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09日14:28 來源:映象網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愿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近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推出系列微視頻《據典話廉》,大家朗讀、名家朗誦、南北融合、中西合璧,在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時,也啟迪著為政為人的思考。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真切地表達了一個東方大國領袖對人民的無限擔當,對自我的嚴格要求。短短八個字,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最高境界。
作為反腐倡廉基層工作人員,深感“無我”之境在正風反腐工作中的“鋒利”,它足以撐起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風范。勇士“無我”,不計名利,方可無私;勇士“無我”,融身事業,方可知己知彼,事半功倍;勇士“無我”,方可“功成必定有我,功成不必在我”。
“無我”即是鋒利。《莊子齊物論》中就有句話:“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心為物役就會迷失自我,心有雜念就會患得患失。當一個進入“無我”狀態,即是無私無欲,沒有私欲的人,意味著所向披靡無堅不摧。
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奮斗在一線的基層工作人員,最大的敵人往往不是工作本身,也不是工作對象,恰恰是他們內心的私欲。一旦利欲熏心,起了貪念,必將萬劫不復。電視劇《人民的名義》里,可悲可嘆的是多少把“國之利劍”最終被付之一炬。相反的,作為正風反腐的“執劍人”,不為利誘所動,心無雜念,誰又能腐蝕得了你呢?
“無我”即是效率。“無我”的境界不止于無私,更深刻的含義還應包括忘記自己,與要自己做的事情合二為一,達到精神上的契合。在莊子的故事里,一個叫梓慶的木匠,為了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動物,他靜心七日達到忘我境界,與小動物在精神上合二為一,最終其作品活靈活現。
同樣的,在反腐倡廉工作中,我們只有靜下心,融身于自己的工作中,與我們的斗爭對象達到某種契合,才能在斗爭中掌握主動權,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否則,工作往往處于被動地位,被斗爭對象牽著鼻子走。反腐工作不同于一般的工作,它是一種與惡勢力的較量,需要勇氣,更需要足夠的智慧。因此,反腐中的“無我”即是全身心的投入,通過投入提高工作效率。
“無我”方可不負人民。中國共產黨人把自己完全融入到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之中,把滿腔激情完全投入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中去,“我”已化在滾滾時代大潮之中。
這種大公無私運用在正風反腐的工作中,就是勇于擔當,不貪功也不逃避責任。尤其是反腐一線基層工作者,每個人都是反腐工作的重要一環,缺一不可。任何一環的不負責任都可能導致功虧一簣,即所謂“功成必定有我”。同時,反復工作的成就是系統的,是大家齊心協力的成果,不可推崇個人英雄主義,即所謂的“功成不必在我”。因此,我們推崇“有我”之擔當、“無我”之境界。
只有進入“無我”之境,無私無欲手腕才能硬,刮骨療毒之劍方可盡顯鋒利。在無私欲的基礎上,要敬業要投入要講技巧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心中有人民才能不負人民,正風反腐大業才可成。(王偉 蔣洪超)
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著重介紹了中國發展道路等問題,指出: 中國發展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編者按: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2020年3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出版發行,這是全黨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牢牢把握“人民至上”這條紅線,對于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進新時代、建功新時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書記擘畫長江經濟帶發展藍圖 長江經濟帶建設 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 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 堅定不移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如果沒有科技的突破和支撐 人們面對浩瀚的海洋
總書記擘畫長江經濟帶發展藍圖 長江經濟帶建設 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 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 堅定不移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如果沒有科技的突破和支撐 人們面對浩瀚的海洋
中華民族的“守望相助”是一種團結理念,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文化支撐,既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一種法則,同時也是國與國之間的相處法則,尤其在非常時期,這一法則就非常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強調的就是一種奉獻精神。
” 回顧黨的歷史,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始終強調,共產黨人沒有個人的私利,以服從、服務于民族和人民的利益為最高價值。黨員的私人利益必須服從人民的即黨的公共利益,黨員的個人價值體現在奉獻群眾之中。
疫情總會有告一段落的時候,而對這樣的人性閃光,及其背后透出的“人”的價值,我們的認識不應停止。讀懂并彰顯“人”的價值,這是疫情這場“大考”留下的寶貴啟示,也是給我們上的深刻一課。
今天的中國,日新月異,每天向世界展現著不同的風姿。“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動員令”已經發出,“萬眾一心加油干,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出征號”已經吹響。我們不懼風雨,也不畏險阻,滿載著2019年的豐收喜悅,堅持凝心聚力、開拓進取,繼續用奮斗書寫中國之“變”。
點評:岡比亞、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巴拿馬……2016年以來,8個國家先后同中國建交、復交,中國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一個中國”的共識在國際社會愈發鞏固。這緣于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更緣于國際社會對正確義利觀、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中國理念、中國方案的廣泛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