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4日14:18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行百里者半九十。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如期實現目標任務本來就有許多硬仗要打,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又給這項工作增加了難度。特殊時期,信心比黃金重要。越是形勢逼人,越是挑戰嚴峻,我們越是要堅定信心決心,振奮精神,鼓足士氣。當務之急,還是要以問題為導向,盡力將疫情的影響降到最低。與此同時,則要著眼長遠,積極構建扶貧長效機制,讓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更足。
3月19日,江西省峽江縣金坪民族鄉新民村產業扶貧基地,村民在種植井岡蜜橘樹苗。
堅定信心 盡力降低疫情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能否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一直備受關注。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這是“軍令狀”,更是催人奮進的戰鼓。
有信心才會有力量。總體上看,疫情對脫貧攻堅的負面影響是暫時的、局部的、可控的,而脫貧攻堅的政策保障、資金支持和工作力量是充足的。
從疫情分布的區域來看,全國貧困發生率超過1%的廣西、貴州、云南、西藏、甘肅、青海、新疆等7個省份,受此次疫情影響都相對較輕。而且近段時間,中國脫貧攻堅戰場上捷報頻傳,極大地鼓舞著人們的信心。截至今年3月5日,中西部22個省區市中,已有10地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十三五”規劃的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已基本完成,有930萬貧困人口喬遷新居,走出了大山和自然條件惡劣的地方,有920萬人通過搬遷實現脫貧。可以看到,脫貧攻堅工作正在穩步推進。
此外,各地各部門正在采取積極措施,解決疫情帶來的外出務工受阻、扶貧產品銷售和產業扶貧困難、扶貧項目停工、幫扶工作受到影響等問題,推動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比如,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紅土地鎮倉房村,通過當地工商聯協調超市和城市社區采購,緩解了村民蔬菜滯銷問題,給正在努力脫貧的村民吃了一顆定心丸。為了幫助貧困戶盡快恢復生產,國務院扶貧辦和銀保監會還出臺了扶貧小額信貸的優惠政策。
現在,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不斷鞏固和拓展。3月6日,1/3的扶貧項目已經開工;3月12日,全國今年選派的駐村工作隊99%已經到位,駐村幫扶干部97%已經到崗;3月19日,已有1億農民工外出務工,占春節前返鄉農民工的80%……一個個數字訴說著來之不易的階段性戰果。各地還要充分把握有利時機,加快推進各項脫貧攻堅工作,把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縮小到最低程度,堅決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河南濮陽范縣扶貧車間(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鄧浩/攝)
直面問題 讓脫貧成果更堅實可靠
某種程度上,疫情是對前面一個時期脫貧質量的檢驗,一些平時不易察覺的短板和漏洞,在疫情沖擊下顯露出來了。只有抱著實事求是的態度,直面問題、分析矛盾、堵住漏洞,才能把脫貧攻堅的底子打得更牢,讓脫貧的成果更堅實可靠。
一是著力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農村基礎設施不足、公共服務落后是農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民生問題,也是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最直觀的體現。這次疫情籠罩之下,貧困地區之所以容易出現產品滯銷賣難,究其根源主要還是因為基礎設施不足、物流不暢、運距較遠、成本較高。
二是加強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此次疫情防控中,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薄弱、醫護力量不足、防護物資短缺、健康教育和疾病預防控制不到位等問題比較突出,給鄉村安全帶來不少隱患。
三是鄉村人居環境和居民生活方式有待改善。不少鄉村居民仍舊信奉“不干不凈,吃了沒病”的舊理念,不太注重個人衛生習慣,這些都是威脅安全健康堤壩的“蟻穴”。
四是一些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面臨阻礙。之前,一些貧困地區把野生動物養殖、銷售作為特色產業來發展,比如在廣西靈山縣,養殖眼鏡蛇和滑鼠蛇已成為當地農戶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那么,全面禁食野生動物后,人工養殖的野生動物產業何去何從,也值得重視。
疫情沖擊之下,貧困地區的發展暴露出一些問題和短板,但“短板”亦是“跳板”,差距正是潛力,要善于化危為機,變不利為有利。比如,短期來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受到損失,但長遠來說,經此一“疫”,人們對大自然、對鄉村的向往會更加迫切,也會更加尊崇綠色發展理念。冷鮮供應鏈體系不完善制約了農產品的銷售,但疫情過后,農產品供應鏈行業或將迎來洗牌機會,這也會助推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陜西省西安市茯茶小鎮的扶貧產品展示中心(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武曉娟/攝)
著眼長遠 構建扶貧長效機制
對貧困地區來說,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因此,各地在“攻城拔寨”陸續摘帽的同時,還要科學統籌、講求長效。比如移民搬遷扶貧,既要搬得出,又要穩得住;產業扶貧,要開拓農民穩定的收入來源。這些都要提前謀劃,從而持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
這幾年,脫貧戶越來越多,脫貧的質量也越來越高,但他們之中還是有少數人因各種原因而返貧。因此,需要建立健全返貧監測預警和動態幫扶機制,及時發現,及時精準幫扶,不讓全面小康路上有一個人掉隊。
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長遠來說,需要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堅持“扶智、扶志、扶技”相結合,激發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
創新是經濟增長的源泉,許多深度貧困地區由于多種原因,長期封閉,缺乏市場意識和創新意識。對此,應加強觀念引導,借助市場力量促進貧困地區經濟增長。扶貧項目的安排要精準,要遵從比較優勢并順應市場規律,發展真正能夠讓貧困人口持續受益的產業。同時應借助“互聯網+”等新模式,將貧困地區的資源轉化為資產,將資產轉化為貧困人口的可持續性收入。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還有不到10個月的時間,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將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我們絕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在疫情考驗下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堅決完成這項對中華民族、對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偉業,將為新時代新征程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武曉娟)
在即將到來的蔬菜供應淡季,城市“菜籃子”將面臨南菜北運損耗較大、雨雪冰凍極端天氣易發等問題,容易出現蔬菜市場異常波動。要關注農民的“菜園子”,千方百計擴大秋冬農作物播種面積;同時,要保障城市的“菜籃子”,提升農產品產銷銜接效率,引導市場供需平衡。
今年我國糧食生產經受了疫情、洪災、臺風、降雪以及草地貪夜蛾等重重考驗,仍有望再次獲得豐收。目前,我國糧食庫存充足,庫存稻谷和小麥夠全國消費者吃一年以上,玉米自給率超過95%,糧食供應完全可以滿足市場需求。
從貴州銅仁碧江城區驅車30分鐘,即到范木溪。2015年,蘇銅兩市簽訂了《銅仁市、蘇州市共建產業園區框架合作協議》,銅仁·蘇州產業園在銅仁市碧江區正式掛牌成立。依托蘇州成熟的產業園區運行經驗,蘇銅兩市各結對縣級市(區、縣)合作共建10個工業園區、9個現代農業園區。
新消費快速復蘇,正在為經濟增長帶來新動力。電商與快遞業務快速發展側面反映了網絡銷售、直播電商等新動能、新業態的復蘇與增長。談及加速新消費市場復蘇還需哪些方面助力,揭詩琪建議:第一,完善新型消費的引導政策。
近日,省商務廳、省財政廳聯合印發通知,決定開展完善縣域特色優勢農產品供應鏈示范工作。縣域特色優勢農產品供應鏈示范申報主體為縣(市、區)人民政府,由所在省轄市商務和財政部門審核篩選后,聯合行文報省商務廳、省財政廳。
農業農村部今天(5月7日)發布,為落實四部委印發的《關于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的指導意見》。農業農村部決定開展“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工作,并制定了《“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工作方案》。
與柞水黑木耳一樣,從田間“走”進直播間的,還有秭歸臍橙、潛江小龍蝦、孝感米酒、五峰茶葉等農副產品,它們紛紛“出圈”,成為網紅農貨。在2019年蘇寧29周年生日會上,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宣布:未來十年在鄉村地區布局5000個蘇寧村、2000個縣級蘇寧易購中華特色館、10萬家蘇寧零售云門店。
王蘊認為,建設城鄉融合消費網絡,不僅能有效激發農村市場消費潛力,更有助于提升強大國內市場發展的持續性,有力支撐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線上教育、線上辦公、線上問診等消費新業態發展勢頭強勁…… “意見提出構建‘智能+’消費生態體系,正是適應現階段智能、在線消費的發展趨勢。
豇豆4元/斤、泡椒2.4元/斤、苦瓜2.6元/斤、茄子1.6元/斤……2月19日,11輛滿載各類果蔬的大貨車從海南省澄邁縣金江鎮黃竹村的冷庫出發,開往河南、山東、上海等地農產品批發市場。
據商務部網站2月14日消息,商務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近日向多省商務、財政主管部門發布關于疫情防控期間進一步做好農商互聯完善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的緊急通知。憑借供應鏈技術體系和業務體系協同,蘇寧將為抗疫保供、助農助商承擔更多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