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08日15:34 來源:中國江西網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繁華喧囂的塵世瞬間冷清,也讓運轉有序的經濟發展按下了“暫停鍵”。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但國外疫情呈現加速擴散之勢,這給我國經濟復蘇帶來了許多不確定因素。
為促進經濟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善于從眼前的危機、眼前的困難中捕捉和創造機遇。要在嚴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有力有序推動復工復產提速擴面,積極破解復工復產當中的難點、堵點,推動全產業鏈聯動復工。連日來,全國各地各行業主動克難攻堅、化危為機,從堅定信心到出臺政策,從眼前的危機、困難到搶抓創新,不斷捕捉和創造機遇,開足馬力加快促進中國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在實干中“疾步”,實干興邦。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策略下,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統一部署,各地各部門加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開足馬力加快經濟發展“腳步”,從搶抓春耕,到有力有序推動復工復產提速擴面,從重點企業復工開工到中小企業、再到個體工商戶開工復工,經濟發展在實干中“疾步”。在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考”中,祖國大地,處處用實干書寫著經濟發展精美答卷。一個個干勁十足的忙碌身影,一處處機器轟鳴的建設工地,一幅幅如火如荼的生產場景,見證了實干興邦,也只有實干才能奪取雙勝利。
經濟發展在政策引導中助推。政策是助推器,政策因時而出,因需而出,為加快經濟發展,各地紛紛下好“精準棋”,打好“組合拳”,從金融財政、到營商環境、從刺激消費到減免租金等,紛紛出臺優惠政策,為當前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如江西20條政策措施出臺之后,兩個月來,降低企業成本約220億元,又如減免稅收房租,15項硬核舉措助力個體工商戶復工復產。
經濟發展在創新中跨越。疫情下,既是危機,也是轉機,化“危”為“機”,要在創新中實現經濟發展跨越。疫情以來,以“互聯網+”為依托的數字技術為企業應對疫情影響提供了機遇和幫助。比如,云辦公、遠程會議、智能制造、云配送等數字化手段就成為企業生產、經營的重要手段。又比如在春耕中,智能手機、植保無人機、遙控無人插秧機等成為田間地頭大顯身手的“新農具”這些衍生的新業態也進一步加快了新基建5G技術的運用。
經濟發展是“抗疫”的底氣,也是我們無懼任何風險災難的信心來源,在明媚的春天里,化危為機,打通痛點和難點,以實干的“銳氣”,順時的政策,在創新中,拓展經濟發展新動能,實現經濟發展快步穩健。
文/廖曌
專訪:希望新中加強后疫情時代合作造福兩國人民助力區域經濟發展——訪新加坡副總理王瑞杰 明年是東盟(ASEAN)與中國建立對話伙伴關系30周年,王瑞杰表示,中國和東盟可借此契機共同推動具有前瞻性的議程。
作者: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員 黃恒學 近年來國際市場持續動蕩,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12月6日發布,全國林下經濟經營和利用面積目前已達6億畝,林下經濟總產值超過9000億元,從業人數超過3400萬。林下經濟,主要是指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發展起來的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和森林旅游業。
映象網訊 (記者 陳偉然)產業集聚區是河南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陣地和增長極,如何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如何推進產業集聚區“二次
講政治的原則要求必須貫徹到黨的一切工作中,經濟工作也不例外。而且,講政治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保障,不講政治就不可能真正抓好經濟。近些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如收入差距拉大、少數黨員干部貪污腐敗、生態環境問題嚴峻等,都與一些黨員、干部弱化甚至放棄了講政治密切相關。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新發展格局的構建將進一步促進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融合,優化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對此,我們要不斷夯實適應國際新規則的國內基礎,化挑戰為機遇,將自身實力轉化為制度性話語權,不斷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目標2035我們一起走 但這一刻請不要停下了腳步
特別是,自2010年以來,中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續超過城鎮居民家庭,2010—2019年年均增速達到8.6%,比城鎮居民家庭增速高1.8個百分點。隨著農業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再到小康進而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新華社廣州11月22日電題:“讀懂中國”與會人士:開放的中國為世界經濟注入強大信心 ” 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認為,疫情期間,中國采取一系列舉措幫助廣大中小國家提升應對疫情的能力,為世界經濟增加了穩定因素。“新基建”在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穩定根基的同時,也將助力全球經濟的復蘇和發展。
在當前形勢下,堅持雙循環,著力擴大內需是對沖世界經濟下行的必然選擇,也是應對各種國際挑戰的戰略基點。李義平指出,推進以內需為主的雙循環,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