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05日12:01 來源:大河網
在日前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表示將推動在疫情防控中催生出的新型消費、升級型消費,加快培育經濟新動能。網民對此表示支持,認為新型消費極大地激發了消費潛力,今后應進一步探索和發展新型消費模式,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提供新動能。
新冠肺炎疫情蔓之后,居民外出急劇減少,消費市場受到較大沖擊。大宗耐用消費品,如汽車、家具、建材、家電的銷售額同比都下降幅度較大,住宿、餐飲、美容美發、大型百貨商場、購物中心這些行業客流大幅下降。但是,新型消費卻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文旅產業受困顯而易見,但云旅游、云娛樂、網上博物館等新業態快速發展,數字文旅消費成為新熱點;無接觸配送、無人零售、直播零售等消費新模式走紅;人工智能、遠程辦公、“互聯網+醫療+藥店”等逆勢而起。
中央要求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培育壯大起來,使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得到回補。新型消費因疫情而暴漲,如何鞏固提高,促進消費回補,最大限度地釋放這一新動能,很值得深入思考,精準施策。
要繼續向生活消費延伸?!熬W上菜場”“網上餐廳”“網上超市”這些數字商貿新模式,已讓消費者嘗到便捷的甜頭,業者應從中得到啟發。作為實體商業,不能見好就收,除了經營實體店之外,應向直播電子商務、社交營銷拓展,繼續繁榮“云逛街”“宅消費”。加快新型消費對農村的覆蓋,農產品“生鮮電子商務+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等服務新模式,應加快與田間地頭對接。
要深入挖掘健康消費潛力。應該看到,“互聯網+醫療健康”不只是疫情期間有需求,如預約掛號、在線取號、移動支付、檢驗檢查結果互認、藥品配送和遠程會診等服務,符合分級診療的方向,尤其是在廣大農村,需求空間非常廣闊。隨著社會化養老市場缺口的不斷加大,發展智慧養老,構建“互聯網+”養老模式,不失為滿足社會需求的良策。
要拓寬智能消費領域。豐富5G技術應用場景,擴大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應用,加快研發可穿戴設備、移動智能終端、智能家居等智能化產品,不僅符合消費升級的趨勢,更是加快發展動能轉換的精準切口。當然,拓寬智能消費,離不開5G網絡基礎設施支撐。應圍繞擴大新型消費,加快以5G網絡和數據中心為重點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推進信息服務全覆蓋。只有新基建鋪的開、跟得上,智能消費才能走進千家萬戶。
新型消費是一片新藍海,要做得風生水起,維權保質必須堅挺。近日發布的“2020年十大消費警示”,“直播帶貨”“社交電商”“新生智能產品”“在線教育”“網貸產品”“旅游出行”等可能是消費糾紛的高發領域。新型消費借互聯網而起,消費維權也離不開“互聯網+”。市場監管部門應圍繞在線協商、在線咨詢、在線調解、在線評議、在線仲裁、在線督辦等方面,進一步提升投訴處理規范化、規模化、專業化、數字化水平,使投訴更加便捷,監督更加有力,為新型消費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張全林)
努力加載中,請稍后...
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國經濟正在助力世界經濟復蘇。近期多項數據顯示,在世界經濟遭受疫情嚴重沖擊下,中國與多國貿易卻逆勢增長,成為全球市場中的罕見亮點。
超10萬平方米展區 5000多個展位 “云上”參展企業1500多家
第17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將于11月27—30日在廣西南寧舉行,本屆展會以“共建‘一帶一路’,共興數字經濟”為主題,同步舉辦實體展和“云上東博會”,目前各項工作已經準備就緒。 中國貿促會副會長 張少剛:中國不斷擴大的市場規模,不斷改善的營商環境,不斷便利的通關安排,使得中國和東盟的經濟合作日益緊密。
這是10月24日在巴基斯坦拉合爾拍攝的調試中的拉合爾軌道交通橙線項目。從吸引投資的大國到對外投資的大國,從出口大國到進口大國,從“市場換技術”到實現自主創新……一系列發展變化有力助推中國對“一帶一路”投資的增長。
截至昨天(17日)上午,滿洲里鐵路口岸站的進出境中歐班列達到3073列。至此,今年滿洲里站進出境中歐班列開行數量達3073列,其中,入境中歐班列1493列,同比增長49.1%;出境中歐班列1580列,同比增長16.4%。
題:300億元產業“成長記”——解讀重慶江津消費品工業逆勢發展“密碼”以青花椒為例,一條完整的種植、加工產業鏈條已在江津形成:產地面積55萬畝、椒農60萬人、近20家規模加工企業。
記者11月15日從昆明海關獲悉,今年1月至10月,云南省農產品出口額達到281.3億元,同比增長8.2%,實現逆勢增長。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全球經濟受到沖擊,也給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出口帶來不小挑戰。
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正在上海舉行,本屆進博會的汽車展館成為業內外關注的焦點之一。美國通用汽車在本屆進博會上帶來五款車型,全部為中國首發。
你不需要在現場,這一切,都將一一顯示在天津港集團智能管控中心的大屏幕上。作為京津冀地區的海上門戶,渤海灣每月都有120余艘次的“海上巴士”來往穿梭,將各個港口的貨物轉運至天津港,再集中起來遠渡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