪畫和作曲教程。最近一兩年我開始接觸人工智能這方面的知識。之前看到有這種舊電影的恢復技術,就想嘗試一下,學會之后再做一個教程視頻來教大家怎么去做。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選取老北京的這段視頻有什么特別的原因嗎?
大谷:我本身就是北京人,對北京的文化比較了解。大概2016年的時候看到《人民日報》的微博發過這段視頻,當時就挺吸引我的,因為里面有很多對視的片段,讓人有一種古今交流的感覺,就好像通過屏幕和一個個100年前的人在對視,感覺非常奇妙。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上色的具體步驟是什么?大概花了多長時間?
大谷:整個流程走下來差不多七天左右,修復過程主要用了三種AI工具,分別用來補幀、上色和分辨率擴增。原版紀錄片每秒只有6到10幀,看起來非常卡頓。我用DAIN(AI工具名稱)來補充中間的畫面,讓視頻變成每秒播放60幀左右。最后對顏色做了整體修改,讓它再鮮艷一點。
已得到一些合作邀約
但目前還在商量階段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自己看到成片后是什么感覺?
大谷:看到成片之后我還是蠻震撼的,真的是有回到了老北京的那種感覺。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是否還有一些遺憾的地方?
大谷:我覺得比較遺憾的地方就是它的歷史準確性肯定還是打折扣的,畢竟它是一個人工智能,還在學習階段,很多數據庫是來自歐美的,對中國文化的掌握并不是非常熟練,很難說完美地還原了當時的服飾顏色。但是確實幀數提高了,畫面整體的質量也上升了,給人的感受也大不相同,好像真的穿越回那個年代了一樣。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接下來是否還會有為老紀錄片上色的計劃?
大谷:是的,目前還在收集資料的階段,因為如果是北京以外的地區,我還要找當地人去了解當地的民俗,再去做進一步完善,像北京我比較熟悉,所以配樂什么的就比較容易。
人工智能會淘汰一些舊崗位
但也會增加一些新職業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你的微博個人介紹說自己是程序員里最會畫畫的作曲家,這有什么故事嗎?
大谷:我是北京人,從小在北京讀書,后來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美術專業。2014年本科畢業后,就到紐約視覺藝術學院進修研究生的計算機藝術專業,2016年畢業之后就暫時旅居在這邊,做一些藝術、游戲開發、音樂作曲相關的工作。
其實我定義自己是獨立藝術家、獨立游戲開發者,就是做我自己喜歡的事情,并且把我的一些感受分享給大家,就跟我做科普視頻的教程一樣,就是給大家分享一些我感興趣的東西,然后讓大家一起來創作更多的作品。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你在B站也上傳了很多AI相關的視頻,是如何萌生對AI的興趣的?
大谷:我是想通過這些作品,給大家展示一下,人工智能不是一個高不可攀的東西,大家都可以學習、運用這些技術。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談到AI的時候,很多人會持否定態度,覺得會讓人類失業等。你怎么看?
大谷:我覺得凡事都有兩面性。一個新技術的出現,可能會淘汰一些工作崗位,但它也會增加更多的工作崗位。像人工智能其實是可以解放藝術家的雙手,讓他們有時間來做更多的創作,比如人工智能作曲,其實并不是說我把曲子扔進去,讓人工智能幫我做音樂,我是要進行一定的指導,需要把我的曲子倒進去,然后去選擇哪個年代的作曲家來完成。所以我覺得未來也許藝術家會越來越多,包括編程的崗位也會很多,會有更有意思的新職業出現,人工智能的未來還是比較積極的。(記者 邱峻峰 圖據受訪者)
從短期看,人工智能對就業總量影響相對溫和,結構影響重于數量影響,但就業結構性矛盾處于上升通道,潛在的技術性失業風險在增加。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看來,國內制造業自動化替代崗位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近日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0》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顯示,中國人工智能芯片進展顯著,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已超50億元。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其在推動更多智能化產品落地的同時,也為我國的數字化治理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近日,人臉識別成為售樓處標配的新聞上了熱搜,將個人信息安全問題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乃至有人戲言要戴頭盔看房。或許不僅僅是人工智能,在未來的歷史進程中,科技越智慧,就越需要人治理的智慧。
外媒稱,人工智能正在飛速發展,以至于該領域的最新技術成果已經幫助創建出了知道何時不能信任人工智能的神經網絡。報道稱,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CSAIL)的計算機科學家亞歷山大·阿米尼說:“我們不僅需要生成高性能模型的能力,而且還需要了解何時不能信任這些模型的能力。
今天(11 月 23 日)上午,以 " 數字賦能 共創未來——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 為主題的 " 世界互聯網大會 · 互聯網發展論壇 ",在浙江烏鎮國際互聯網會展中心開幕。隨后,以 " 數字經濟與科技抗疫 " 為主題的主論壇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等人發布了演講。
今天(11月23日)上午,以“數字賦能 共創未來——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發展論壇”,在浙江烏鎮國際互聯網會展中心開幕。隨后,以“數字經濟與科技抗疫”為主題的主論壇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等人發布了演講。
11月22日,在形如春蠶的桐鄉烏鎮互聯網之光博覽中心,2020年“互聯網之光”博覽會拉開帷幕。本次博覽會上,“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科技名詞,變成了可觸摸、可互動、可體驗的現實產品,人們在烏鎮成為這些最前沿技術的“嘗鮮者”。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11月20日至21日,教育部在寧夏石嘴山市召開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暨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現場推進會。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教育部有關司局和直屬單位負責人,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專家組專家和寧夏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支援高校代表參加會議。
(記者呂紹剛)16日,第十六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首次以“云上文博會”的形式在線上開幕。受新冠疫情影響,本屆文博會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手段,通過開展云開幕、云展廳、云招商、云簽約、云大數據等“五個云”建設,為世界各地的參展單位搭建展示與交易平臺。
“豫農優品館”滿月 借助AI技術實現差異化購物 是拼多多的核心 而上海不止有拼多多 像這樣的人工智能核心企業有1116家 目前上海已形成較完備的產業體系 2019年,上海市民消費的豬肉中 有十分之一來自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