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7日15:22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成都3月27日電(記者李倩薇 陳燮 盧宥伊)進入3月下旬,成都全市調整為疫情低風險區,取消餐飲業、娛樂業管控措施,久違的市井味和煙火氣,開始回歸街頭。
樓宇午市食客漸多
中午時分,成都城南的天益北巷,人來人往。
豬腳飯、串串香、東北水餃、肥腸粉……十多家餐飲店的桌椅板凳整齊地排在街沿;陽光透過樹枝,光影斑駁地落在食客身上。
“來碗面條還是肥腸粉?”巷子南頭,店主紀老板見來了客人,忙高聲上前招呼,堆積的笑意從藍色口罩后溢出;一幅繡著“面”字的黃紅幌子,垂吊在他身后的樹上。
天益北巷是一條由公寓和寫字樓圍成的小街,沿街實惠又好吃的各色美味,吸引著周邊上班族和住戶們。紀老板的肥腸粉店這個月初恢復開張,品種增加了面食,營業額恢復到過去的四成多。“等大家晚上都出來吃飯的時候,生意才能全部恢復”,紀老板說。
“從三月初開始,我看著街上吃午飯的人一點點多起來。”年輕的白領黎先生一邊吃著豬腳飯,一邊告訴記者。黎先生在街邊的寫字樓里工作,單位三月初復工后,他就一直在這條小街吃午餐。
最近,成都市城管委放寬了管理尺度,允許臨街餐飲店、農戶和流動商販占道經營。紀老板和黎先生對新規交口稱贊:室外空氣流動清新,環境寬松舒適,解除了大家室內就餐的心理負擔,臨街小餐館的生意也好了不少。
“成都夜”漸漸點亮
成都號稱“美食之都”,大雅之堂的珍饈美饌和犄角旮旯的絕色美味數不勝數。記者連日晚上采訪看到,無論是城內的老街小巷,還是天府新區華陽河邊,川菜館、小吃店、奶茶店……一個個陸續恢復營業,成都的夜又亮了起來。
青羊區奎星樓街,在這里做了十幾年生意的“熊姐大碗面”老板熊劍梅,去年又在旁邊開了一家火鍋店。20日晚,熊姐的兩家店迎來了久違的熱鬧,店外桌子坐滿了食客。來自重慶的陳女士一邊燙著毛肚一邊說,“火鍋是川渝人的最愛!現在疫情好轉了,來一頓火鍋是少不了的。”
在各種餐飲品類中,生意最好的是火鍋,大概火鍋更能滿足疫情中寡淡了的味蕾。奎星樓街上七八家火鍋店,晚上9點食客依然興致濃郁。
熊劍梅對允許餐館外擺桌椅經營的政策贊不絕口,“外擺提高了餐飲店人氣,老百姓看到街上又熱鬧起來,就更放心出來消費了。”她說,店里雇了17位員工,大部分是中年婦女,不少人家庭負擔較重。現在有7位員工復工了,她希望生意能盡快恢復到疫情前,好讓另外10位員工快些回來上班。
美麗消費帶動城市人氣
說起成都的煙火氣,不得不說養眼的成都美女。連日來,成都的美女們紛紛冒出街頭,她們既是這座城市的靚麗風景,更是“吃貨”和“買手”,是各個消費場合的主力。
在春熙路一家化妝品店,服務生手持測溫儀,為一個個排隊進店的顧客測體溫;店內人頭攢動,美女們試用著各色彩妝、美甲產品,買單的人排成長隊。
在成都遠洋太古里,時尚的年輕男女絡繹不絕,網紅餐飲店門庭若市,孩子們在噴泉邊嬉戲,很多人坐在室外喝茶、曬太陽,占地4000平方米的方所書店有不少看書的人。
出門的人越來越多,也讓美發店的“托尼老師”們臉上笑開了花。
中午,天益北巷“川和潮人”美發店內,一大半椅子都坐著顧客。信息工程師董小姐邊玩手機,邊享受著“托尼老師”的服務:“公司下周結束遠程辦公,悶了這么久,終于要出門見人了,得弄個精神點的造型。”董小姐笑著對記者說。給她燙頭發的“托尼老師”戴著口罩,而她除了口罩外,額頭上還多了一個美發館提供的透明塑料面罩。
“川和潮人”美發店黃老板說,因為美發屬于近距離、長時間密切接觸的服務,因此店里要求所有店員掃描出示天府健康碼,上工前也有嚴格的清潔流程;顧客進門則必須佩戴口罩,測量體溫。自2月22日復工后,店里大部分員工已經回到崗位,生意也恢復了五六成。
疫情下,成都迅速恢復的煙火氣,來自這個城市人們達觀的生活態度,也來自城市管理者的積極探索。
成都市商務局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23日,成都市18294家餐飲業企業中,已有16473家復工,復工率約為90%。3月25日,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揮部發布公告稱,終止暫停茶館、KTV、健身房等場所營業的規定。
成都的煙火氣,將越來越郁。
行走三明丨在沙縣小吃中央廚房,走向全國的蒸餃是如何生產的
□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以來線上消費迎來發展新機遇,在線醫療、智能體育、線上教育等線上服務蓬勃發展,但同時線下密接式消費受到深度抑制。□ 在系列提振消費“組合拳”和假日經濟的作用下,線下消費市場加快復蘇,夜間經濟被“點亮”,餐飲店升騰起濃濃的“煙火氣”。
“加”——充實復工復產隊伍 在六安市舒城縣杭埠工業園區,記者見到園區入口處貼著兩張顯眼的招工啟事,上面顯示安徽精卓光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優先招聘作業員、檢驗員、儲備技術員。了解到這一情況,舒城縣委、縣政府立即行動,構建政府幫招工作機制,將園區重點企業招工任務分解到各鄉鎮。
億萬游客之所以能夠盡享假期,是因為有無數勞動者堅守在崗位,用專業精神和職業素養支撐著各行各業有序運轉。萬家燈火、山河秀美、經濟復蘇,每個勞動者都在用汗水為民族復興貢獻著力量。
“雙節”假期,多地結合自身特色打造迷人夜景,并推出系列活動,游客們觀夜景、賞民俗、品美食,體驗多彩夜晚生活。美食一條街上,湖南的臭豆腐、重慶的酸辣粉,還有本地的傳統美食,各色美食香氣四溢,讓老街煥發出新的活力。
雙節假期,多地結合自身特色打造迷人美景和夜景。
今天,是雙節假期的最后一天,利用8天小長假回家或者旅行的人們紛紛踏上返程之旅,回歸生活的常規軌道。如今,中國已多個月未發現本地傳播的有癥狀病例,但人們的假期依然體現著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新習慣。
要知道,全國有8000多萬家小店,帶動就業約2億人。疫情期間,小店受沖擊不小。城市經濟的“毛細血管”暢通活絡起來,就業機會更多,中國經濟彈性和活力進一步增強。嗯,小店經濟,大有作為!
在這個金秋時節里,中國人收獲的不僅是屬于2020年的豐收,更是戰勝疫情的自信,面對世界風云變化,我們擁有了被現實錘煉過的篤定。先苦后甜,先勞后逸,中國人有資格在這個金秋里盡情歡笑,因為我們付出,我們得到。
鄭芳 攝)諸暨市江新社區為居民開辦了“江大姐公益課堂”,居民在這里可以學到烘焙、編織等手藝。(央視網 鄭芳 攝)南昌市高新區艾溪湖森林濕地公園開設的“紅色驛站”,成了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