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26日11:50 來源:映象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著力完善城市治理體系和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這一重大要求,具有特殊意義,對以大戰大考為鑒、堅持底線思維 、加快補齊治理體系的短板和弱項提出了新指引,對打好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主動仗、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賦予了新內涵。
社區是城市構成之基,社區治理是城市治理之重。準確把握“全周期管理”實踐路徑,科學解決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加快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給城市治理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提升城市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必須緊緊扭住社區一線陣地深耕細作、精準發力,以“全周期管理”為抓手,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探索創新持續深化。
在健全社區治理體系中植入“全周期管理”。黨建引領全力推進,提高社區黨組織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硬核能力,加強對社區治理注入“全周期管理”的組織領導,充分預估風險,壓實責任分工,凝聚思想共識,從維護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出發,因時因勢調整工作著力點和應對舉措,優化社區精準管控措施,筑牢社區防控安全屏障,建立與常態化防控相適應的應急處理機制,科學做好長期跟新冠病毒抗爭的準備,強化社區風險防范預案管理執行到位。統籌協調全程跟進,充分發揮駐區單位參與社區“全周期管理”共同體建設的能動性,促進彼此獨立的各類社會組織、社會企業銜接配合聯起來、不掉鏈,協同互動轉起來、不掣肘,各盡所能擔起來、不懸空,增強常態化聯防聯控治理效果。發動群眾全員參與,充分尊重居民在社區治理中的主體地位,利用社區和小區建立戶長制、樓長制以及長效的志愿者、社工團隊,利用網格化管理平臺建立切合實際的應急管理體制,以有效的宣傳引導組織群眾,廣泛加入常態化群防群控陣營,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摒棄不良行為習慣,增強健康意識和健康生活能力,共建鄰里家園、共商小區事務、共享治理成果。通過多點施力、嚴抓細管,推動社區治理體系向主體更明確、機制更聯動、邊界更清晰的高效運作邁進,加強黨建引領下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同頻共振,厚植社區“全周期管理”基礎支撐。
在優化社區服務功能中提升“全周期管理”。以黨建“繡花針”穿起社區治理服務“千條線”,秉持“全周期管理”理念推進社區服務由“碎片低效”向“系統優質”全鏈條集成,用好社區綜合體、黨群服務中心和小區黨群服務站三級載體,引導多方主體共建共用社區公共空間,打通活化利用小區公共場地障礙,彌補專業化、差異化、社會化社區服務供給缺口。特別是對深受環境差、場所窄、設施缺困擾的老舊小區有機更新不能“雷聲大、雨點小”,豐富社區居民對高品質生活、購物、醫療、教育、托幼、養老、環保、文化、健身、游息、法律等多樣化配套服務功能要提速推進,升級剛需,擴大內需。以黨員“責任區”帶動社區治理服務“萬戶民”,鼓勵黨員帶頭在小區治安巡邏、鄰里糾紛調解、衛生死角治理、零就業家庭幫扶和關愛殘疾人、空巢獨居老人、特殊困難群體等系列活動中,傾情傾力做好點點滴滴,把群眾牽腸掛肚的實事辦好,以細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細化水平,讓小區居民事有地說、難有人幫、怨有人解,矛盾糾紛不出小區。同時,加大社區減負提能改革步伐,包括資源下沉夯實社區治理“底座”、制度創新調靈社區治理“杠桿”,結合起來同步加力,使之更好地匹配“全周期管理”的能力要求,保障社區有更多精力服務一方百姓、守護一方平安。
在加強智慧社區建設中賦能“全周期管理”。實現“全周期管理”,智能化治理是必由之路。把“城市大腦”與“社區微腦”連通起來,提高城鄉社區信息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水平,加強社區動員組織體系與新技術運用融合,搭建社區運行預警和綜合管理平臺,推動社區各類風險辨識、發現并受控,增強社區應急響應、風險防控和處置突發事件能力智慧化,做到實戰中管用、基層干部愛用、群眾感到受用。把“公共管理”與“網格治理”暢通起來,社區網格治理最能發現城市公用事業規劃建設體系和市政設施安全管理的隱患漏洞、最能找到運行效率和質量管控的盲區缺陷、最能知曉薄弱環節給群眾帶來的煩惱,用高科技賦能社區網格治理,細化社區網格“智控”管理橫到邊縱到底的無縫隙全覆蓋,這既有利于將各種社會服務管理問題盡可能解決在網格、消除在萌芽,扭轉傳統路徑依賴社區疲于應付、管理粗放、反應遲緩的尷尬和被動,也有助于治理“城市病”追根溯源、對癥下藥,提高城市治理精準度和時效性,降低意外事件發生概率。把“智能治理”與“便民服務”銜接起來,打造信息化、智能化社區便民服務新形態,讓居民少跑路,讓數據多跑路,實現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強化“一門式”服務模式的社區應用。拓展智慧化應用場景,避免華而不實,注重實用價值,延伸進小區、進院落、進物業,對各類與社區居民安居樂業密切相關信息資源的整合、提升與共享,形成服務便捷、管理精準、生活智能、環境宜居的社區生活新態勢,增強群眾獲得感滿意度。
以“全周期管理”思維,加強和創新社區治理,為城市治理固本強基,社區工作者是重要和關鍵力量。健全社區工作人才培養機制同建立常態化關懷慰問社區工作者制度兩個方面不可或缺,讓他們感受到組織的溫暖,感受到社會的支持,感受到奮斗的價值,保持良好的戰斗狀態,對表現優秀、業績突出、群眾公認的大力褒獎、大膽使用,濃厚崇尚實干、帶動擔當、加油鼓勁的正向激勵氛圍,吸納更多優秀人才匯聚到基層治理第一線、服務群眾最前沿貢獻才智、施展才華,就能用社區“小細胞”激發城市“大活力”,就能讓城市建設管理不斷提質增效,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走深走實。(晉川)
她說,這條“老大難”馬路的整治,多虧了蠡橋社區“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室協調各方力量,才辦成了社區多年沒有辦成的事情。今年3月,蠡橋社區道路“腸梗阻”問題迎來轉機,社區“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室將其列為今年的重點議題。
面對廣大人民群眾對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熱切期盼,生態文明建設仍存在一定短板,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刻不容緩。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關鍵要加強教育引導,提升廣大青少年綠色生活創建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近年來,我國各地城市依托黨建引領、社會參與、治理重心下移和智慧治理等方式,探索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作者: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開大學基地研究員,南開大學中國政府聯合研究中心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 吳曉林;
十幾年前,一部名為《小巷總理》的電影講述了改革開放初期長春市社區居委會主任譚竹青的感人經歷。
作者:吳曉林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導,南開大學中國政府與政策聯合研究中心研究員 十幾年前,一部名為《小巷總理》的電影講述了改革開放初期長春市社區居委會主任譚竹青的感人經歷。
易地搬遷,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后續還要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喬建厚介紹說,盧氏縣支持易地搬遷后續產業發展,建成71個扶貧產業基地、8個光伏電站,在安置點周邊興辦60多家企業,帶動1.13萬人就地就近增收。
易地搬遷,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后續還要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喬建厚介紹說,盧氏縣支持易地搬遷后續產業發展,建成71個扶貧產業基地、8個光伏電站,在安置點周邊興辦60多家企業,帶動1.13萬人就地就近增收。
國新辦3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情況。搬出來只是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第一步,搬遷后續幫扶工作關系到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安置社區治理也是鞏固易地扶貧搬遷脫貧成果的重要后續工作。
包括盤活小區既有公共房屋和設施,保障新建居住小區養老服務設施達標,加強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布點和綜合利用,推進居家社區適老化改造。包括支持參與提供醫養結合服務,支持開展老年人營養服務和健康促進,發展社區助老志愿服務,促進養老產業聯動發展。
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司司長陳越良會上表示,安置社區治理是鞏固易地扶貧搬遷脫貧成果的重要后續工作,關系到千萬搬遷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組織開展新時代新生活行動,引導專業社會工作等服務,幫助搬遷群眾盡快融入社區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