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2日17: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新華社北京3月21日電 3月1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強調,要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積極有序推進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低風險地區之間的人員和貨物流動,必要的健康證明要做到全國互認。為貫徹落實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和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重要部署,國務院辦公廳會同各地區和國家衛生健康委等有關方面,推動建立了“健康碼”跨省份互認機制,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實現了各省(區、市)防疫健康信息共享、“健康碼”互通互認,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健康碼”已可實現“一碼通行”。
目前,全國大部分省份已建設了本地“健康碼”,在各地疫情防控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由于標準不統一、數據不共享、缺乏互認機制,也給人員跨地區流動帶來了不便,成為制約復工復產的重要因素。為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助力各地區復工復產,需要加快推動各地區“健康碼”在全國范圍內“一碼通行”。國務院辦公廳會同有關方面快速推動各省(區、市)全面建立了“健康碼”信息跨省互認機制,升級了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防疫健康信息碼”,及時完成各省(區、市)“健康碼”技術對接和數據匯聚,可支撐跨地區互通互認功能,可實現健康信息一站式查詢服務,可支撐“一碼通行”實際應用。
為推動各地“健康碼”互通互認,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提供了跨省份互認共享的三種實現方式:第一種是在不改變地方現有“健康碼”的情況下,通過跨地區防疫健康信息數據共享,在本地“健康碼”中增加跨地區互認功能。第二種是各地“健康碼”與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防疫信息碼”對接,以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防疫信息碼”為中介進行轉換,從而實現跨地區“健康碼”互認。第三種是未建設本地“健康碼”的地區,可直接采用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防疫信息碼”,同時結合本地防疫健康相關信息,實現跨地區互通互認。
目前,全國各省(區、市)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正在深入推廣“健康碼”互信互認應用,作為在交通卡口、居住小區、工廠廠區以及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的通行憑證,推進在全國范圍“一碼通行”。湖北、北京等地依托全國一體化平臺實現了防疫信息共享,在符合本地防疫管理要求前提下推動人員有序流動。
《 人民日報 》( 2020年03月22日 02 版)
還記得早在3月份,《紐約時報》寫了一篇關于中國健康碼的報道,幾乎是以描述洪水猛獸的筆觸,揭露了“一種新型的對人身自由的鉗制”。因為各國防疫規定不一,對人員隔離的標準和隔離措施不一,檢測寬嚴不一(未必一樣精確,未必一樣普及),而數據也不互通,所以各國的“健康碼”也就不互認。
近日,上海市總工會、江蘇省總工會、浙江省總工會、安徽省總工會在安徽涇縣簽訂《長三角地區職工療休養基地互認共享協議》,長三角地區開啟職工療休養“共享模式”。
今年以來,兩地間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合作活力,“雙核驅動”的高質量發展圈建設正在起步,西部迎來新格局。
2019年12月30日,粵港澳大灣區住房公積金信息共享平臺上線啟動,大灣區內異地使用住房公積金不再需要提供原所在地公積金繳存證明,可一次完成辦理。除了互認互貸外,購房者要跨區域使用公積金,首先必須在所在城市擁有購房資格。
昨天(22日),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出臺人才資格互認辦法,示范區專業技術人員在 職業資格、職稱、繼續教育學時三方面將實現滬蘇浙互認。辦法實施后,滬蘇浙將建立專業技術人才資格數據的共享機制和失信專業技術人才的聯合懲戒機制,確保互認工作順利進行。
今年9月,長三角首個市級智慧停車系統在合肥啟用,110家停車場的實時數據“上線”發布,“找車位”變得輕松許多。繼2016年浙江杭州率先提出“城市大腦”概念,綜合運用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探索智慧城市建設后,不少地方紛紛跟進,將城市治理數字化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
在昨天(5日)舉行的2020國際教育服務貿易論壇上,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中國已與188個國家和地區、46個重要國際組織建立了教育合作與交流關系,與54個國家簽署了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
減少單證、優化流程、提高時效、降低成本,海關總署等部門推出一系列優化口岸營商環境的新舉措,讓數據多跑路,讓企業少跑腿,今年以來進出口通關時間進一步縮短,跨境貿易更加快捷便利。
在19日舉行的商務部專題新聞發布會上,有關負責人介紹,全面擴大對外開放是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的一項重點任務,圍繞對外開放,提出了26項具體舉措。鼓勵試點地區加強服務貿易國際合作,如積極推進教育、法律、金融等領域國際合作,建設國際服務貿易合作園區等等。
記者2日從海關總署了解到,“經認證的經營者”(AEO)高級認證企業平均查驗率為0.57%,失信企業的查驗率則高達84.76%。海關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全國海關共認定3236家高級認證企業,25624家一般認證企業,142.44萬家一般信用企業,6788家失信企業。