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xxxxbbbb国产,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free性欧美媓妇喷水,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字幕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決戰武漢——“堅決打贏武漢保衛戰”特別報道

2020年03月30日11:23  來源:經濟日報

5034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者按有些事情,需要把時間軸拉得更長才能看清波瀾起伏;有些事情,需要把視野放得更廣才能分辨高低錯落。1月23日凌晨2點,武漢市宣布“封城”。3月28日,武漢市6條軌道交通線路正式恢復運營;鐵路客運站的到達業務、中歐班列(武漢)正式恢復,城市內外交通逐步“重啟”。2個多月的時間,武漢市發生了什么?中國發生了什么?世界發生了什么?事非經過不知難。回過頭來,我們就知道了什么樣的時刻叫做千鈞一發,什么樣的決斷叫做英勇果敢。放眼全球,我們就明白了病毒有多么兇悍,決斷窗口有多么珍貴。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沒有人是局外人,新聞記者也不例外。疫情發生后,本報第一時間先后派出三批記者趕赴武漢,運用媒體融合手段發回來自抗疫一線的鮮活報道。值此全國本土疫情傳播基本阻斷之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將陸續推出來自抗疫一線的全景式報道,展現波瀾壯闊的抗疫圖景,蕩氣回腸的心路歷程,守望相助的同胞親情,向死而生的斗爭精神。敬請關注。

  沒有人想到,武漢會以這樣一種艱難、悲壯、勇烈的方式,讓世界長久注視。

  因為一場兇猛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武漢人成為我們最大的牽掛。

  2020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武漢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說,武漢不愧為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不愧為英雄的人民,必將通過打贏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再次被載入史冊!

  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

  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的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驚心動魄,英勇無畏。

  難忘這些時間節點——

  3月10日,戰“疫”中的武漢市武昌方艙醫院正式宣布:休艙。

  被譽為“生命之艙”的方艙醫院,在阻擊疫情的關鍵時期,發揮關鍵作用。現在,曾經最先開艙的武昌方艙醫院,也成為最后一家休艙的方艙醫院。它的休艙,意味著通過艱苦的抗疫之戰,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3月18日0時至24時,武漢市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零例,新增疑似病例零例。首次出現的“雙零”,承載了無數人的汗水與期盼。

  至此,曾經每天壓迫著眾人神經、高達數千新增確診病例的兇猛疫情,在英勇頑強的阻擊戰中,形勢根本轉變,武漢人民、湖北人民、全國人民,勝利在望。

  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全國勝。

  此刻,讓我們聚焦這段艱難歲月里的英雄城市和英雄人民,記錄下他們在這場艱苦戰“疫”中留下的深厚足跡——他們的拼搏,他們的奮戰,他們的淚水,他們的奉獻,他們的堅守,他們的期盼。

  所有這些,都將長久地鐫刻在時代的記憶中。

  一、武漢封城

  一座千萬人口的特大城市,封城,能想象嗎!

  這需要多大的魄力勇氣、統籌謀略!

  這將遭遇多少艱難險阻、民生考題!

  難以想象,卻勢在必行。

  究竟發生了什么?

  2019年年底,辭舊迎新之際的武漢,熙熙攘攘。此時,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卻已露出苗頭。

  12月29日,武漢市金銀潭醫院ICU,這是武漢市最有名的專業傳染病醫院,接到了9名不明原因肺炎患者。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說,30日接著在收病人,31日也在收病人,大概已經有20多個病人了。大家把所有病人全部過了一遍,得出結論:這可能是病毒感染,不是其他感染。

  類似情形在武漢市其他醫院不同程度地出現。

  不過,由于來自醫院的信息并沒有被迅速有效處理,此時的武漢,據武漢大學中南醫院一位醫生回憶,“一邊是醫院救治壓力與日俱增,一邊是社會防控松懈。下班后,看到大量市民依然沒有任何防護舉措,不戴口罩,逛街,購物,聚餐,節慶”。

  疫情防控形勢隨后開始發生變化。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要求。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湖北武漢市等地近期陸續發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全力做好防控工作。他要求,制定周密方案,組織各方力量開展防控,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疫情防控是習近平總書記最關注的問題,他時刻跟蹤著疫情蔓延形勢和防控工作進展情況,不斷作出口頭指示和批示。

  1月20日,武漢市成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統一領導、指揮全市疫情防控。

  當天晚上,國家衛生健康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鐘南山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新型冠狀病毒肯定存在人傳人現象。

  一場不同于以往任何時候的疫情阻擊戰打響了。武漢,成為打贏這場阻擊戰的關鍵所在。

  1月23日凌晨2點,武漢市發布通告:自1月23日10時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鐵、輪渡、長途客運暫停運營;無特殊原因,市民不要離開武漢,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暫時關閉。

  武漢三鎮,封城!壯士斷腕,史無前例。

  快速上升的疫情數據表明,這一舉措很有必要:1月22日0時至24時,24個省區市報告新增確診病例131例,全國共有25個省區市報告疫情,新增河北、遼寧、江蘇、福建4個省份。

  疫情正在快速向全國蔓延。

  迫不得已,然而刻不容緩。中央指導組成員、國務院副秘書長丁向陽后來回顧說,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到武漢檢查疫情防控工作,“帶著中央、帶著總書記的指示,要求武漢進行交通的隔離,這是外防輸出、內防擴散的重要措施,正是這項措施保護了全國,保護了武漢”。

  關鍵時刻,關鍵之舉。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評價,“封城”降低了疫情蔓延幾率,“非常恰當且非常重要”。

  然而,一座工商貿易活躍、文化交通發達的現代化特大城市,猛然按下“暫停鍵”,會帶來什么后果?

  喧鬧停止了,短暫的惶恐與忙亂。許多人擔心封城之后物資短缺,擁到超市、藥店,一時間貨架空空如也,連感冒藥、體溫計也脫銷了。

  武漢本地Vlog博主“蜘蛛猴面包”在他拍攝的視頻《武漢日記2020》中描述“封城”第一天:“沒有了公共交通,整個城市變得安靜不少,街上行人寥寥無幾,95%的人都戴上了口罩……”

  但這一情形存續時間并不長。

  “我的城市生病了”“她需要我們共同守護”——

  越來越多的市民逐漸意識到所處的環境,也逐漸明白,自己該如何去做。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昱覺得,她在“封城”前一度忐忑擔憂的狀態,在“封城”后慢慢安靜下來,“我自己從事抗病毒免疫研究,也給本科生教《傳染病學》課。‘封城’雖是無奈之舉,卻是面對嚴重疫情最有必要執行的控制辦法”。

  心緒平復下來的劉昱,打開了“抗疫模式”。沒有條件做病毒學實驗,她開始檢索病毒文獻,把有價值的文獻傳遞給臨床學生,和他們一起分析討論病程、病理發生機制及能夠借鑒的治療方案。

  從短暫的混亂中平靜下來,更多武漢人像劉昱一樣站了起來。他們在行動中展現的勇氣與胸懷,為疫情中的武漢帶來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封城”之后,市民采購需求倍增,但不少快遞員已放假回家。京東快遞站站長錢冉昊毫不遲疑就加入了配送員隊伍。他的不少同事聽說要“封城”了,寧可不休假,搶在“封城”前“逆行”趕回站點。

  封城力度逐步加大。1月25日,武漢中心城區車輛禁行。2月11日,所有小區封閉,每家3天只可一人外出,后來完全不可外出。2月17日起,各超市陸續停止現場營業,只接受團購,由社區幫忙送到每戶居民家。

  危難時刻,許多普通市民挺身而出。他們主動當起了志愿者,有的自愿開車免費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有的到社區幫助防控,排查發燒病人,幫居民送生活物資;有的做起了醫院、小區保安。

  無數恪盡職守、無聲奉獻的社區工作者、民警、快遞員、環衛工、消防員,在各自崗位上默默堅守、付出。

  更多人以行動書寫諾言:即便宅在家里,也是一份責任。

  這座城市雖然關閉了出城通道,卻開啟了阻擊疫情的勝利通道。

  如今,封城已過兩月,堅守還在繼續。正如一位武漢市民所說,“我們把自己化作抗疫城墻上的一塊磚。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塊磚”。

  這是多么堅強的一塊磚!

  “正是因為有了武漢人民的犧牲和奉獻,有了武漢人民的堅持和努力,才有了今天疫情防控的積極向好態勢。”習近平總書記對武漢人民飽含深情的講話,浸潤人心。

  二、緊急馳援

  荊楚起疫情,白衣聞戰令。

  1月24日晚,除夕夜。3架軍用飛機降落在武漢機場,解放軍醫療隊隊員們急切地走出機艙。

  經中央軍委批準,解放軍派出3支醫療隊共450人,分別從上海、重慶、西安三地出發,急赴武漢地區定點醫院展開救治。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1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出號召。

  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率中央指導組抵達武漢,對新冠肺炎疫情一線防控工作全面“督戰”。

  疫情嚴峻,號令聲聲。白衣執甲,逆行出征。

  1月下旬,由于患者劇增,武漢很多發熱門診和定點醫院超負荷運轉。往年這個季節,全市發熱門診量每天在3000例左右,而在那幾天,高峰時段到發熱門診就診人數超過15000人次。

  作為特大城市,武漢擁有三甲醫院30多所,醫療實力在國內名列前茅。

  可是,面對兇猛疫情,患者數量陡增,防護物資緊缺,醫院床位缺乏,醫護人員有限,感染風險頻現,武漢市醫療資源和壓力已達極限,難以承受。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一支支千里馳援的醫療隊伍,對疫情籠罩下的武漢,如雪中送炭,十萬火急。

  “當時可以說醫療設備很簡陋,緊急改建的重癥病房硬件達不到標準。”2月6日晚接到指令,2月7日雨夜抵達武漢,2月8日率隊進駐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上海中山醫院副院長朱疇文回憶,他帶領136人的醫療隊伍,接管人民醫院東院區兩個傳染病重癥病房時,這支涵蓋重癥醫學科、呼吸科、感染科等多個學科,100名護士有40名來自ICU的專業救援隊,真切地感受到當地的壓力。

  人民醫院東院區是緊急改造的重癥病人區,最初是200張病床,旋即擴至400張,再到800張病床。疫情之急,可見一斑。

  時不我待。2小時完成報名,24小時內到達。29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民軍隊的白衣戰士,緊急報名、緊急集合、緊急出發。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戰場。面對疫情催征,天南海北的白衣戰士,表現出非凡勇氣。

  “到武漢去”“到湖北去”,請戰的呼聲,在各地醫院此起彼伏。

  “我是共產黨員,我先上”“黨員就要帶頭沖鋒,我責無旁貸”,簡潔的話語,在醫院的樓宇間回蕩。

  共產黨員的責任擔當,醫者仁心的職業使命,讓無數醫護勇士們從平凡的崗位上挺身而出,成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大功臣。

  劉萍,甘肅省第三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兩個孩子的母親,“疫情發生后,我就做好了趕赴武漢的準備”。

  “我是黨員,又是護士長,肯定得先上。”面對記者,這位甘肅省婦幼保健醫院兒童急診科護士長,毫不遲疑地說。

  她和另外102名醫護人員被挑選上,前一天接到通知,第二天晚上就飛過來了。“其實大家都準備好了,通知一到,男女護士們都剃了光頭,這樣在病房更利索。”

  責任,讓無數人馬不停蹄,步履匆匆。

  身為共產黨員的劉拴虎,是河北唐山工人醫院重癥一科副主任醫師,也是唐山市第三批支援武漢醫療隊隊長。他急匆匆率隊趕到武漢時,口袋里還揣著讀高三的女兒給他的一封信。女兒在信中說,“老爸是最棒的,我等你勝利歸來!”一到武漢,他就告訴女兒:我來武漢是為了打仗,一定要勝利回家。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曾在1998年抗洪中守護武漢長江大堤50天的退伍戰士送妻子出征武漢;杏林世家的媽媽送女兒踏上征程;即將步入婚姻的準新娘推遲婚期趕赴荊楚大地……

  這是共同的使命,激勵著共同的擔當。

  從1月24日到2月28日,全國累計有314支醫療隊,3.5萬多人援助武漢,其中,重癥醫學科、感染科、呼吸科、循環內科和麻醉科等專業人員就達到1.5萬多人。

  至3月8日,全國有346支醫療隊,4.26萬白衣戰士,馳援武漢和湖北。為了盡快到達武漢,超過8000人的醫療隊伍,直接包機空中飛馳,分秒必爭。

  疾馳趕到的醫療隊,有的援助方艙醫院,救治輕癥患者。有的援助定點醫院,使更多重癥患者逐漸痊愈,擺脫病痛。有的援助ICU病房,給病危患者帶來生的希望。有的成建制接管醫院科室,包管病房,在救治病人的同時,也為雙方醫護共同進步奠定基礎。

  為了盡快搞準致病機理,尋找可行可用的治療方法,國內頂尖醫療隊伍和醫療專家趕赴武漢。

  號稱中國醫學界“四大天團”的北京協和醫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會師武漢。一時間,這“四大天團”的一舉一動成為無數網友關注的焦點。

  更多專家,不辭辛苦。從鐘南山、李蘭娟、王辰、黃璐琦,到陳薇、喬杰、仝小林等多位業內著名專家,日夜在荊楚大地上奔波,追蹤、查尋、會商。院士張伯禮過度疲憊致病,在武漢做了膽切除手術,笑稱“和武漢人民肝膽相照”。

  來自祖國東西南北的支援隊伍,與湖北和武漢本地的醫護人員一起,為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立下“頭功”。

  鏡頭推移到3月17日。這一天,對上千萬堅守中的武漢市民來說,既有一絲欣慰,也有一絲不舍。

  當天中午,已經安靜很久的武漢天河機場,迎來了返回海南、天津等地的醫護隊伍。熱淚盈眶的志愿者們,舉著“你們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的橫幅,為離開湖北的醫療隊員們深情送行。

  這一天,隨著病患不斷減少,有40多支醫療隊、3000余名醫護人員開始撤離武漢。此后,至3月底,將有3.5萬名馳援勇士返回各自的崗位。

  這是值得紀念的一天。它記下的淚水與笑容,將留在時間的軌跡上。

  三、應收盡收

  封城,只是打贏武漢保衛戰的第一步。封城之后如何防控,才是決定疫情阻擊戰的關鍵。

  武漢水果湖街道黨工委書記金建濤,經歷了起初最為艱難的一段時期。從農歷大年初一開始,電話潮水般地打到街道社區的辦公室座機和工作人員手機上。

  “往往是剛掛掉一個又打來一個,手機被打到發燙,一天要充電十幾次,都是要床位的。可是床位遠不能滿足。”金建濤心急如焚。

  疫情防控,關鍵在救治,基礎在防控。

  這相當于兩個戰場。一個戰場是醫院接診救治,一個戰場是社區摸排阻隔。兩者都必須抓到位,才能做到應收盡收、應治盡治。

  然而,封城之初,無論救治,還是防控,都經歷了一段力不從心、疲于應付的焦灼。

  一方面,病床無法滿足救治需求,大量確診患者、疑似患者、無法排除感染可能的發熱患者、密切接觸者被迫游走在大街小巷。盡管武漢市2月2日宣布對這“四類人員”集中收治隔離,但是“人等床”的窘境,使實現這一目標異常艱難。

  另一方面,源頭防控,要從街道社區、居民小區做起。武漢市有13個區,下轄156個街道辦事處、1個鎮、3個鄉,共1377個社區居委會,7100多個小區。每個社區工作人員僅10人左右,難以完成扎牢織密社區防控“第一關”的基礎性任務。

  每天忙著為居民服務的金建濤,妻子在家發燒,他也只能讓她再堅持一下。“我沒有時間照顧她,也沒法為她聯系床位,這么多居民都在等。”

  緊要關頭,一個重要建議匯報到中央指導組并迅速形成決策部署:征用一批體育館、會展中心、培訓中心等大空間場地,改造成“方艙醫院”,作為隔離收治場所,將所有輕癥病人集中進行醫療照顧與觀察。

  2月3日形成決議,2月4日動工改建。2月5日,首個方艙醫院武昌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開艙”。這一神速,是繼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兩山醫院”之外的又一次“方艙速度”。

  “兩山醫院”,是武漢市參照北京小湯山醫院模式緊急建設的專門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兩所醫院。“兩山醫院”的投入,使更多重癥患者得到及時救治。但火神山、雷神山醫院一共只有2600個床位,只收治重癥患者,無法滿足當時患者激增的救治需求。

  而“方艙”的迅速投入使用,使患者能及時得到收治;“方艙”的大容量,使更多患者不用來回奔走在求醫問診的路上。

  “人等床”的現象開始得到緩解。由此,武漢市打響了“應收盡收”的總攻戰。

  2月9日,武漢市要求對確診新冠肺炎患者、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無法排除新冠肺炎可能的發熱患者、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四類人員”,實施分類集中管理。

  按照中央指導組要求,湖北省統一部署,2月9日晚12點前,武漢市所有確診居家隔離患者實行集中收治,分三級隔離,形成三級救治體系:以征用酒店為集中隔離點,隔離密切接觸人員;以方艙醫院接收確診輕癥和疑似患者;以火神山、雷神山和48家定點醫院收治重癥患者。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這一次“總攻戰”未能如期全部完成,依然有不少患者散布在社區中,令人擔心。

  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調研指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指出,當前,湖北和武漢疫情形勢仍然十分嚴峻,要采取更大的力度、更果斷的措施,堅決把疫情擴散蔓延勢頭遏制住。他要求,要堅決做到應收盡收。

  關鍵時刻,總書記統攬全局作出部署,為決勝之地武漢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增添了決心、信心和勇氣。

  2月13日,一個重要消息傳來。中共中央決定:上海市原市長應勇同志任湖北省委委員、常委、書記,蔣超良同志不再擔任湖北省委書記、常委、委員職務;濟南原市委書記王忠林任湖北省委委員、常委和武漢市委書記,馬國強同志不再擔任湖北省委副書記、常委、委員和武漢市委書記職務。

  湖北和武漢換帥,給膠著中的疫情防控局面帶來新氣象。一場更扎實、更堅決的“應收盡收”攻堅戰展開,更多市區部門干部作為“下沉干部”,進入社區街道,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的原則得到更好落實。

  應收盡收,刻不容緩。

  2月16日,武漢開展為期3天的集中拉網式大排查,落實五個“百分之百”舉措,即“確診患者百分之百應收盡收、疑似患者百分之百核酸檢測、發熱病人百分之百進行檢測、密切接觸者百分之百隔離、小區村莊百分之百實行24小時封閉管理”。

  方艙醫院,此時顯示出關鍵性作用。到2月28日,武漢共建成16家方艙醫院,開放床位13000多張,累計收治患者12000人。

  2月20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院長、武漢雷神山醫院院長王行環透露,雷神山醫院32個病區1500張床位全部開放,還有幾百張床位沒有收滿。中南醫院、武漢市第七醫院的隔離病房也連續多日出現床位數量大于病患數量的情況。

  “人等床”,終于轉變為“床等人”。

  與此同時,隨著社區封閉管理再度升級,各小區實施最嚴格封閉措施,由社區干部、志愿者、小區業委會、物業等共同組成的“服務保障版”不斷升級。

  武昌喻家湖東路的金地華公館,居民從農歷正月初四就開始組團網購,后來不斷成熟,由志愿者、小區業委會和物業三方組建的服務平臺,團購菜、代買藥,甚至聯系銀行代一些老人取錢等,基本解決了小區居民的需求。

  “堅持在家不出門,我為防疫做貢獻”的居民“要約”,與“應收盡收,應早盡早”的防控需求,不斷磨合、協調,推動艱苦的武漢保衛戰,向好的態勢不斷拓展。

  四、生死紅區

  “紅區”,是對醫院ICU的稱呼。疫情發生后,很多危重患者被轉入紅區救治。由于病人進入紅區時病情已很嚴重,加上對病毒的認識需要不斷探索,疫情發生前期,危重患者病亡率居高不下。

  這不僅給病人和家屬帶來巨大痛苦,也給白衣戰士帶來嚴峻考驗。

  救死扶傷,是白衣戰士的職業天性。如何盡快降低病亡率、提高救治率,成為醫護人員爭分奪秒盡力搶答的必考題。

  2月4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3號樓4層ICU,16張病床上躺滿新冠肺炎患者。

  通過監控視頻,胡小交望著其中一個病人說:“這位患者挺嚴重,我們在竭盡全力。真希望他能挺過來。”病人身上插著氣管,監控儀器屏幕上曲線跳動,如同在敲打醫護人員的神經。

  當了11年護士,在中南醫院ICU干了7年,胡小交數不清自己已經面對過多少次死亡。但過去的1個月,她經歷的焦慮前所未有。

  病毒看不見、摸不著,傳播力很強,稍有不慎,便會被感染。尤其是疫情暴發之初,除了傳染性強,人們對病毒的認識很少,也沒有特效藥物。武漢大學中南醫院ICU隔離區負責人饒歆說,這種擔心很正常,也是最大的工作壓力之一。

  但是,壓力并沒有使人后退。

  疫情暴發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全力以赴救治患者,降低重癥發生率和病亡率,盡量把精兵強將集中起來、把重癥病人集中起來,統一進行救治,及時推廣各醫院救治重癥病人的有效做法。

  為了提高救治率,1.1萬名重癥專業醫護人員奔赴武漢。2月2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處置工作專家組組長梁萬年透露:武漢市重癥病例占比從2月11日的31.6%,降低到2月27日的22.4%,病死率從1月26日最高點的9.0%下降到2月27日的4.4%。

  數據背后,數萬名醫護人員每天都在經歷著驚心動魄。

  在救治現場,氣管插管,是最危險的與病毒“面對面”操作。患者口腔打開,大量病毒排出,醫生的臉就在10厘米外。

  沒有醫生喜歡這個場景,但是一旦需要時,沒有人會退縮。華中科大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麻醉科主任高峰把這一過程稱為“高危90秒”。因為新冠肺炎患者肺部氧氣交換功能差,身體氧儲備少,插管需要在90秒內完成操作。

  “我們要提前考慮可能的不利因素,給我們的機會只有一次,必須一次成功。”高峰說。

  病毒的“性格”是未知的,意味著救治方案需要逐步摸索。新冠肺炎目前還沒有特效藥,治療方案因人而異。

  2月7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康焰率領130人的華西醫院第三批醫療隊抵達武漢,接手湖北省人民醫院東院兩個重癥病區。

  進駐后,康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病人做評估和篩查,找出真正有死亡風險的病人。他們把病區細分為綠區、黃區和紅區。綠區收治癥狀相對較輕的病人,黃區收治新冠肺炎癥狀不嚴重但有基礎病的患者,紅區則收治器官功能紊亂嚴重,需要器官功能支持,如高流量吸氧、上呼吸機的患者。粗略統計,紅、黃、綠區的患者各占約10%、15%、75%。

  醫療隊要做的,是把資源盡量集中支持危重病人。“把紅區死亡率降下來,整個死亡率就下來了。”康焰說。

  相比其他治療,危重癥搶救面臨著許多不可預測性,對醫生心理素質和判斷能力要求極高。

  “一個病人被送到ICU,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他為什么被送到這里來,有哪些因素可能對這個病人致命,再決定怎么來挽救他的生命。”武漢大學中南醫院ICU主任彭志勇說,“這一過程必須非常快。因為送到這里來的病人,其他地方已經沒辦法治了。”

  1月17日,彭志勇和團隊使用體外膜肺支持治療(ECMO)成功救治一名瀕死患者,被外界熟知。

  疫情發生后,彭志勇團隊對危重患者使用ECMO治療的次數多達10多次,成功率近一半。

  “這個成功率可以說非常高,不但救了病人,給整個疫情的危重癥救治也提供了難得的參考。”國家衛生健康委專家組成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癥學科主任醫師趙蓓蕾說。

  作為一種新型病毒,醫學界對它的了解仍十分有限。如何找到有效治療方法、加強科學救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最終戰勝疫情,關鍵要靠科技。

  為此,醫學工作者和科研人員與時間賽跑,通力合作,一邊摸索創新治療方法,一邊加快科研步伐,為治療提供支撐。

  前方醫療專家與后方研究團隊精誠協作,院士巡診團隊、聯合專家組反復研究,專家會診、24小時報病危、死亡病例討論、重癥巡診等機制不斷磨合細化,組織插管小分隊,推廣中西醫結合治療。

  2月11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1個小時轉入300多名重癥患者,由17支醫療隊接管的17個病區分別救治。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戰時聯合醫務處處長祝偉說,每天下午3點召開ICU討論會,17支醫療隊都要派代表參加疑難和死亡病例討論,把臨床救治中的困惑、問題、經驗和方法,借助戰時聯合平臺一起分享,尋找最優治療方案和解決辦法,每個醫療隊都不會缺席,所有舉措都是為了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現在,武漢市重癥患者治愈率,已從14%提高到64%。3月26日24時,武漢市重癥病例下降到1000例以下。此前3月10日,這一數字還有4217例。

  五、守望相助

  疫情阻擊戰也是一場后勤保障戰。

  疫情突然暴發,封城緊急實施,各種防護物資緊缺。如何盡快彌補短板,既要統籌謀劃,也需要社會各界同舟共濟。

  2月27日凌晨4時,16臺ECMO搭乘國航航班,從德國法蘭克福起飛,當天12時抵達北京首都機場,下午5時,搭乘郵政航空起飛,當晚8時飛抵武漢,送抵武漢同濟醫院。

  由中央指導組部署海外采購的16臺ECMO,從2月21日簽訂合同,到設備運抵醫院,比約定的最快15天到貨節省了一半時間。這樣的速度,讓德國ECMO生產廠家費森尤斯十分感嘆。

  ECMO可以對重癥心肺功能衰竭患者進行長時間心肺支持,為搶救贏得寶貴時間,被稱為ICU的“終極武器”。這種設備,目前中國還不能生產,全球僅1200臺,國內400多臺,武漢市各醫院有近20臺。顯然,武漢的數量與需求很不匹配。

  中央指導組一面緊急協調國內各醫院支援武漢,一面發動各方力量,加緊全球采購。

  2月23日夜里,中央指導組向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司、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司發出第一批設備征集指令,向中央本級醫院征調ECMO。2月24日早上,就從中央本級醫院中征集了10臺,完成第一批ECMO調集任務僅用32個小時。

  現在,湖北ECMO增加到100多臺,武漢市就有80多臺,為危重病人贏得了搶救時間。

  無需號令,一場覆蓋全社會的相助相援、相扶相幫大行動,在祖國的四面八方展開。

  一邊是爭分奪秒的醫護隊伍,一邊是只爭朝夕的救援物資,兩條戰線,同一個方向。

  坐落在湖北枝江市的奧美醫療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疫情發生前公司已正常放假。得知疫情,奧美醫療1月19日向全體員工發出返崗倡議。奧美醫療董事長、總裁崔金海放棄休假,趕在春節前從深圳返回枝江,連續兩個多月忙碌在生產一線。

  很快,員工紛紛返廠。1月21日,公司緊急啟動口罩生產線,并將原來一班、兩班制,調整為三班制。現在,公司日產N95口罩25萬只,醫用外科口罩140萬只。到3月19日,公司已供應N95口罩766萬只,極大地緩解了疫情期間湖北地區口罩供應壓力。

  一只薄薄的口罩,透射出團結的力量、協作的力量、互助的力量。

  抗擊疫情,物資消耗巨大。口罩、防護服、消毒液等防護消耗品,由于此前很多相關企業減產甚至停產,一時間奇貨可居。

  缺口就是信號。眾多相關企業利用自身條件,緊急轉產、協產、助產,石油化工、紡織服裝、汽車生產、電子等行業率先一步,從央企到民企,紛紛站出來,各顯其能,有力出力,有技術提供技術。目標指向——武漢,湖北。

  一組數據可見一斑:2月19日,從全國各個渠道供應湖北的N95口罩達到33.6萬只,防護服13.3萬件,相當于之前全國防護服和口罩生產能力的2倍。

  到3月5日,累計支援武漢和湖北醫用防護服460多萬件,N95口罩900多萬只,醫用外科口罩6000多萬只。

  全國眾多企業捐款捐物。人雖不能至,但心相通,手相攜,勁往一處使。

  得知武漢市醫用防護物資全面告急,卓爾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閻志立即行動。封城第二天,閻志召開緊急電話會議,啟動卓爾海外供應鏈,成立抗疫捐贈、供應支持行動小組。1月26日下午,320萬只醫用口罩,30萬件防護服,3.2萬副護目鏡,數十臺紅外測溫儀,陸續從海外運回武漢,以解燃眉之急。

  攜手奮戰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10天建成火神山醫院,12天建成雷神山醫院。在全球驚嘆的中國速度背后,是無數雙毫不猶豫的援手。

  當接到建設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消息,中建三局將士發出了齊刷刷請戰的聲音,“等候通知,隨時出發”。

  戰“疫”集結號吹響,一支支建設隊伍迅速向武漢挺進。幾千名工人在機器轟鳴聲中,迎來庚子年第一個黎明。

  一邊是防護物資,一邊是生活保障。數萬集結武漢的醫護人員,上千萬市民居家隔離,生活供應如何保障?

  “白衣使者為武漢市民暖心,我們餐飲人要為你們暖胃。”說這話的,是武漢市餐飲業協會會長、小藍鯨云餐公司董事長劉國梁。

  由于多數員工年前已返鄉回家,許多餐飲公司只留下少部分人。1月23日開始,馳援武漢的各路人馬紛紛抵達,誰來解決吃飯問題?小藍鯨、艷陽天、九龍酒店、東鑫酒店等上百家大型連鎖餐廳接到任務,負責保障餐飲供應。此時的餐飲人,面臨原材料減少、員工減少、保潔要求更高、食品質量要求更高、送餐時間更緊的狀況。

  沒有人猶豫。餐飲大佬們一致行動,以平時三分之一的人力,加班加點,承擔了所有一線醫護人員、住院病人包括隔離點人群、基層一線防控隊伍,以及其他應急防疫人員餐飲保障。

  農歷大年三十,河南退伍軍人王國輝帶著20個村民,一上午采摘了5000多斤蔬菜。顧不上歇口氣,他自駕400多公里,當晚趕到武漢,將蔬菜捐給火神山醫院項目部。

  “聽說這一車菜不是賣錢,要捐給武漢,大家伙兒馬上就響應了。”王國輝說,“我是種菜的,就想用這種方式為武漢盡一份心。”

  農歷正月初四,安徽宿州泗縣,蘇寧物流大貨車司機耿波手機突然響了,耿波接起電話,那頭問道:“武漢,去不去?”耿波趕緊拿著電話走到了陽臺,低聲問:“拉什么?”“消毒酒精。”

  電話是公司打來的。1月25日,蘇寧物流為疫情防控物資開通“綠色通道”,承擔發往湖北地區的物資運輸任務。

  耿波沒有半點遲疑。出發前跟家人編了個謊話,說是去廣州送蔬菜。去武漢前,耿波先從泗縣趕往宿州,拉上酒精。臨走時,裝貨工人拿出了一個紅底白字的橫幅貼在車頭——“馳援湖北”。

  武漢,已成為14億中國人守望相助的共同家園,吸引億萬目光,挽起億萬雙手,催征億萬雙腳。

  六、勝利在望

  太陽往往在抬頭的一剎那最為亮眼。

  3月5日,許多人的手機被一幅醫生推著病床,迎著夕陽停下來,讓病床上的老人觀賞日落的照片刷屏。

  那是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劉凱醫生,在護送病人做CT的途中,停下來,讓已經住院近一個月的87歲老先生,欣賞一次久違的夕陽。

  溫暖人心的,除了落日余暉下的兩個身影,病人和醫生,還有映照天空的璀璨晚霞。

  向往陽光,沐浴溫暖,是所有人的美好心境,尤其對戰“疫”中的城市,戰“疫”中的人民。

  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飛抵武漢,考察湖北和武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看望慰問奮戰在一線的廣大醫務工作者、解放軍指戰員、社區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層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和居民群眾。

  “經過艱苦努力,湖北和武漢疫情防控形勢發生積極向好變化,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初步實現了穩定局勢、扭轉局面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對疫情防控形勢做出科學判斷。

  3月18日,總書記進一步指出:“湖北省和武漢市要慎終如始、一鼓作氣,堅決打贏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

  慎終如始,堅持到底,就一定能取得這場英勇戰“疫”的最后勝利。

  進入3月份,疫情數據開始不斷向好。3月1日下午,武漢市硚口武體方艙醫院宣布正式休艙。此后,隨著患者大批出院,武漢16家方艙醫院陸續迎來休艙。

  數據的變化,昭示著疫情防控戰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3月7日,中央指導組副組長、中央政法委秘書長陳一新分析2月1日以來每日新增確診病例走勢:2月2日至14日,每天新增確診病例在1000人至2000人的4位數區間波動,可視為高位運行期;2月15日至3月5日,每天新增確診病例在100人至1000人的3位數區間波動下行,可視為中位運行期;3月6日和7日每天新增確診病例進入10人至100人的2位數區間,可視為低位運行期。

  3月12日,陳一新在與企業家座談時進一步分析:“疫情防控的‘第一仗’大局已定、勝利在望。”

  這天下午,武漢大學中南醫院ICU隔離病區徹底關閉,剩余病人轉送至雷神山醫院。

  同樣在這一天,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米鋒表示:總體上我國本輪疫情流行高峰已經過去。

  3月17日,遠道而來的醫護人員開始分批撤離武漢。他們的撤離,讓武漢人民百感交集。

  冬去春來啊。此刻,荊楚大地鮮花盛開,江漢沃野郁郁蔥蔥。

  就在這場英勇的戰斗即將書寫勝利的答卷時,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那些為了勝利而英勇奮戰、頑強堅守、默默奉獻甚至獻出生命的人們。

  這里,有大愛無疆的白衣戰士,甘灑熱血的人民警察,奔波辛勞的社區干部,不舍晝夜的科研人員;更多的,是千千萬萬普通面孔,是勇敢堅守的武漢市民,是志愿者、快遞員、教師、司機、環衛工、廚師、保安,是無數凡人英雄。

  我們要記住這些名字:梁武東、李文亮、劉智明、彭銀華、夏思思、江學慶、柳帆、周宗德、張抗美、邱飚、吳忠澤、肖俊、阮惠芳、鄧林、王兵、林正斌、梅仲明、朱和平……

  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離去的時候,他的妻子追在運載遺體的車輛后面,哭別丈夫。為了改造隔離病房收治患者,確診前三天,劉智明很少休息。

  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身患漸凍癥,雙腿已經開始萎縮,但兩個多月來,他每天走路比誰都快。他說自己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才能從病毒手里搶回更多的病人。而同為醫務人員的妻子,卻因新冠病毒感染,在十幾公里外的另一家醫院接受隔離治療。

  我們要記住這些可愛的面孔。

  年至耄耋的鐘南山院士,既有國士的擔當,又有戰士的勇猛。疫情發生后坐高鐵疾奔武漢,始終奮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線。他沉著分析疫情病毒毒株,提出了一項項行之有效的措施,為有效控制病毒傳播與蔓延貢獻了一個“老戰士”的心血。

  從重癥監護室查房后走出來的李蘭娟院士,臉上被護目鏡和口罩勒下深深的“天使印痕”。“我愿意領隊,到武漢去,幫助救助患者。”這是一個老科學家走向戰場的豪言。她帶到武漢的“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在搶救重癥和危重癥病人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些英勇的白衣使者、白衣戰士,堅忍不拔,盡力拼搏,與上千萬武漢市民一起,共同點亮了勇敢的戰“疫”天空。

  我們要記住無數默默奉獻、默默堅守的可敬人群。是無數一線干部的付出,才有了對疫情的嚴防死守;是無數人民警察的勇敢值守,才有了疫情之下的武漢永遠是明朗的天空;是無數志愿者的辛勞奔波,才有了武漢三鎮從未阻斷的保障輸送;是無數普通市民以“行動就是不動”的堅守,才有了疫情防控的一天天向好。

  “武漢人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了中國力量、中國精神,彰顯了中華民族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家國情懷。”

  “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都為你們而感動、而贊嘆!黨和人民感謝武漢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的贊許與鼓勵,激勵人心,鼓舞人心。

  我們不會忘記逝者離去的痛楚,也將永遠牢記生者奮戰的堅毅。

  戰“疫”尚未結束,奮斗不能停止。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依然在奮勇向前。

  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從30后、40后、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直到00后,每一代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扛起這個時代、這一時刻屬于我們共同的責任,并澆注下這座城市共同的戰“疫”記憶。

  這記憶,將永留史冊!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采訪組成員:瞿長福 喬申穎 董慶森 鄭明橋 柳潔 周琳 常理 溫濟聰 袁勇 高興貴 包元凱 朱國旺 鄧浩 梁木 執 筆:瞿長福 袁勇)

文章關鍵詞: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Vlog 文獻傳遞 武漢保衛戰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 武漢同濟醫院 武漢天河機場 武漢機場 方艙 責編:彭向華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任仲平致敬偉大抗疫斗爭:中國人民無畏,中華民族無懼

    面對這場艱苦卓絕的疫情防控斗爭,中國人民展現出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家國情懷,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面對這場疫情防控的全球阻擊戰,中國人民展現出開放合作、命運與共的寬廣胸懷,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國際主義精神。

  • 人民日報任仲平:千磨萬擊還堅勁 ——抗疫斗爭鑄就偉大精神

    面對這場艱苦卓絕的疫情防控斗爭,中國人民展現出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家國情懷,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面對這場疫情防控的全球阻擊戰,中國人民展現出開放合作、命運與共的寬廣胸懷,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國際主義精神。

  • 決戰武漢——“堅決打贏武漢保衛戰”特別報道

    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率中央指導組抵達武漢,對新冠肺炎疫情一線防控工作全面“督戰”。來自祖國東西南北的支援隊伍,與湖北和武漢本地的醫護人員一起,為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立下“頭功”。

  • 太好了!欣賞落日余暉的87歲老爺爺可以下床了

    3月5日,武大人民醫院東院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劉凱醫生 在護送病人做CT的途中 停下來 讓已經住院近一個月的87歲老先生 

  • 疫情之下的武昌站,有多忙?

    2月4日8時05分,由上海南開往成都方向的K354次列車停靠武昌站1站臺,行李車上裝有15.2噸消毒液、抗生素等援漢防疫物資。2月21日7時25分,由北京西開往南寧方向的Z285次列車停靠武昌站1站臺,行李車上滿載工信部調撥的19000套防護服。

  • 對話帶老人看落日醫生:老先生一個月未見陽光,說夕陽蠻好

    當天晚上,27歲的劉凱醫生忙碌一天后回到房間,通過電話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講述了傍晚時分與老先生偶然欣賞夕陽的經過。”  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重癥病房,上海醫療隊護士喂87歲老先生喝粥。

  • 全民戰疫·勝千言|落日余暉下的身影,刻骨銘心

    3月5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援鄂醫療隊隊員劉凱醫生在護送病人做CT的途中,停下來,讓已經住院近一個月的87歲老先生欣賞了一次久違的日落……  落日余暉下的兩人身影,病人和醫生,80多歲和30多歲,這個瞬間刻骨銘心。

  • “我已是一個戰場老兵”

    重癥、危重癥患者被收治在金銀潭醫院,這里也聚集著全國最好的一線醫護人員。鐘鳴:SARS我只是經歷,我并沒有深入地去接觸,因為那個時候上海只有8個病人,并沒有輪到我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鐘鳴接受總臺央廣記者郭靜專訪 

  • 藥品最高降幅達96%?原來是因為國家級“團購”來了

    山西省清徐縣大北村村民岳樂保和老伴,都是多年的高血壓患者,需要常年服藥。根據2019年9月份公布的第一批國家帶量采購藥品名單,涉及25個藥物品種,與聯盟地區2018年同種藥品最低采購價相比,藥價平均降幅為59%。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